【CDS2018】時立新:類固醇糖尿病診療相關問題

2020-12-05 醫脈通

【CDS2018】時立新:類固醇糖尿病診療相關問題

2018-12-05 來源:醫脈通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第二十二次全國學術會議於11月29日正式開幕,在12月1日的糖尿病與內分泌相關疾病專題研討會上,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的時立新教授對類固醇糖尿病的臨床診治這一內容進行了精彩發言,小編整理如下。


 

1941年學者Ingle在動物試驗中發現應用皮質醇可引起糖尿病,並首次提出類固醇糖尿病的診斷。1948年Conn等發現人類應用ACTH後引起一過性糖尿病。1950年Sprague用類固醇糖尿病這一術語報告一例伴有高血糖和尿糖的庫欣症候群患者。在ADA糖尿病診療指南中,(內源性或外源性)糖皮質激素增多誘導的糖尿病屬於特殊類型的糖尿病。


類固醇糖尿病的定義: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糖代謝紊亂症候群,是由於內源性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分泌增多或外源性應用糖皮質激素所導致的繼發性糖尿病。


類固醇糖尿病的流行病學特徵


庫欣症候群患者中約60%~90%可出現糖耐量減退,約有30%~40%伴隨類固醇糖尿病。使用外源性糖皮質激素人群導致的類固醇糖尿病發病率問題,因研究對象的年齡、原發疾病、激素用量及方法、研究隨訪時間長短不同等原因,報導的發病率不一致,但發病率普遍較高。


瑞典學者Peter Arner等對腎移植術後進行高劑量皮質類固醇(強的松和甲潑尼松龍)治療患者進行研究,發現約25%出現持續性類固醇糖尿病,另有22%出現一過性血糖升高。日本學者T.Uzu等對使用類固醇治療的原發性腎病患者進行研究發現,40.5%發展為類固醇糖尿病,其他危險因素包括年齡、體重、BMI。韓國學者Seo Yun Kim等對接受糖皮質激素治療的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進行研究發現,34/231(14.7%)為新診斷類固醇糖尿病。此外,一項薈萃分析納入13項隨機對照及觀察性研究,分析顯示糖皮質激素誘導的糖尿病發生率為18.6%。


類固醇糖尿病的發病機制


糖皮質激素誘發糖尿病的危險因素包括年齡(年齡越大風險越高)、性別(男性較女性稍高)、糖尿病家族史、肥胖、糖皮質激素(劑量、療程及種類)和原發疾病(肝病易發,肉瘤、結節病、血管病不易發)等。


糖皮質激素誘導高血糖的機制:糖皮質激素促進肝糖異生,增加肝糖合成;糖皮質激素拮抗胰島素的作用,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糖皮質激素減少周圍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和利用;糖皮質激素對胰高血糖素、腎上腺素及生長激素的升糖效應的「允許」和「協同」作用;糖皮質激素對胰島功能可能有損害作用。


類固醇糖尿病的臨床特點


起病較快:無糖尿病史者在糖皮質激素治療後平均2~3周內可出現糖耐量異常(平均8周左右)。


臨床症狀不明顯,早期易漏診:多無明顯特殊不適,偶爾多食多飲、飢餓感,常常被誤認為是糖皮質激素不良反應而忽視;由於其血糖升高以中餐後至睡前升高為主,故常規查空腹血糖及早餐後血糖早期易漏診。


血糖值和尿糖值不成比例:由於糖皮質激素減少了腎小管對葡萄糖的重吸收,腎臟排糖閾值降低導致。


血糖高峰和激素作用高峰一致且有可逆性:根據糖皮質激素的藥代動力學,其致高血糖的作用多在停藥48h後明顯削弱甚至消失;臨床診治中常常可以看到糖皮質激素減量或停用後血糖逐漸降至正常;停藥後未緩解者往往提示病情不可逆轉。


類固醇糖尿病的診斷


類固醇糖尿病的診斷為排他性診斷:無糖尿病史、激素治療中血糖升高、達到糖尿病標準。


未診斷的糖尿病,使用糖皮質激素過程中出現典型表現或發現血糖升高,糖尿病類型的確認比較困難,可參考患者家族史,依據其他代謝症候群組分加以判斷,HbA1c有助於鑑別。2型糖尿病患者或者糖耐量異常者,使用激素後誘發糖代謝紊亂進一步加重,停用激素後血糖往往無法恢復正常。


類固醇糖尿病典型的血糖模式為餐後血糖升高,夜間血糖逐漸降至正常水平。不同劑型、給藥時間和間隔,峰濃度在體內出現的時間不同,故糖皮質激素升血糖作用出現的時間不同,例如許多患者以下午至睡前血糖升高為主。為避免漏診,應同時注重餐前、餐後血糖,並進行多點血糖檢測。


類固醇糖尿病的治療


1.長期激素治療控制目標


長期需要激素治療,則血糖控制目標應等同於普通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的全方位管理,如加強教育與自我血糖監測,重視血壓、血脂達標等。


2.短期使用時目標可適當放寬


口服藥物的升糖作用一般持續到停用後48小時,肌肉或關節內注射時,作用會持續3~10天。為了避免高血糖引起一些急性併發症,在激素升糖作用期間,應綜合運用多種手段,血糖控制在11.1mmol/L以下。


3.降糖藥物的選擇


測定隨機或餐後1h、2h血糖:<220mg/dl(12.2mmol/L)可選擇二甲雙胍、磺脲類、格列奈類、GLP-1R激動劑或DPP-4抑制劑;220-300mg/dl(12.2-16.7mmol/L)可選用二甲雙胍聯合磺脲類、格列奈類、GLP-1R激動劑或DPP-4抑制劑;>300mg/dl(16.7mmol/L)必須選擇胰島素。


更多會議詳情請點擊:2018CDS 專題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糖尿病患者不能服用類固醇藥物?醫生闢謠:這6個細節需注意
    既然某些糖尿病患者必須使用激素,才能控制相關疾病,建議他們在服用激素的時候,應該注意以下6個細節,這樣一來,糖尿病患者既能在保持血糖穩定的同時,又能治療相關疾病。什麼是類固醇藥物?類固醇藥物也稱為皮質類固醇,它能模仿皮質醇的作用。皮質醇是腎上腺產生的應激激素。
  • 【CDS2018】高政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與高滲高血糖狀態的診治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第二十二次全國學術會議於11月29日正式開幕,在28日下午的血糖監測及糖尿病急性併發症會前培訓專場上
  • 2019 年 ADA 糖尿病診療標準(中文版)
    B1.4 評估糖尿病診療質量並制定質量改進策略的努力,應該包含可靠的數據指標,以促進診療流程和改善健康結局,同時強調成本。E治療中的社會問題1.5 醫療工作者應評估社會環境,包括潛在的食物安全性問題、居住穩定性、經濟障礙,並將該信息應用於治療決策。A1.6 如有可能,患者應轉診到當地社區醫療機構。
  • 2020年ADA糖尿病醫學診療標準更新解讀
    2019年12月21日,美國糖尿病協會(ADA)在DiabetesCare官網發布了2020年版《糖尿病醫學診療標準》。該診療標準自1989年第一版發布以來,歷經二十餘次更新,已成為指導臨床醫師、護理人員進行糖尿病管理的權威臨床實踐指南之一。
  • 類固醇藥物有效提高新冠患者生存率 相關標的一覽
    關於新冠治療的研究仍在持續進行,據英國帝國理工學院9月2日發布的一項研究稱,在治療重症新冠病患過程中,使用常見的類固醇抗炎藥物有助提高患者康復的機率。臨床對比發現,重症新冠病患如果連續7天接受固定劑量的類固醇藥物的治療,與不使用這種藥物的病患相比,收到很好療效的概率為93%,存活率不但更高,且需要器官支持治療的概率也更低。
  • 林明珠教授: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診治 | CDS2019_酮症酸中毒_糖尿病...
    林明珠教授: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診治 | CDS2019
  • 專家報導:2018年紅斑狼瘡診療新進展
    專家報導:2018年紅斑狼瘡診療新進展 2019
  • 羅氏抗炎藥Acterma治療巨細胞動脈炎(GCA)療效顯著優於類固醇
    數據顯示,Actemra/RoActemra在最初聯合6個月類固醇類固醇減量方案治療使顯著更高比例的患者實現持續的無類固醇緩解,同時顯著降低了類固醇暴露量。具體而言,在治療的第6個月時,與單獨給予6個月類固醇減量方案相比,Actemra/RoActemra聯合6個月類固醇減量方案治療使顯著更高比例的患者實現持續緩解(每周一次[QW]治療組:56%,p<0.0001;每2周一次[Q2W]治療組:53.1%,p<0.0001;對照組:14%),達到了研究的主要終點。
  • 指南共識 l 2020ADA診療標準-糖尿病技術:胰島素給藥技術(07-3)
    胡雅琴:江西省人民醫院內分泌科 主治醫師、醫學博士(上海交通大學八年制),曾參與2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多項省部級課題研究,現主持兩項省級課題,發表多篇相關論著美國糖尿病協會(ADA)的「糖尿病診療(Medical Care*)標準」包括:ADA當前的臨床實踐建議,旨在提供糖尿病診治的相關內容、一般治療目標和指南以及評估診治質量的工具。
  • 香港女子被失德醫生4年打399針類固醇 毫不知情
    圖自《明報》   中新網3月14日電 據香港《明報》報導,香港西醫何澤誠13日被控在2004至2007年間在病人拒絕接受類固醇下仍為其注射類固醇藥物,導致病人患上「庫欣氏症候群」。何澤誠因此被停牌10個月。
  • 日常服用類固醇類藥物的人更容易感染新冠肺炎,病情也會更嚴重
    日常服用類固醇類藥物的人更容易感染新冠肺炎,病情也會更嚴重  Connor Feng • 2020-04-03 17:49:24 來源:前瞻網
  • 狗狗肥胖才會得糖尿病?原因不止於此,教你預防老年犬患上糖尿病
    同時, 阿拉斯加犬、臘腸犬、金毛、松獅、杜賓犬、薩摩、貴賓犬等純種犬也要比其它狗狗更容易患上糖尿病。據統計,在過去的五年中,被發現患有糖尿病的狗狗數量增長了30%。不過主人也不必擔心,狗狗的糖尿病不僅可以得到治療,而且可以從日常生活中預防。
  • 使用類固醇,副作用會不會很多?
    目前可以怎麼使用類固醇呢?● 靠口服:用來減少發炎、疼痛的口服藥片,可以用在一些慢性或急性發炎問題,例如類風溼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等病。● 靠吸入或噴劑:通常用來減低呼吸系統的問題,對減輕過敏症狀、控制氣喘都有幫助。
  • 使用類固醇失去生育能力,睪酮降到最低點,多裡安耶茨談健身用藥
    本來他是抗拒使用的,不過因為對身材的不滿意,外加上認為科學使用是可以恢復正常的,於是他靠類固醇的確練出了不錯的身材。 這可能是健身用類固醇最令人難以接受的事情了,多裡安耶茨談到健身用藥問題,他坦言很多人為了大肌肉,就開始使用它
  • 濫用類固醇,健身房的增肌毒藥
    僅美國FDA數據中,就有38萬名在校高中生濫用類固醇,國內雖然沒有數據統計,但獲取類固醇的途徑遠遠不限於醫用處方藥。 增肌欲望無限膨脹,有人盲目注入類固醇,但已有人付出生命代價。 一項7年隨訪研究指出,長期使用類固醇者的死亡率,高於普通人3倍。而剖開19名平均年齡30歲,死因與合成代謝類固醇相關的死者,會發現幾乎都有心肌肥大、纖維化,以及肝脾腫大充血的現象。
  • 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海口骨科與糖尿病醫院的「三盟海誓」 精湛醫術...
    該院的內分泌代謝學科,是國內較早開展糖尿病基礎和臨床應用研究的單位,是我國糖尿病分子病因學的發源地之一,亦是我國糖尿病和代謝病研究領域成果最多、內容最豐富的單位,很多成果達到了國際先進、國內領先水平。「把上海乃至全國最好的骨科與糖尿病診療技術帶給海南的患者,讓島上的患者從此不再奔波到省外求醫!」
  • 敵人之友:類固醇和美國(美國類固醇簡史)
    考慮到底是否正當這一點,所以今天的文章我將著眼於美國的類固醇史,特別是類固醇的首次使用以及何時成為禁用物質來帶大家了解類固醇背後的故事。註:相信為什麼選擇美國大家也很清楚。而詹森的禁令是美國的媒體的救命稻草,在加拿大人被禁賽之後,美國國會大力遊說以研究並檢查類固醇的使用。從1988年到1990年,舉行了國會聽證會,以確定是否應修訂《管制物質法》(1970年)以包括合成代謝類固醇。重要的是,許多此類聽證會揭示了類固醇使用的複雜性。幾家機構和醫學專家反對這一舉動,認為使用類固醇並不會導致該法案中所要求的身體或心理依賴性。
  • 男性縮胸手術增多因濫用類固醇?使用類固醇是否上癮
    喬杜裡醫生說,有些人想要有超級棒的身材或者像明星那樣有強健的腹肌,他們通過服用帶有類固醇的營養品來快速達到效果。這些藥品阻礙了雄性激素的生產,再加上雄性激素的增多,男性胸部發育便開始了。他對使用類固醇表示強烈的反對,類固醇藥物在專業體育比賽中是禁止的,他們也可能造成腎衰竭。 濫用類固醇藥物的危害是什麼?
  • 貓咪糖尿病的症狀、原因和治療方法
    當貓不能產生足夠的胰島素來平衡血糖和葡萄糖水平時,就會發生糖尿病。患有這種疾病的貓可能會出現一系列問題,包括食欲不振、體重減輕、嘔吐,甚至昏迷。以下是關於貓患糖尿病的症狀、原因和治療方法。貓的糖尿病症狀喝水多採食多尿液多體重下降變得越來越孤僻
  • 代謝性疾病診療一站搞定,首家MMC項目落戶市人民醫院
    在MMC,患者只需掛一次號就能享受全面檢測、數據分析、疾病診療、APP院外管理等全方位診療服務。近年來,伴隨全球經濟發展和社會老齡化,肥胖、2 型糖尿病等慢性代謝性疾病的患病率顯著上升。2010年流行病學數據顯示,我國糖尿病的患病率已達到11.6%,而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亦高達50.1%,為預防和診療帶來很大挑戰,慢病管理的重要性已不容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