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鈾工程》——追憶蘇聯核武器開發計劃(五)

2021-01-09 田柳Talk

武器級鈽-239的提取工藝

為了從輻照金屬鈾中提取其中包含的鈽金屬,應當把金屬鈾溶解在強酸中,然後再從溶液中提取出濃縮鈽。由於這是工業企業,而不是實驗室,所以第817聯合廠的"B"工廠裡有機器設備的容量可以多達幾百甚至幾千公升,而且強酸和化學試劑的消耗量遠超過了加工出鈾的量。化學過程啟動和管控的難點在於,溶解於強酸的鈾具有很強的輻射性,因此所有的機器和管道都必須深藏於特殊的艙室內。反應的管控採用遙控模式進行,當自動化設備和輻射監測儀器發生絲毫損壞時,都會隨時發生險情。

隨後把獲得的鈾溶液和乙酸鹽沉澱反應,就能將鈽與鈾及其裂變產物分離。通過精煉法進一步提純得到的鈽濃縮物:沉澱出金屬鈾,而金屬鈽則留在了溶液中。接下來,再使用添加了氫氟酸的重鉻酸鹽氧化溶液:沉澱出稀有金屬氟化物,金屬鈽仍留在溶液中。通過硫酸氫鹽回收溶液,最後,沉澱下來的金屬鈽量為金屬鈾加工總量的0.01%,有時甚至更少(由於加工機器的表面積太大)。

第817聯合廠生產的第一批成品直至1949年2月才出廠。但是困難並沒有完全解決,因為現在的主要任務是獲取金屬鈽及其製品。純金屬鈽的熔點為640℃,沸點為3227℃。與其他金屬相比,金屬鈽的結構和特性極其特殊,比如延展性低、耐腐蝕性弱和毒性強、高純度金屬鈽還會發生還原反應以及普通條件下無法利用金屬鈽等。

金屬鈽熔化和鑄造過程要求熔爐高度真空,金屬冷卻過程需要惰性氣體,金屬的加工過程則需要特殊的壓制工具。武器級鈽的臨界質量不只有一個數值,而是有多個;由於實驗分析不精準和儀器度數存在誤差,在工藝流程的所有實際操作中都可能達到臨界值。

使用氣體擴散分離法從天然鈾金屬中提取出金屬鈾的同位素鈾-235,用以生產核武器。因此天然金屬鈾被轉化為氣態。而這方面最為適用的化合物就是六氟化鈾,因為該化合物能在低於一個大氣壓的條件下即真空條件下,且溫度低於56℃時轉換為氣體。將這種氣體釋放(化學腐蝕性強),通過多孔隔層(長度為幾千米),最終使出口處得到氣體中較重的鈾-238含量減少和較輕的鈾-235的含量增加。

因為天然鈾金屬中鈾-235的含量僅為0.711%,所以為了使鈾-235含量超過90%,六氟化鈾必須重複通過多孔隔板數千次。為了獲得1千克高濃縮鈾,需要消耗175~220千克純天然鈾,以及約60萬千瓦時的電能,用以提供壓縮機的電機所需的電力。

在當時,建造一個採用氣體擴散法濃縮鈾的工廠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工程技術問題。解決這個複雜問題時,必然會在技術設備,特別是多孔隔板的研製中犯錯或是遇到困難。由莫斯科硬質合金聯合廠(蘇聯有色冶金部)研製的採用球磨粉製成多孔隔板項目,以及來自位於俄羅斯蘇呼米市的"A"和"B"工廠專家們在諾貝爾獎獲得者赫爾岑領導下研製的管式過濾器項目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1948年至1949年間,高爾基機械製造廠負責生產氣體擴散機,相關協作廠也迅速為氣體擴散機配備多孔過濾器,並將其配置安裝在核級聯中。在第813工廠安裝和準備具備獨特工藝的設備花費了近一年的時間,這超出了政府規定的期限。最困難的問題是需要完全確保真空條件,以及防止六氟化鈽通過氣體擴散機的拆卸組裝而洩露。通過氣體擴散法獲得的第一批濃縮鈾的濃度不超過75%,但是當時鈾彈要求的鈾濃度率應不低於90%。為了使鈾濃縮達到核裝藥所需的濃度,1951年位於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列斯諾伊市的第412工廠在阿爾齊莫維奇院士的領導下建造了一款重達6000噸的獨特的電磁裝置。

現陳列於俄聯邦核中心-全俄實驗物理研究所博物館內的РДС-1核彈模型

採用這種電磁方法本身需要消耗大量的電力,因此非常不經濟實惠。但是在"冷戰"背景下,"鈾工程"領導人們更加偏愛使用這種即使代價昂貴,而且並不那麼可靠的方法,但只要能夠避免各種可預見和不可預見的情況。一批不合格的鈾-235從第813聯合廠被運至第418工廠,然後轉移到了第11設計局。與此同時,第813聯合廠的生產反應堆的武器級鈽的年產量剛好滿足製造РДС-1型原子彈裝藥所需的量。1949年7月27日,聯合廠舉行了一次會議。參與此次會議的有庫爾恰託夫、萬尼科夫、扎韋尼亞金、穆茲魯科夫、哈裡通、澤裡多維奇、弗蘭克-卡梅涅茨基和弗廖羅夫等人,此次會上決定了鈽彈的最終裝藥量。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風險,裝藥量採用美國首次實驗的原子彈裝藥量,即6.2千克。

《鈾工程》——追憶蘇聯核武器開發計劃(四)

未完待續……

相關焦點

  • 核武器只能嚇唬人?蘇聯用事實證明:不僅能修水庫,還能挖地洞
    1949年9月23日,蘇聯首次試爆了國產核武器,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很快,蘇聯就搞起了一個名為"國民經濟核爆計劃"的計劃委員會,這也是蘇聯和平核爆炸(PNE)計劃的一部分。這一計劃的負責人來頭更是不小——他是蘇聯首席核武器設計師、被稱為蘇聯核武器之父的亞歷山大·扎哈倫科夫(Alexander D. Zakharenkov)。
  • 世界十大核武器排名|核武器|氫彈|美國_軍事|蘇聯_軍事|沙皇炸彈
    1、蘇聯沙皇炸彈(5000噸TNT)AN602,別稱「沙皇炸彈」、「大伊萬」,是冷戰期間蘇聯所製造的氫彈,總共製造兩枚,其中一枚於1961年10月30日在新地島試爆,另一枚作為研究與備用。它是人類至今所引爆過所有種類的炸彈中,體積、重量和威力上均為最強大的炸彈。
  • 蘇聯新地島核試驗場:引爆「核彈之王」震驚全球
    當時蘇聯已經造出了回旋加速器,提煉出了鈽,建成了鈾反應堆。二戰結束後,五角大樓開始籌劃針對蘇聯的新戰爭計劃。1945年12月計劃抓住蘇聯戰略弱點實施有限空中打擊,擬向20個城市投擲20-30枚原子彈。1946年6月做出調整,計劃用50枚原子彈轟炸20個城市。1948年12月計劃向70個城市投彈133枚。1949年10月調整為104個城市220枚,到1949年底增至200個城市300枚。後來又制訂幾個計劃,總計要從各個方向使用原子彈轟炸蘇聯3423個目標。
  • 蘇聯秘密核基地都在哪?
    沒多久,美國人就將這一技術用於制裁日本的軍國主義分子,其他國家也領略到了核武器的威力。長崎上空爆炸的原子彈「胖子」圖源.shutterstock在見到核武器實戰的威力後,作為當時世界上唯一能和美國抗衡的大國,蘇聯也加快了自己的核武器研製計劃。蘇聯核武器的研發蘇聯人很早就知道了英美的核武器研發計劃。
  • 以色列哪來的核武器?全靠這個特工組織的「坑蒙拐騙偷」
    因為猶太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受到的迫害,使他認為以色列必須發展核武器,才能避免大屠殺的悲劇再次上演。他還指出,幫美國人搞出核武器的最重要科學家——愛因斯坦、奧本海默和泰勒都是猶太人,那為什麼猶太人不能自己發展核武器?在本古裡安的大力推動下,許多曾幫助美國、法國建設核反應堆的猶太科學家返回國內,成為了以色列發展核力量的基石。
  • 納粹德國為什麼沒能造出核武器? | 循跡曉講
    同時,第三帝國教育部也成立了自己的「鈾研究小組」,這幾乎是第三帝國核武器開發項目從一開始就帶有的痼疾:沒有一個專門管理該項目的全國統一的綜合研發聯合體。 在建造反應堆方面,鈾235的提純是一項耗資巨大的工程,著名物理學家古斯塔夫·赫茲發明了氣體擴散分離法,這一提純方法後來也被曼哈頓工程所使用。但遺憾(幸運)的是,由於過分昂貴,看起來不經濟,陸軍軍備局拒絕進一步提供更多的預算,使得納粹德國各實驗小組手中的純淨鈾235數量始終不足。
  • 當年蘇聯對中國幫助了什麼?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我們國家實施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在這期間,蘇聯開始全力幫助中國進行經濟建設。這樣,依託於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156工程便大行其道。《156工程》是蘇聯重點工業建設項目156項的統稱。蘇聯幫助中國進行「156工程」時,沒有任何費用,許多工廠都是蘇聯政府自己掏錢建的。
  • 全世界的核武器一起爆炸,真的能毀滅地球幾十次、使人類消亡嗎?
    在人類歷史上,目前只有兩次核武器爆炸被實踐於人類身上,那就是二戰期間,美國向廣島投放的「小男孩」原子彈,和投放在長崎的「胖子」原子彈。「小男孩」原子彈是首次應用於實戰的原子彈,它於9.448千米的高度被投下,並引發了548米高度的爆炸。「小男孩」中約有64千克的鈾-235,但只有不到1千克發生了核裂變,釋放了約15kt TNT炸藥爆炸釋放出的能量。
  • 核武器也有不同種類?一顆鈷彈真的就能毀滅人類嗎?
    導讀:自從人類告別冷兵器時代進入熱武器時代以來,各種新型武器層出不窮,其中最為恐怖的便是核武器。核武器作為目前人類所能掌握的終極力量,無論是爆炸規模還是後續的殺傷力,都是其它武器所不能比擬的。一般而言,大部分人所認知的核武器僅限於原子彈和氫彈,而實際上核武器種類遠不止此,其種類有九種之多!
  • 核武器哪家強?鈷彈:末日級武器了解一下
    到了今天,我們地球上也有幾個國家掌握了核武器,相互制約之下也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局面,世界和平得以維護。核武器哪家強?在諸多核武器中,我們最熟悉的可能就是原子彈了,其次是比它威力更大的氫彈,前一陣還爆出沙皇氫彈的爆炸圖片,被譽為人類最強戰力的代表。
  • 原子彈為何只能用鈽和鈾製造,它們又各自具備哪些優勢和缺點?
    原子彈也就是傳說中最低級的裂變核武器,它的原理非常簡單,都是將次臨界狀態的核裝藥通過擠壓或者撞擊達到超臨界狀態,從而發生鏈式裂變反應,根據撞擊和壓縮方式的不同,分為槍式和內爆式兩種原子彈。鈾彈和鈽彈最大的區別就在於鈾235可以兼容槍式和內爆式兩種原子彈構型,而鈽彈卻只能使用內爆式結構。槍式原子彈最大的缺點就是核裝藥在加速過程中先接觸部分會發生劇烈核裂變並將後續核材料炸飛,核裝藥的利用率極低,廣島原子彈是典型的槍式結構,裝有60千克鈾235,最後發生裂變反應的只有1千克左右,利用率不到2%。
  • 抗美援朝戰爭美國為什麼不用核武器?歐洲:給我們留一條活路
    首先是強硬的態度,不懼美國的核威脅;其次是冷靜地分析,韓戰時期,洲際飛彈技術並不成熟,要想實現核武器的發射,還得依靠空投進行,那就比需要經過中國,這個時候被擊落的可能性就比較大。而面對核威脅,你只要慫了,就徹底輸了。二戰後,世界形勢發生了變化,當時最大的兩個超級大國蘇聯和美國在冷戰,而他們兩個爭霸的中心在歐洲。朝鮮戰場只是他們博弈的一個分場。
  • 核武器研發全面提速?美警告:打開潘多拉魔盒
    美媒解讀稱,在法赫裡扎德遇刺之後,伊朗宣布解除「核封印」,可能全面加速核武器的研發,這次刺殺在戰術上雖然成功了,但是在戰略上卻可能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導致各方都無法承擔的嚴重後果。實際上,雖然伊朗一直對美國態度強硬,但是由於制裁帶來的嚴重損失,德黑蘭很早就希望結束和美國的對峙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