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浣熊,人們首先想到的是乾脆麵。這種動物雖然長得可愛,但是它也被稱為「神秘竊賊」,因為它總是偷竊人類家中的食物。浣熊是一種雜食性動物,它會以植物和小型動物為食:在野外,它們會以植物、堅果和水果為食;在城市地區,它們會偷竊人類的食物,甚至會翻垃圾桶尋找食物。
你可能會覺得,在垃圾堆裡找食物豈不是很髒,但是它們又有一個潔癖,在找到食物之後會在水中清洗後再食用,這看起來就像它們有細菌恐懼症一樣。浣熊清洗食物的方式是把食物浸在水中,然後用爪子把食物滾來滾去,這看上去就和人類洗衣服是一樣的。甚至還有人把衣服放在它們旁邊,而它們就真的洗起衣服來。
「浣」本身就有清洗的意思,浣熊從字面上來理解就是一種愛清洗的熊。有一些科學家認為,浣熊和人類一樣,知道要攝取乾淨的食物。然而,在動物中,清洗食物並不是一種自然的習慣。因此,在1961年,英國倫敦動物園的科學家決定研究這些浣熊,看看它們是否像我們想像的那樣衛生?
最初,科學家認為,浣熊沒有唾液腺,無法分泌唾液,為了更順利地進食,它們會把食物放進水中是為了增加水分。但是,研究人員很快排除了這種想法,他們發現,浣熊洗肉的次數比洗植物的次數還要多。並且,在沒有水的情況下,它們也會用前爪把食物滾來滾去。對研究人員來說,這種行為表明浣熊在進食前並不是有意清洗食物。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這是一個無意義的舉動,它確實可以清除一些食物上的汙垢,不過這只是眾多好處中的副產品而已。現在,科學家們認為,浣熊的動作可以增強與進食有關的體驗。就像人類吃飯時,食物擺盤精美可以增加我們的食慾。
浣熊的前爪都有五個手指,它們可以很容易地用來抓握和操作物體,類似於靈長類動物,但這種動物不像靈長類動物那樣表現出任何與使用工具有關的特徵。事實上,浣熊前爪無毛部分的神經群與包括人類在內的靈長類動物相同,這使得它們對觸摸非常敏感。
和靈長類動物一樣,它們也有類似的無毛緩慢適應神經,這些神經能感受到手中物體在皮膚的移位,並把該信號通過中樞神經傳給大腦。由於它是緩慢神經,需要長時間對物體進行感覺,因此通過滾動物體才能慢慢識別它的大小、重量和溫度等。
後來,在一項研究中,科學家還發現溼潤皮膚能增加浣熊神經的反應性。這就為浣熊喜歡把食物放進水裡提供了合理的解釋,因為這樣給了它們更生動的觸覺體驗,並提供了關於它們將要吃的東西的精確信息。這是一個有益的特性,因為浣熊的視覺不是它最敏銳的感覺。
浣熊像靈長類動物一樣,用視覺和觸覺相結合的方式伸出手去抓住一個物體。然而,與靈長類不同的是,浣熊需要兩隻手一起抓,因為它們的手指不能靈活移動。
浣熊和靈長類動物在觸覺上還有一個不同之處,那就是浣熊沒有乳頭脊。它是皮膚中的微結構,幫助我們探測摩擦,並創建我們的指紋。在人類皮膚的無毛區域,即我們的手掌和腳掌,脊上布滿了邁斯納小體。這些獨立的活細胞作為專門的機械感受器,對壓力之類的感覺做出反應。
總的來說,浣熊清洗食物的行為並不是因為它愛乾淨,而是這個行為增加了它對食物的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