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作為如今高發的重大疾病,治療難度較大,且病程時間長,對患者和家庭來說都是極大的打擊。目前,對於癌症的治療仍以手術為主,手術能夠直接切除腫塊,延緩病情的惡化,短期療效顯著。不過,手術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手術結束並非意味著整個治療的結束,還需要聯合其他方法進行後續的治療。
2014年5月,王江河老人因吃飯時進食不暢,還伴有疼痛,隨後便來到醫院做了一番全面檢查,可沒想到結果卻是賁門癌。兒子想讓父親接受最好的治療,帶著父親來到北京求醫,於月底,在北京301醫院做了胃部切除手術。但術後復發和轉移的機率較高,醫生建議繼續配合化療。
可化療1次後,老人就堅持不住了,體虛乏力加重,睡眠差,疼得厲害,還爆發了膽囊壞死,最後掛個急診手術,在夜裡十一點把膽囊摘出來。可膽囊摘出來也沒讓一家人鬆口氣,3天後老人又出現頻繁嘔吐,又轉到鄭大一附院,在重症監護室住了七天。搶救過來後,王江河老人也明白自己的身體不能再折騰了,便在到鄭州希福中醫腫瘤醫院,進行中醫保守治療。
當時根據老人的病情、體質和臨床症狀,主要以扶正為主,同時兼顧祛邪,在穩定病情的基礎上,著眼於整體機能的調理。服藥後,老人的食慾和進食情況有所改善,體力逐漸恢復,頭暈乏力的症狀消失。到2015年4月29日,老人在鄭大一附院複查時,各種指標均正常。2020年再次複查時,老人情況依然良好,還天天在家練太極劍。
對於癌症的治療,手術的效果確實是立竿見影,但手術只能切除肉眼可見的腫塊,機體內部仍殘存一些微小的病灶和癌細胞,因而往往在術後聯合化療,發揮其抑殺癌細胞的功效,降低復發和轉移的風險。不過,化療藥物缺乏選擇性,在治療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損傷人體的正常組織,產生一系列的副作用,因而患者在選擇化療前需要慎重考慮。
中醫作為中華民族的瑰寶,在幾千年的發展中積累了豐富的抗癌經驗,至今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中醫治療堅持扶正與祛邪並重,一方面採用扶正藥,有助於調節機體的免疫功能,保持機體內環境穩定及機體內外相對平衡,提高生存質量;另一方面不忘祛邪,有助於抑殺癌細胞,穩定局部的腫塊,延長患者的生存期。
行醫近四十年的袁希福老中醫經臨床研究發現:「癌症是全身性疾病在局部的反應。」癌症患者通過手術切除局部癌腫,並不能徹底解決問題,主要在於機體內仍有殘癌,且適宜癌細胞生長的環境並非改變,癌細胞很容易再次發展為可見的腫瘤,因此後續的治療也很關鍵,患者應及時聯合中醫進行綜合性治療,為自己爭取更多的生存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