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1日起,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謝曉亮正式全職回到母校北京大學任教,擔任北京大學李兆基講席教授。謝曉亮院士也是江蘇泰州中國醫藥城「金三角人才」的典型代表。他在美國做研發,回國後擔任北京大學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主任,在中國醫藥城創辦了江蘇億康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世界首例經過單基因遺傳病篩查的試管嬰兒就在他們公司誕生。
在泰州中國醫藥城,還有像武華、蔣志君、朱寧文、楊大俊等一大批著名專家學者,放棄國外知名企業、科研機構的優厚待遇,舉家來到泰州中國醫藥城創新創業。
人才是推動創新的第一資源,也是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核心要素。近年來,泰州中國醫藥城突出高層次人才的引領作用,堅持以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走出了一條人才引領發展、發展集聚人才的生態之路。
借力政策「火車頭」 ,開出人才集聚「動車組」
根據泰州市委、市政府出臺的《關於加快中國醫藥城「人才特區」建設的若干規定》等一系列讓人才「心動」的政策,2013年1月起,中國醫藥城正式實施「113醫藥人才特別計劃」,力爭聚集100名領軍型人才團隊、1000名高層次人才、3000名緊缺型人才。同時,設立每年6000萬元的專項資金,2017年起專項資金規模增加到每年1億元。對入選「113醫藥人才特別計劃」的人才和團隊,最高給予500萬元項目資金支持,特別優秀的上不封頂。
海歸博士武華在中國醫藥城創辦了華威特(江蘇)生物製藥有限公司,在獲得「113醫藥人才特別計劃」資助後,成功入選省「雙創計劃」。目前華威特公司已獲得新獸藥證書5項、臨床批件15項、國家發明專利15項。6年來,中國醫藥城先後資助160個高端人才項目、684名高層次人才,資助金額達3億多元。
在「113醫藥人才特別計劃」的「火車頭」牽引下,中國醫藥城開出的人才「動車組」堪稱豪華: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1名,兩院院士、發達國家院士10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7名,教育部「長江學者」5名,國家「百千萬工程」百人層次1名,國家「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4名,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1名;江蘇省「雙創人才」101名……
目前,泰州中國醫藥城集聚海內外高層次人才3800多名,高層次人才規模和質量在全國同類園區中名列前茅。
架起多維「彩虹橋」 ,推動人才項目「鵲橋會」
「113醫藥人才特別計劃」,還架起多維「彩虹橋」,推動人才項目「鵲橋會」。
2017年10月,江蘇華阜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該公司劉雲波博士入選第六批「113醫藥人才特別計劃」後,投資4.9億元,建設實驗動物及飼料研發、生產基地和實驗動物種源中心。2016年6月,與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合作引進梁鑫淼領軍型人才團隊,共建中國醫藥城生物醫藥創新研究院。2016年7月,與四川大學國家(成都)新藥安全性評價中心合作引進岑小波領軍型人才團隊,共建中國醫藥城藥物安全性評價中心。
中國醫藥城以「113醫藥人才特別計劃」為「公轉」,帶動企業和社會資本對人才、項目投入的「自轉」,形成了人才、項目、產業同興共榮的「場效應」。
2017年6月,清華大學慄琳團隊從真格天使投資基金創始人徐小平口中得知中國醫藥城,到醫藥城考察後被園區的創業環境所吸引,創辦了江蘇豪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到目前為止,「113醫藥人才特別計劃」入選項目,累計獲得國家專利568件,獲得醫藥產品註冊證1000餘件,19家企業獲得GMP證書,87家企業獲得醫療器械生產許可證,136家企業實現了產業化。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中國醫藥城申報生物製品數佔江蘇全省的40%,過去5年註冊申報量佔江蘇全省的三分之一。
「113醫藥人才特別計劃」像火種一樣,點燃了中國醫藥城「人才+項目+產業」蓬勃發展的燎原之勢,更像播種機一樣,實現了「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發出服務「好聲音」,打造人才生態「金招牌」
良好的人才生態系統,是一個地區發展最具競爭優勢的「金字招牌」。
面對高質量增長時代提出的發展新要求,泰州中國醫藥城把打造「人才生態最優城」作為人才集聚的發力點,從構建全方位、全周期的人才服務生態體系入手,讓人才擁有「如魚得水」的環境,讓更多人才嚮往、融入、紮根。
第三批「113醫藥人才特別計劃」入選人才武建軍是英國利物浦大學博士,2015年5月在中國醫藥城創辦了公司。武建軍坦言,之所以選擇中國醫藥城,是因為一系列「走心」服務,讓他下定決心,賣掉南京的房子,把戶口從南京遷到泰州,紮下根創業。「當我拿著『泰州英才卡』乘坐公交時,語音系統發出了『泰州感謝您』的聲音。這個細節讓我有一種被尊重的感覺,我喜歡這座城市。」武建軍說。
近年來,泰州中國醫藥城先後從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藥科大學、瀋陽藥科大學等「雙一流」高校引進120多名碩博士研究生,打造了一支專業化的人才服務隊伍,分布在招商、新藥申報、公共服務平臺等領域,全程助力各類人才創新創業創富。
「我們就是要通過引進專業化的人才,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為生物醫藥產業提供專業化的服務,讓人才引得進、留得住、長得大、發展好,打造不可複製的人才新優勢。」泰州醫藥高新區人社局局長王敏說。(胡安平 顧繼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