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藥生物城簡史,下一個張江會是誰?

2020-11-26 騰訊網

王欣,海歸博士,回國要做新藥研發的臨床前有效性評價。她猶豫是把公司落在長三角,還是其他地方。

全國醫藥工業35強的羅欣藥業,它從山東走到蘇州,仍然在踟躕。它糾結是不是就在蘇州投資了?

不過,上述主體最後把投資地選擇在溫江。這是一個競爭信號,內地的醫藥生物城有了興起之勢。

圖片來源:攝圖網

某種角度,這也說明醫藥產業的歷史變遷以及區域經濟從不均衡到均衡發展。當國內大循環市場逐漸形成,內地的醫藥產業之城有了新的機遇。

2015年的成都溫江,便提出了「三醫融合」,進軍大健康產業,5年時間過去了,如今這裡一座生物醫藥新城雛形初現。區域集聚、龍頭並立。

今天透過這一樣本,也能發現它同張江藥谷、光谷生物城等生物醫藥城的接近之處——有為政府的平臺建設,有效市場的技術創新。

中國醫藥產業園的成功基因

航拍張江 圖片來源:攝圖網

翻看中國醫藥產業園發展史,起於丘荒之地,幾乎是共性。另一個共性則是他們都是由政府投資開發產業園,再吸引產業聚合。

產業園區的公共基礎設施在先,醫藥企業湧入在後,也就是降低硬交易成本在前,政策扶持、營商環境等軟交易成本在後。

生物醫藥產業聚合,逐漸構建起複雜的網狀結構——政府、高校、風投機構、基礎研究機構、醫療機構形成區域專業化分工的比較優勢。

20年前的張江藥谷,10年前的光谷生物城,更早進行專業化分工也奠定了如今在醫藥產業的先發優勢。這也說明了另一個事實,開明的地方主政者能跳出傳統基建經濟的窠臼,意識到專業化分工之於經濟結構的巨大價值。

如果把地方政府比作一個競爭主體,區域經濟競爭類比市場競爭,脫穎而出要靠專業分工的稟賦優勢。這實際是張五常對縣際競爭的註解,只不過這種競爭不單單指一個地方的財政、稅收。

張江藥谷、光谷生物城、蘇州BioBAY的領先很容易理解,它們是改革開放較早的區域。先行的開發產業園極大降低區域市場的交易成本,羅氏製藥、輝瑞等國際醫藥巨頭也就更早落地,進而再帶來複雜、精細的產業鏈分工。

生物醫藥作為21世紀最有前景的領域之一,這是全球萬億級的市場。「水大魚大」,誰都無法估量未來有多少醫藥巨頭。當先行的醫藥產業園區已經變得足夠成熟,相比初始階段,醫藥巨頭聚合的邊際效應遞減。接下來的關鍵詞是資源外溢。

國內市場「大循環」,溢出的醫藥頭部資源朔長江而上,尋找下一個承接地。中西部承接地之間構成了另一種縣際競爭,每個地方對巨頭翹首以盼。它們在基礎公共設施、政策環境、產權保護、扶持力度下功夫,這形成區域的價格信號,醫藥巨頭據此研判。

羅欣藥業是一家集藥品研發、生產、貿易及醫療健康服務為一體的大型醫藥企業集團。去年,它在糾結是選擇蘇州還是更遠的溫江。

「最後,我們選擇了溫江。」羅欣集團常務副總裁孫博弘表示,溫江打動了他們,

一塊是「一門受理,全程網辦」,這意味企業辦審批不再到各個部門四處跑,提出申請到資金到位,平均時長在28天。

另一塊是政府專員服務企業。溫江區企業服務中心主任楊青鋒把他們形容為「店小二」,200多個店小二,圍著400多家醫藥企業團團轉。

四川康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欣是海歸博士,她對此也深有感觸,「在這類細節上,政府提出的支持服務比很多地方要細膩許多。」

這實際接近奧爾森的「強化市場型政府」,以解決企業信息不對稱的服務來代替權力幹預。張江藥谷、光谷生物城、蘇州BioBAY的成功背後是服務型政府在改革開放歷史進程中的角色替代。

聚焦龍頭佔據產業鏈高地

圖片來源:攝圖網

溫江在成都以西,典型的川西平原,春天濛濛細雨,滿眼朦朧新綠,它因宜居有金溫江之稱。不像計算機之於高新,電子之於郫都,過去提到溫江,很難讓人想起支柱產業。

五年前,溫江提出「五個之城」建設,「三醫融合」擺上檯面。白紙作圖,如今,溫江的「三醫」已成氣候。

某種程度來講,它和張江藥谷、光谷生物城、蘇州BioBAY的崛起之路很像。政府投資產業園,醫藥巨頭湧入再聚合產業。全球CRO排名前十的藥明康德和全國醫藥工業綜合實力前三甲科倫藥業落戶溫江,全國醫藥工業35強羅欣藥業緊隨其後。

醫藥巨頭處於更高層級的生產結構,更強的議價能力會吸引上遊、下遊企業靠攏。成都市海通藥業有限公司,是一家溫江產業園區內的藥品生產企業,近年來憑藉優良的醫藥製造傳統,和藥品質量體系管理優勢逐步轉型產業鏈服務商,提供藥物訂製生產(CMO)服務。

很多醫藥上遊研發機構尋找CMO服務商,會首先想到長三角等醫藥發達省份,因為配套完善,但是這種情況正在發生變化。

中西部醫藥產業原本就具有優良的藥品製造傳統,產業鏈分工日益顯著,產業聚集效應日益顯著,很多原本計劃在長三角尋找產業鏈合作的夥伴,選擇留了下來。

海通藥業總經理李曉琳說。最近的案例是,有一個成都創新藥研發團隊計劃去江蘇某生物醫藥聚集區發展,對海通考察了解後,選擇與其合作臨床樣品的生產,最終團隊也留在溫江。醫藥產業高度精細化,產業鏈臨近企業的距離太遠,這會影響運輸成本、溝通成本、分工協調。

王欣特別看重溝通成本,「本地客戶可以當面就敲定項目,比電話溝通的效率高出很多。」除此之外,距離越近,越能減少醫藥樣本在冷鏈運輸環節的折損。

接近3000億市值的藥明康德來了,成都海通藥業有限公司更為高興。藥明康德投資落戶溫江,將在生物藥、生物樣本庫、罕見病專科等方面構建最寬最深的研發平臺。

海通藥業有更多相信溫江的理由,它要在這裡擴大產能,18000平方的「創新藥物MAH共享生產基地」已蓄勢待發。

位於溫江的成都醫學城更注重產業鏈的稀缺性,藥明康德,海通藥業如此,四川康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亦如此。

四川康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有川大華西的平臺背景,主要解決新藥臨床前有效性評價。實際上,這一塊是全球性的瓶頸問題,國內尚未完全做到研發商業化。

康城以疾病動物模型為特色,為國內上百家藥企提供臨床前藥效評價服務,完成項目超300個,成功申報中美臨床批件近20項。

疾病動物模型的藥效評價降低了新藥研發周期,屬於國內稀缺的醫藥企業,「因為真正做這種平臺的很少,我們很多客戶來自北上廣發達地區。」這實際說明醫藥產業園應具有的培育功能,獨角獸只能從市場中長成。只有稀缺的醫藥獨角獸才能佔領產業高地,儘管它才露尖尖角。

在有關藥企負責人看來,類比張江藥谷、光谷生物城、蘇州BioBAY,溫江生物醫藥產業鏈條更為齊全。這涉及不同產業園對專業化分工的理解,有人願意只做原料藥生產,也有隻做創新藥研發。然而全產業鏈優勢在於構造內生的醫藥專業分工結構,這為藥企提供更多選擇機會。

孫博弘就說了羅欣藥業選擇溫江的另一個理由——產業鏈更全,「我們本身就是全產業鏈企業,剛好和溫江的『三醫』產業相對應。」

羅欣藥業在溫江投資,準備在西南再造一個總部基地,供應海外市場。

這恰好印證了古典經濟學家斯密的一句話——市場分工決定市場規模,後者又反過來影響分工水平。專業化分工是市場繁榮的基礎。

以下事例能說明溫江的成果,聚集「三醫」行業領軍企業和上下遊協作企業超過400家,醫學的科教研產一體化形成,三醫領域已形成龍頭企業集聚……

比較優勢到競爭優勢之路

成都醫學城三醫創新中心 張志強 攝

建好硬、軟的基礎設施,把資源稟賦轉為比較優勢,再將比較優勢轉為競爭優勢。這正是林毅夫的後發優勢理論,後起的醫藥產業園也有彎道超車的可能。

溫江五年,「三醫」築城,某種意義上它正在利用後發優勢彎道超車。龍頭聚集的比較優勢有了,下一步,競爭優勢呢?

醫藥研發自不必說,溫江的成都醫學城已納入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後者要打造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新經濟策源地。

溫江自有它的雄心,全球聚集創新要素打造國際健康產業高地。高,指向更高層級的產業結構,挖深醫藥護城河壁壘。

溫江「三醫」產業在人工智慧、創新藥研發突進,技術革新拓寬高層級產業結構。大數據/AI,溫江聚集了擁有國際領先消化內鏡影像AI技術的希氏異構等企業6家,並啟動建設了電子科大「三醫+人工智慧」產業技術研究院。

技術趕超是要在專業化競爭保持領先,經濟學用學習費用來解釋專業化優勢。這意味溫江在大數據、AI向前走一步,後進者面臨更高的學習費用。

另一個是開放,改革和開放相伴,後者加深了結構演繹的廣度和黏性。今年10月,溫江與海南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籤訂推動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戰略合作協議。

後者是我國唯一一家醫療特區,享有特許醫療、特許研究、特許經營、特許國際醫療交流「四個特許」政策,可以率先使用尚未在國內上市的境外創新藥械,可以試點開展臨床真實世界數據應用。

溫江要藉此疏通高風險材料難入境的「堵點」,將國內一流的高風險物品通關流程帶到溫江,一站式解決新藥研發用樣本和試劑「進口難、進口慢」問題。

站在更高的視角和格局,溫江做到真正的產城融合,構建了企業和人才想進來、宜生存、離不開的創新生態。從產業角度,又因自身的宜居稟賦為龐大的康養市場打開了思路。

泰康掌舵者陳東升曾說,當我們從一個高節奏的現代化社會、從一個水泥鋼筋建築林立的工業文明,回到這樣一個山林掩映、秀麗安靜、悠久歷史文化迴蕩的地方,一剎那的那種反差,真的就是農業文明的和現代工業文明交相輝映。

城市終歸為人,生命最後的落腳就在這裡。泰康把康養項目選擇在溫江,同樣的保險巨頭還有中國人壽、太平等。溫江成為全國首個集聚五大保險公司高端康養項目的區縣,這得益於宜居稟賦。

溫江五年,完成「三醫」升華,它已走在國際領先產業集群的發展路徑。如丹麥/瑞典醫藥谷,它也構建類似的研究成果共享和技術交易機制;又如美國大波士頓,鼓勵各市場主體參與搭建人才、資金、數據等要素功能平臺;再如新加坡緯壹科技城,多元業態的搭配和融合契合人的需求。

下一個張江的尋找路徑,市場已經給出了答案……

文字 | 胥帥

相關焦點

  • 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零的突破」與一座城的崛起
    突破的意義 不斷追求「從0到1」的突破, 生物城將為示範帶動西部內陸 乃至中國生物醫藥領域的國際化提供樣本 越來越多的人,正通過各種渠道認識生物城。
  • @生物醫藥初創企業 天府國際生物城這個孵化器建好了
    昨日,記者獲悉,為助力生物醫藥領域初創型企業團隊發展,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著力打造了Bio-Link生物醫藥孵化器,提供全鏈條體系的服務支持。目前,孵化器首批載體已經具備入駐條件。  最快兩周入駐  三年為期激發企業最大潛力  生物城相關負責人介紹,Bio-Link生物醫藥孵化器的打造,旨在為生物藥、化學藥的新藥及首仿藥研發創業團隊提供可拎包入駐的實驗辦公環境和開放式的共享檢測服務平臺,承接研發項目落地,助力初創企業融資孵化。
  • 新標立康醫藥總裁LeeE.Babiss:成都生物醫藥產業具備很好的創新氛圍
    會議期間,成都新標立康醫藥共同創始人兼總裁、Gotham Therapeutics公司執行長Lee E.Babiss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他看好成都創新藥的研發,成都的環境很適合生物醫藥創新發展。Lee E.Babiss自詡為「中國通」,他笑談:「我跨洋至少110次到中國。」
  • 國內最大醫療器械臨床前研究服務平臺在天府國際生物城啟幕
    、最優質服務的公司正式在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啟幕。四川省創新醫療器械臨床研究院將以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為依託,以高水平學術帶頭人為核心團隊,圍繞醫療器械的前沿與關鍵核心技術,重點開展醫療器械研發、轉化、應用,打造國內最先進的醫療器械科研創新中心。西點科創(成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布萊德·哈伯德說,四川生物與醫療器械產業基礎雄厚,儲備了大批國際頂尖生物材料研究專家和學者。
  • 誰能打敗恆瑞醫藥?
    因循這一暗線,在不同的「勢能命運」牽引下,本土製藥公司從小到大、從分散到集中、從仿製到原研、從化學到生物,逐漸分層排序形成了中國品牌矩陣。其中,恆瑞醫藥(SH:600276)作為最具韌性的中國製藥公司之一,正逐步走入創新藥階段,上市20年來終成A股醫藥龍頭,共計為投資者帶來超過200倍的驚人收益回報(截至2021年1月12日)。世間自古高處不勝寒。
  • 美國傑克森實驗室聯合武漢菲沙基因落戶武漢光谷生物城
    7日,全球最大的遺傳基因工程研究中心——美國傑克森實驗室聯合武漢菲沙基因落戶武漢光谷生物城,共建基因組醫學研究中心。  根據協議,武漢菲沙基因將投資10億元,把傑克森實驗室最先進的生物醫學團隊和技術引進中國。
  • 2020醫藥關鍵詞,一個比一個扎心|關鍵詞|關聯詞|網際網路|醫藥|集採|...
    在疫情和政策的雙重夾擊下,醫藥人可謂步步維艱。筆者整理了2020年最扎心的6個關鍵詞,看看您是不是都對上號了......關聯詞:新一輪帶量採購、首輪器械耗材集採、注射液一致性評價集採即藥品集中採購,又稱帶量採購(VBP)。集齊原研加過一致性評價的三家,大抵就獲得了召喚集採神龍的資格。流露出的集採報價談判視頻,大多可做談判學的經典示範視頻。
  • 中國首個由昆蟲細胞生產的重組蛋白新冠疫苗獲臨床試驗許可
    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供圖中新網成都8月22日電 (王鵬)據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22日消息,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發的重組蛋白新冠疫苗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臨床試驗批文,這是中國首個由昆蟲細胞生產的重組蛋白新冠疫苗。據悉,該疫苗靶向SARS-CoV-2的刺突蛋白受體結合域(S-RBD),產生中和抗體阻斷病毒感染人體細胞。
  • 《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編寫簡史--中國數字科技館
    生命世界》編輯 文章數 《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 「醫藥創新與產業升級」中國醫藥城打造產業新格局
    原標題:「醫藥創新與產業升級」中國醫藥城打造產業新格局12月17日下午,由中國醫藥城主辦的「後疫情時代醫藥創新與產業升級高峰論壇」,在廣州隆重舉行。目前,國家級藥品帶量採購涉及的品種數量和市場區域還較小,在應採盡採的趨勢下,將有更多的品種和更廣的區域納入帶量採購,也將為新藥進入醫保騰出更大的空間。生物類似藥政策利好,迎來騰飛機遇就全球醫藥行業來說,自身免疫疾病領域一直是僅次於癌症領域的第二大領治療領域。伴隨自身免疫性疾病診斷的完善,患者需求缺口將被逐漸填補。
  • 《人類簡史》作者赫拉利開啟抖音直播
    他的《人類簡史》《未來簡史》《今日簡史》為人類歷史與未來建構了一套宏大的敘事,滿足了人們對於宏偉歷史的久違渴望,這也是它們得以成為全球超級暢銷書的原因。近日,赫拉利又一次與中國網友隔著屏幕相見。作為「都來讀書」全民閱讀計劃的領讀人,他通過自己的抖音號@尤瓦爾·赫拉利直播,與網友分享了對未來世界的洞見。
  • 達因藥業總裁楊傑榮獲中國藥店醫藥營銷「金牌操盤手」
    在政策和市場雙輪驅動下,醫藥市場震蕩迭代,藥品零售行業整體面臨思維更新、業態重建、場景重建的全方位挑戰。此次論壇的分論壇之一「中國藥店市場營銷大會」,從不同維度直面行業痛點,用集體智慧和個體經驗勾勒可行路徑,尋找行業發展新動能。  會上,2019-2020年度中國藥店醫藥營銷「金牌操盤手」獲獎者名單公布,深耕兒藥領域多年的達因藥業集團總裁楊傑實力入圍。
  • 薦書| 畫給孩子的歷史地圖繪本《地圖上的全景中國/世界簡史》來啦!
    薦書 | 畫給孩子的歷史地圖繪本《地圖上的全景中國/世界簡史》來啦!↑ 點擊上方「中國測繪學會」可快速關注我們近日,經由《百家講壇》知名主講人紀連海、魏新聯袂主審推薦,中國地圖出版集團出版的《地圖上的全景中國簡史》《地圖上的全景世界簡史》上市啦。
  • 中國醫藥城推出人才新政策
    中國江蘇網訊 (記者楊照民通訊員耀祖仁)針對園區產業化爆發期一線人才需求不斷增長的特點,中國醫藥城出臺專項人才政策,將租房補貼對象從本科及以上學歷延伸到大專、高職學歷的醫藥產業實用型人才,這在全國還是首例。
  • 泰州中國醫藥城:高端人才「強磁場」
    謝曉亮院士也是江蘇泰州中國醫藥城「金三角人才」的典型代表。他在美國做研發,回國後擔任北京大學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主任,在中國醫藥城創辦了江蘇億康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世界首例經過單基因遺傳病篩查的試管嬰兒就在他們公司誕生。在泰州中國醫藥城,還有像武華、蔣志君、朱寧文、楊大俊等一大批著名專家學者,放棄國外知名企業、科研機構的優厚待遇,舉家來到泰州中國醫藥城創新創業。
  • 泰州中國醫藥城崛起生物醫藥研發創新高地 一群逐夢人,創新創業...
    中國江蘇網訊 以「立足健康中國 建設醫藥名城」為主題的第九屆中國(泰州)國際醫藥博覽會,將於9月16日—18日在中國醫藥城會展交易中心舉行。中國泰州醫博會是省委省政府唯一保留的醫藥類展會,由省政府主辦,支持單位包括科技部、商務部、國家衛健委、國家藥監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家外國專家局、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等。
  • 我蘇 泰州中國醫藥城醫藥產業強勢發力
    -17 22:43:10 /a/20200917/00978ed130f3c001ac5660da833e5404.shtml          新冠疫情發生以來,泰州中國醫藥城的醫藥產業集群
  • 泰州中國醫藥城走上二次創業
    10日在泰州醫藥高新區召開的「媒體開放日」中,泰州醫藥高新區(又稱中國醫藥城)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十年的發展,中國醫藥城從一張白紙上『零點起步』,走出了一條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跨越發展之路。」該負責人稱,2018年泰州醫藥高新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62.5億元。15項主要經濟指標增幅位列全市前三,7項指標增幅位列全市第一,在全市綜合績效考核中位列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