殭屍基因保護大象免受癌症侵襲,

2020-05-22 博物圖志

大象沒有進化成巨大的動物,直到它們把一些基因垃圾變成一種抵禦不可避免的腫瘤的獨特防禦物之後。

殭屍基因保護大象免受癌症侵襲,

現代和滅絕的大象進化出許多特徵來支撐它們龐大的身體。這些適應包括特殊的遺傳機制,使他們不容易患上癌症

大象和其他大型動物的癌症發病率比統計數字要低,這表明大象和其他大型動物已經進化出了保護自己免受這種疾病侵襲的方法。一項新的研究揭示了大象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一個不再有功能的舊基因被從龐大的「基因組垃圾場」中回收出來,以提高大象細胞對DNA損傷的敏感性,從而使它們能夠儘早清除潛在的癌細胞。

殭屍基因保護大象免受癌症侵襲,

癌細胞

在多細胞動物中,細胞經歷了許多生長和分裂的周期。在每一次分裂時,細胞複製他們的整個基因組,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錯誤。其中一些突變會導致癌症。因此,人們可能會認為體型更大、壽命更長的動物患癌症的風險更大。但是,當研究人員比較不同體型的物種時,他們並不會看到這一點:癌症的發病率似乎與生物體中細胞的數量或壽命無關。事實上,研究人員發現,體型較大、壽命較長的哺乳動物患癌症的病例較少.在20世紀70年代,癌症流行病學家理察·佩託他現在是牛津大學的醫學統計學和流行病學教授,他闡述了這一令人驚訝的現象,這一現象後來被稱為貝託悖論.

殭屍基因保護大象免受癌症侵襲,

免疫細胞和癌細胞

大象等體型較大的動物患癌症的機率並不高,這表明它們已經進化出了特殊的癌症抑制機制。在2015年,喬舒亞·希夫曼猶他大學醫學院卡洛指出,大象的基因組有大約20個額外的重複序列。的p53,一種典型的抑癌基因。他們接著說,這些額外的副本p53至少部分原因可能是大象抑制癌症的能力增強。目前,莉薩·M·阿伊布倫他是猶他州醫學院的細胞生物學家,也是這項研究的貢獻者,他正在領導一個研究項目,以找出p53有不同的功能。

芝加哥大學的遺傳學家文森特·林奇已經證明,讓大象變得如此龐大的部分原因在於,它們的一個假基因--一個祖先基因的斷裂複製--突然獲得了一種新的功能。

殭屍基因保護大象免受癌症侵襲,

尚未額外副本p53並不是大象唯一的保護來源。大象及其體型較小的親戚(如海龍、銀鯽和土撥鼠)也有複製本。利夫基因,編碼白血病抑制因子。這種信號蛋白通常與生育和生殖有關,也能刺激胚胎幹細胞的生長。林奇在2017年8月於卡爾加裡舉行的泛美進化發育生物學會議上展示了他的研究成果。

林奇發現利夫它們彼此不同,但都是不完整的:至少它們都缺乏最初的蛋白質編碼信息塊以及一個調控基因活性的啟動子序列。這些缺陷向林奇建議,重複的任何一個都不應該能夠執行正常的功能。利夫基因,甚至被細胞所表達。

殭屍基因保護大象免受癌症侵襲,

著名的生物學家理察·皮託現在在牛津大學工作,他在上世紀70年代指出,

但是當林奇觀察細胞時,他發現了至少一個複製體的RNA轉錄本,LIF 6,這意味著它必須有一個啟動子序列來啟動它。實際上幾千個基地LIF 6在基因組中,林奇和他的合作者發現了一個類似於p53蛋白結合位點的DNA序列。它向他們建議p53(但沒有任何一個p53(重複的)可能是調控LIF 6。隨後對大象細胞的實驗證實了這種預感。

發現什麼LIF 6在此過程中,研究人員阻斷了該基因的活性,並將細胞置於dna破壞條件下。其結果是細胞不太可能通過一個叫做凋亡(程序化細胞死亡)的過程自我毀滅,這一過程通常被有機體用作一種消除缺陷組織的質量控制系統。LIF 6因此,似乎有助於根除潛在的惡性細胞。進一步的實驗表明,LIF 6線粒體是細胞產生能量的重要細胞器,線粒體周圍的膜產生洩漏,從而引發細胞死亡。

史利夫林奇在近親物種的基因組中發現了它們的副本:海牛、舌象、已滅絕的猛獁象和乳齒象。他的分析表明利夫在大象的血統進化過程中,基因被複製了17次,丟失了14次。海葵和海牛利夫複製,但是p53複製只出現在現存和滅絕的大象中,這表明利夫重複發生在進化的早期。

殭屍基因保護大象免受癌症侵襲,

大象與海牛(左)等大型動物有著密切的聯繫,但也與體型較小的象象(右)、海狸和紫貂

林奇發現利夫基因是假基因,突變的,無用的基因副本,在基因組中生存的偶然。但是,例外情況是LIF 6與其他基因序列不同的是,基因序列沒有積累隨機突變,這意味著自然選擇正在保留它。

「我們認為LIF 6是一個重組的假基因,「林奇說。那就是大象LIF 6從一個假基因祖先重新進化成一個功能基因。因為它從死亡中復活,並在細胞死亡中發揮作用,林奇稱它為「殭屍基因」。

雖然海牛也有額外的副本利夫,只有現代和滅絕的大象LIF 6這表明它是在大象脫離這些相關物種後才進化而來的。當林奇的小組追溯到LIF 6通過分子時鐘方法,他們發現假基因在大約3000萬年前恢復了功能,當時化石記錄表明大象正在進化出巨大的身體大小。

殭屍基因保護大象免受癌症侵襲,

基因重組序列

「重組假基因並不是每天都會發生的事情,」他解釋道。史蒂芬·斯泰恩斯,耶魯大學的進化生物學家,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廣達。他寫道,能夠證明大象進化出一個大身體的時間大致相同,「支持,但並不能證明,基因的重新功能化是大體型進化的先決條件。」

進化中的癌症防護措施似乎符合所有動物的利益,那麼為什麼它們都沒有重新發揮功能呢?LIF 6吉恩?根據研究人員的說法,這是因為這種保護伴隨著風險。LIF 6抑制癌症,但額外的副本LIF 6如果他們不小心打開就會殺了牢房。林奇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解釋道:「基因組裡有一堆有毒的假基因」。「如果他們表達得不恰當,基本上就是遊戲結束了。」

殭屍基因保護大象免受癌症侵襲,

在癌症抑制機制和生育能力之間似乎也存在權衡。一個學習2009年發表的文章表明利夫是胚胎植入子宮的關鍵。因為利夫活動由p53, 利夫和p53共同調節生育效率。當同一組基因具有兩種功能(如生殖和癌症抑制)時,這些功能可能會發生直接衝突--這一現象被遺傳學家稱為對抗多異性。

大象可能通過複製來解決對抗的多重性問題。p53和利夫按照Maley的說法,把這些功能分開。「一些副本p53和利夫做的是生育所必需的,而其他一對利夫和p53正在做的是抑制癌症所必需的,「他說。馬利推測,這種基因複製「使大象在抑制癌症方面取得了更好的效果,並保持了繁殖力,這將使它們能夠長出更大的身體。」然而,這一假設仍有待檢驗,他說。

殭屍基因保護大象免受癌症侵襲,

蝙蝠不是大型動物,但有些物種活了幾十年。科學家們正在調查他們是否對癌症有自己的保護性適應。

的額外副本p53和利夫也許幫助大象克服了皮託的悖論,但這不可能是唯一的解決辦法:像鯨魚這樣的其他大型動物只有一份p53和一個版本的利夫。林奇和他的團隊目前正在探索鯨魚和蝙蝠是如何解決皮託悖論的。儘管體型不大,但一些蝙蝠的壽命可達30年,而壽命較長的蝙蝠可能已經進化出了壽命較短的蝙蝠所缺乏的抑癌機制。

相關焦點

  • 體型超大、壽命較長,癌症率卻極低:大象是這麼做到的
    但是隨著細胞的代謝迴轉,基因錯誤也就幾乎不可避免的出現了,而這些故障又常常會轉化為癌症。從統計學上來說,體型更大的動物因為有更多的細胞,因此患上癌症的可能也會更大。照這樣推理,大象的細胞數量要比小型哺乳動物多數百倍,因此大象的發病率要高得多。但事實並非如此!
  • 為什麼大象不容易患癌症?看看它的基因組就明白了
    >當研究人員統計大象腫瘤發生率時他們永遠也忘不了那個數字5%之所以震驚是因為研究人員清楚人類的數字是11%-25%同時不要忘記,人類的體積要小得多佩託悖論讓癌症發生顯得神秘莫測同時也讓人類看到希望或許大象身上正隱藏著抵禦癌症的奧秘?
  • 獵奇:大象的秘密,大象也有害怕的動物,為什麼大象不易罹患癌症
    大象身體粗壯,皮糙肉厚,就連非洲的獅子和犀牛等動物都對它無可奈何,在我國的雲南地區更有許多大象在發情季節踐踏農民的莊稼,傷人傷畜的事件時有發生。大象對於任何事情都無所顧忌,看似沒有任何懼怕的事情,但是,大象也有自己的軟肋。在非洲許多國家,當地的農民最怕的就是大象,每當農作物快要成熟的時候,大象群便會來到農田裡,踐踏農田,偷吃糧食。
  • 大象極少患癌 體內重要抗癌基因副本多達40個
    參考消息網10月10日報導 美媒稱,根據我們對癌症的認識,大象應該很容易患上癌症。然而,大象卻極少患癌症。據《今日美國報》10月8日報導稱,癌症是一種老年疾病,而大象能活到70歲。在如此長的一生中,大象增重很多——從200磅(約90.7千克)的幼象迅速長至12000磅的大傢伙。
  • 癌症為什麼會存在?從遠古生物、大象和老鼠說起
    進化是腫瘤行為的核心,通過了解癌症細胞為什麼會進化,科學家可能會發現治療癌症的最新方法。為什麼癌症是持續困擾人類健康的頑疾?如果癌症從複雜生命開始時就存在,為什麼人類還沒有進化出抵抗癌症的能力?答案是多數癌症出現在生育期之後——生物體將遺傳基因傳遞至下一代,這意味著晚年易患癌症的遺傳基因也可以傳遞給後代。
  • 科學家在研究大象時發現的特殊抗癌基因,或可在未來造福人類
    癌症幾乎是人類談之色變的病魔,不但種類較多,而且某些癌症的發病致死率也相當高,如肺癌,約佔癌症總發病人口的18%,而據2015年的一項關於36種哺乳動物的屍檢研究表明,其中600多例死亡大象中,受癌症困擾或導致其死亡的卻僅為3%左右。
  • 大象為什麼不得癌?大象的神奇抗癌能力
    大象的壽命平均60-70年,和人類幾乎一樣長,但是體型卻比人類大得多。據估計,大象體內的潛在癌細胞,應是人類的近100倍。但事實卻是,個頭遠比人類大的大象,卻只有5%的大象會得癌症。得癌症的概率比人類要低得多。這是為什麼呢?
  • 強壯的大象,也需要人類的保護
    根據大象普查組織(Great Elephant Census)的統計數據,非法象牙貿易帶來的偷獵行為,使非洲象面臨著嚴重威脅。每年約有27000頭大象被殺,導致大象數量在2007至2014年間共減少30%。
  • 大象、弓頭鯨不易生癌?對人類有何啟發?
    很多動物會像人一樣得癌症。比如家裡的貓貓狗狗,且二手菸還會加劇寵物的得癌風險。但動物王國裡就有一些動物不易患癌。據英國BBC科學記者梅利莎(Melissa Hogenboom)10月31日報導,日前科學家已發現大象、弓頭鯨、裸鼴鼠等動物不易患癌,正致力於通過理解其中機理幫助人們治療甚至預防癌症。
  • 基因解碼:量身訂做癌症治療
    癌症長年高居國人10大死因之首,然而現在即使是晚期癌症,隨著致癌途徑的基因不斷被解碼,腫瘤科專家指出,未來每個癌症患者可以找到更符合自己的標靶藥,讓癌症治療朝向量身訂做。不過,目前沒有其他癌症像慢性骨髓性白血病般,只用1種標靶藥就可以控制得這麼好。鄭安理說,這顯示癌症往往不只1種基因突變在主導,必須嘗試不同的治療組合;且愈來愈多與癌症相關的生物標記被發現,有助於把患者量身分類,對應到更合適的藥物,而不是亂槍打鳥。
  • 大象的嗅覺基因最多 是狗的兩倍
    ■最新發現與創新  據新華社華盛頓訊 (記者林小春)大象的鼻子不僅長而靈活,還含有數量是人類5倍的嗅覺基因。美國《基因組研究》雜誌7月22日刊登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大象是迄今發現的擁有最多嗅覺基因的動物,這或許有助解釋為什麼這種大型動物嗅覺範圍超群。
  • 1/3的人攜帶致癌突變,但基因突變用於癌症早篩局限大
    在漫長的時間刻度中,變化是一種福祉,造就了如今的你我,但如果將時間的刻度尺定格在一生,那麼變化帶來的可能是腫瘤、癌症,甚至是死亡。 突變從何而來,何時發生?人的一生是否可以免於突變的侵襲?是否所有的突變都是非善即惡?某些突變裡是否暗含死亡的訊息?
  • BRAF V600基因突變是什麼意思?晚期癌症還有得治嗎?
    我們總是看到基因檢測的報告單上寫著BRAF V600(+),但是BRAF V600到底是什麼意思,想必大家還不是很清楚。其實BRAF基因是一種原癌基因,V600E代表的是BRAF基因最容易癌變的一個位點。
  • 如何了解和保護大象?去戳大象的便便吧,它能告訴我們更多信息
    可愛聰明,且在維持生態系統方面有多種作用的大象,由於棲息地的喪失和碎片化、森林砍伐、偷獵和人象衝突,生存卻受到很大的威脅。因此,世界各地的大象保護主義者一直在研究這些物種及其棲息地,以便能更好地保護它們,鑑於大象的體型和生活的環境,要想近距離觀察和研究大象,是一項非常有挑戰性的工作。
  • 癌症是如何產生的?動物真的不易得癌症嗎?
    所以在它們還沒患癌症之前,就因為各種的問題如人類的破壞,天敵的追殺或極端的生活環境等造成死亡。因此我們才會看到動物很少得癌症,而人類卻容易患有癌症的現象。同時據科學家研究發現,有些動物患癌症的機率竟然要比人類還高,例如狗狗患病的概率是人類的10倍左右。
  •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得癌症!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年齡越大,越容易導致基因發生突變引發癌症。1973年至2015年,青少年和年輕成人癌症發病率上升了29.6%。年齡越大,患癌症的人越多。診斷為癌症的患者比例,隨診斷時的年齡增加而增加,15-19歲的癌症患者為31645例(6.4%),而35-39歲的癌症患者多達197030例(39.6%)。發病率上升原因對於青少年和年輕成人癌症發病率上升的具體原因,目前尚不清楚。
  • 基因檢測一次幾萬,可以查出癌症嗎?答案呼之欲出
    核心提示:基因檢測是利用醫學檢驗來尋找人類基因的某些突變。目前使用了許多類型的基因檢測,並且正在開發更多基因檢測。醫學上也有利用基因檢測來發現早期癌症的,但是你對基因檢測了解程度如何呢。 基因檢測是利用醫學檢驗來尋找人類基因的某些突變。
  • 研究稱大象嗅覺高於狗兩倍 嗅覺基因系動物中最多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日本《產經新聞》7月28日報導,日本東京大學特聘助教新村芳人等人通過研究發現,非洲象的嗅覺基因數量大約是狗兩倍,在目前研究過的動物中,非洲象是擁有最多嗅覺基因的動物。動物具有的這種嗅覺基因數量越多,能夠分辨的氣味種類也就越多,因此該研究表明大象擁有出色的嗅覺。美國科學雜誌刊登了該研究的論文。
  • 美策劃大規模人類癌症基因測序 規模將比人類基因組計劃大100倍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科技官員日前表示,美國科學界正在策劃一項針對癌症的大規模基因測序工程———人類癌症基因工程,力圖攻克癌症這一疑難病症。這一科學工程測序工作規模預計比人類基因組計劃大100倍。但是,有關項目經費籌措問題目前尚在商討中。   根據目前的項目建議書,人類癌症基因工程計劃為期9年,預計耗資13.5億美元,將對1.25萬份癌症腫瘤樣本進行基因測序,涉及50種類型癌症,其中每種類型約有250份腫瘤樣本。
  • 省中醫院開先河 基因檢測預警癌症
    本報訊 癌症也能預測嗎?昨天,記者從江蘇省中醫院獲悉,該病理科率先在國內開展臨床病理基因檢測,通過提取並檢測人體DNA,就可以預測人體有無癌症基因,在人體完全健康的情況下預測其將來是否有患癌的可能。這項檢測對高血壓、高脂血症、心腦動脈硬化以及目前發病率較高的糖尿病、老年痴呆發病均可預測未來有無發病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