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前衛」古董藝術:故宮賣萌石獅萌翻網友(圖)
「護襠萌獅」
「披頭散髮」獅
故宮博物院今年將迎來90歲生日。18項新展覽將聯手一批現有展覽組成「千寶宴」、后妃區將首次開放……除了這些「官方」消息外,一些非開放區的萌物也頗為吸引眼球。最近,一隻「藏」在故宮非開放區的「護襠萌獅」就受到網友追捧。
已經開放的故宮武英殿東側,有一片未開放區,裡面有座斷虹橋。藏而不露的橋卻比開放了10年的宮殿名氣還大,因為橋望柱上雕有神態各異的石獅。
橋東,從南開始數,第四隻獅子的形態最為奇特。它一爪摸著後腦勺,一爪護在襠部,嘴巴微張。雖然經過日久風吹,多少有些面目模糊,但它一副抓耳撓腮、欲說還休的「憋屈」樣依然萌態十足。
不少網友轉載這幅照片時,都會配上一段無從考證的「野史」:道光長子奕緯曾被寄予厚望。不過他卻不愛讀書,偏愛頂撞師父。一次,師傅實在受不了,規勸他:「你不好好讀書,將來怎麼做皇帝啊!」奕緯一聽,當場怒道:「我要是做了皇帝,第一個就先殺了你!」
師傅被噎得說不出話,趕緊掉頭去找道光皇帝請罪。
道光勃然大怒,命人把奕緯找來。結果,兒子還沒跪下,道光上去就是一腳。沒想到正巧踹到了奕緯的襠部,直接把他踹死了。後來有一天,道光從斷虹橋路過,突然發現第四個石獅子一爪護在雙腿之間,表情痛苦,這讓他聯想起自己的兒子,下令用紅布把那個石獅子蓋住。後來,宮裡人紛紛傳言,奕緯其實是石獅子轉世,因為這石橋是元代就留下的。
故宮裡為何會有如此生動有趣的石獅子呢?眾所周知,獅子算是舶來品。雖然《前漢書》中就有記載,自張騫通西域後,獅子作為貢品運至長安。但是這種數量極少的貢品,只有皇帝和少數王公大臣才能見到。作為社會底層的工匠們,只能通過「道聽途說」加上主觀想像,再結合貓、虎等動物的特徵來創作石獅子,形象上難免不那麼「寫實」。
還有一個原因是,隨著歷史變遷,人們的審美觀也在發生改變。以故宮裡的斷虹橋為例,建造年代尚無定論,有的專家說建於明初,也有專家說建於元朝。不過專家一致認為,該橋用料考究、裝飾華麗、雕刻精美。石刻專家劉衛東說:「有些元代的石刻顯得很生動,獅子頭大腰細,看上去像是青蛙,我管它們叫『前衛』古董藝術。」
還有一個原因,明建立了漢民族政權後,為了強化自己的正統地位,強化中央集權的統治,對於傳統儒家思想進行了全面的弘揚和發展。在藝術領域,創造性也開始明顯減弱。相對而言,獅子的表情和狀態也逐漸形成了固定格式,統一成現在大家常見的威嚴冷酷的樣貌,不再齜牙咧嘴地嘻笑。而規矩蹲坐的樣子表現出對主人的恭順,體現著封建統治中的尊卑觀念。「目前明清遺存相對較多,人們見的多是這樣的石刻,偶爾見到個別造型別致的石獅子,肯定會覺得很萌。」
在北京,其實還有不少類似的「萌獅子」。比如在白塔寺文物保管所院內,就有一對兒「懶獅子」。這在專家眼裡,卻堪稱元代的典範之作。說「懶」,是因為獅子不是昂首挺胸地蹲踞在石基上,而是脊彎背曲,它的學名叫「塌腰獅子」。
還有一些「萌獅子」不愛梳頭。大多數情況下,石獅子都是梳著整齊的「卷花頭」,這個卷稱為「螺髻」,代表著身份等級。比如,一品官員府可以擺「十三太保」,就是石獅頭上有十三個卷。之後,每低一級,獅子頭上的卷就要減少一個。您不用擔心會出現禿頭獅子,因為七品以下官員的門前就不能再擺獅子了。而碧雲寺石牌坊坊心有一隻「披頭散髮」的母獅,獅子前爪有一隻小獅子,正仰頭與母獅子玩耍。另一隻淘氣的小獅子乾脆悄悄爬上母獅子的背,探出一個小臉兒,同樣是披散著頭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