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統籌 信息時報記者 徐珊珊
本版撰文 信息時報記者 徐珊珊 晏文龍 龐澤欣 孫小鵬 通訊員 王麗君
提起教師,你可能想到的是學校裡每天默默耕耘的老師,但有一群「特別」的老師,他們是坐擁百萬粉絲的「網紅」,他們的課堂出奇制勝,不僅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他們還喜歡說段子、立人設……值此教師節之際,信息時報記者帶你一起走近「網紅老師」,聽聽他們的喜與憂。
解剖學老師:傳播人體知識成為「網紅大V」
坐擁微博粉絲153萬,「人體科學微課堂」上線至今已經有1.7億點擊量和13.7萬討論量,小程序上線將近一年也突破50萬參與瀏覽量,公眾號關注量也高達26萬……這樣的數據量很多「網紅大V」都做不到,但廣東醫科大學李哲人體科學工作室負責人、解剖學教師李哲做到了。肌肉到底是如何收縮的?試管嬰兒誕生的原理和過程是怎樣的呢?在微博上從不發段子的他,運用人體的「冷知識」,成為名副其實的「網紅大V」。
「一開始的想法,就是想通過網媒的渠道,普及關於人體的知識。」李哲告訴記者,「人體科學微課堂」主要方向是功能康復類,還包括基礎的解剖學,滿足一些醫學生和年輕醫生,通過3D、AR等新手段呈現出不同的視角看待同個問題。
雖然還有日常教學任務,但李哲認為這與自己做科普沒有衝突,因為都是自己專業上的事情。「找資料並不是什麼難事,感覺自己就是知識的搬運工。閒暇時,多拿出兩到三個小時就足夠了。」
然而在網際網路教學方面,李哲也存在著困惑和憂慮。網際網路瞬息萬變,在微博和微信公眾號之後,直播平臺、抖音短視頻等「大行其道」,李哲的團隊也在嘗試著轉型,正在琢磨著入駐抖音短視頻事宜。他表示,前期都在摸清楚短視頻的傳播規律,目前也開始錄製視頻,接下來準備開始集中投放。
致力於教學的李哲目前還是中級職稱,與他同齡的老師都基本升到了副教授。對此李哲看得很開,他表示,「從來沒有因為職稱的事情而苦惱」。隨著科普教學的深入,他們團隊也在做康復指導,如對腰椎間盤突出等疾病的保守治療。「把真正好的技術用到老百姓的身上,然後再從他們身上採集所需要的科研數據。等有了科研成果,就可以讓很多醫生相信保守治療是可以解決很多問題的。」李哲表示,今年他們已經發了兩篇重要的科研文章,未來科研成果會更加豐碩。
穿越的語文老師:身上的衣服也是知識點
身穿古典服裝的唐菊琴走入課室,學生忍不住驚呼:「老師穿越了!」唐菊琴跟學生說:「老師今天穿了什麼,學完這節課你們就知道了。」課堂上,唐菊琴身穿宋代的褙子(背子,是漢民族漢服傳統服飾的一種),仿佛從詩裡走來,舉手投足間向學生演繹著傳統文化的魅力。
這是卓越大語文的一節中國古代服飾文化課,唐菊琴成為大語文教師將近5年,她的課堂除了穿褙子上課,她講蘇軾《赤壁賦》,自己編曲調吟唱;講歐陽修《賣油翁》,帶一個銅錢讓孩子看看那個眼兒多小。她告訴記者,她每天的工作包括備課、磨課、上課,課後關注孩子掌握情況和家長溝通等等。「一節生動的大語文課堂離不開選課題,做課設,寫教案,設計課件等教學配套,還有老師磨課以及課後復盤。每節課從設計到呈現至少需要兩三周到一個月的時間。若再加上老師研讀參考書目的時間就更多了。」
除了課堂上的教學,機構老師同樣需要課後關注孩子學習成效和家長溝通,唐菊琴花在課後溝通的時間大概每周3~5小時。「這也是我們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唐菊琴說。
對於在機構當老師和在學校當老師的區別,唐菊琴坦言:「其實做老師工作的類型都差不多,主要是內容上不太一樣,我們更專注於課堂內容的教學和打磨,而學校老師還有班會組織等其他工作。」
談到對老師這份工作的獲得感,唐菊琴舉例說:「就像學『褙子』時,它是讀音和『被子』一樣,孩子回去和爸爸媽媽一說,爸媽不懂,以為唐老師穿了『被子』來上課。我為孩子們說記住、認識傳統文化之美、說出來漢服是傳統文化的傳承而感到自豪。」
網絡直播老師:
會唱歌 說段子 懂動漫
教室正中間的120英寸大屏幕中,主講老師拋出了一個「雞兔同籠」的問題,學生們不甘落後地拿起手邊的iPad答題。同時,還有一位輔導老師實時監測學生的上課情況……這就是「雙師課堂」的教學場景。
每周日下午,學而思廣州分校的安邦老師作為主講老師都會準時出現在直播間。「通常情況下,一節直播課的備課時間大概是線下的3到4倍。」除了做課件、備課,他還要全真模擬課堂情景,提前走一遍整個流程細節,提前預知孩子們可能不明白的知識點。
安邦告訴記者,線下授課老師可以適當「偷懶」,但直播課卻不行,必須乾貨滿滿,牢牢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容不得一絲懈怠。「比如對積極回答問題的孩子或答題正確率高的孩子給予獎勵,一般我會發一些小紅包。」
安邦說,與傳統上課形式相比,直播課要求老師的課堂互動性和趣味性更強。為了吸引學生,安邦和孩子們打成一片,除了上課外,唱歌、說熱門段子、懂動漫等「十八般武器」輪番上陣。「我會珍惜你給的思念,我會牢牢記住你的臉……祝大家畢業快樂!」在一堂六年級課上,安邦給即將畢業的孩子們唱起了歌,孩子們也紛紛表達不舍之情,爭相在屏幕上給老師送鮮花和小星星。「學生很有愛,我能感受到我教的知識是有用的,這也是支持我繼續上課的動力。」
談到未來轉型,安邦表示即使當了7年的教師,每天都是新鮮的。「因為每天學生都在成長,教師每天都有學不完的東西、做不完的事。教書育人是值得雕琢一輩子的事業。我願意一輩子做下去。」
研究生兼職老師:立住「人設」,自貼幽默標籤
在網課市場上,還有一類專注於考研的網課老師。中國傳媒大學研二的小柏也有另一重身份,她兼任著某家考研輔導機構的專業課老師。入行一年來,她已經帶過上千名學生。為了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小柏授課時並不稱自己為老師,而是起了一個更加平易近人的名字——「秋葉師姐」。
為了讓學生愛聽,小柏會為自己立住一個「人設」。「可能我想傳遞出的就是『幽默一點、耐心一點、溫柔一點』的感覺。」要做到「幽默一點」,「就是在講課的時候用語、用詞幽默一點,講講段子。有時候會在課上故意說錯一些無關緊要的東西,讓氣氛活躍一下,比如說故意說錯某明星的名字」;而「溫柔一點」和「耐心一點」則是在回答學生提問時保持耐心和在上課時,語氣上溫柔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