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湖南省邵陽市隆回一防疫站前,一位老人在地一邊爬行,一邊不斷發出類似狗叫的聲音,現場有多名群眾在遠處圍觀,都不敢靠近,最後老人被警方控制並及時送往醫院就診。
據防疫站的工作人員稱,這位老人早在十幾天前被咬傷過,現在是前來打疫苗的。老人的鄰居也說到,老人已經被狗咬過兩次,當天由家人陪同前往防疫站打狂犬疫苗,由於胡思亂想,就出現了這種情況。
看到老人這種情況,路過的行人都不敢靠近,圍觀的群眾也只敢遠遠觀望,有群眾認為老人是犯狂犬病了,所以都不敢靠近。等到民警趕來後,民警和相關工作人員一同將老人控制住並及時送往醫院就診。
據專業醫療人士透露,老人的這種情況並非狂犬病,而是由於老人在被狗咬傷後,精神緊張,從而出現一種叫癔性狂犬病的精神症狀,是一種精神類患疾,而不是真正的狂犬病,真正的狂犬病臨床表現不是這樣的。
在由國家衛健委、科技部、中國科協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成指導單位的權威醫學科普網上,關於狂犬病的臨床表現是這樣描述的,「狂犬病臨床表現為特有的恐水、怕風、咽肌痙攣、進行性癱瘓等。因恐水症狀比較突出,故本病又名恐水症」。可以看出,老人的表現與狂犬病的臨床表現完全不符,並非犯狂犬病。
除了被狗咬,人在被其它動物咬後也面臨一定的風險,關於哪些動物致傷後需要暴露處置的問題,在百科醫典上實名為北京大學人民醫學院主任醫師,王傳林的主頁上也作了相應的描述,致傷動物分為傳播狂犬病高風險、低風險和無風險三類(引用百科醫典),根據此判斷傷後處理措施。
第一種:高風險
①犬、貓(包括流浪和家養) ;②流浪的或野生的哺乳動物,主要是指食肉哺乳動物;③蝙蝠(接觸即為高風險暴露)。被高風險動物致傷後必須進行暴露後處理。
第二種:低風險
牛、羊、馬、豬等家畜,兔及鼠等齧齒動物。被低風險動物致傷後是否進行暴露後處理,應根據當地流行情況,一般無需進行。若當地發現有低風險動物不明原因死亡,或發現低風險動物有狂犬病的情況,或極度焦慮者,建議按暴露後處理。
第三種:無風險
所有哺乳動物以外的動物不傳播狂犬病,如龜、魚、鳥類等,被其致傷後屬於無風險暴露。無需進行狂犬病暴露後處置。與外界接觸的家養及實驗室(不接觸狂犬病病毒)齧齒動物也可視為無風險。
特例:人,如果被狂犬病患者傷及,需按高風險 暴露處理,其他接觸無需進行。
可見,不僅被狗咬傷後有風險,被其它動物咬傷也同樣存在風險,而貓、狗動物是我們生活中經常接觸的,貓、狗中的許多品種更是被人們當作寵物來養,狗咬傷人的事件更是時有發生。
在開化縣9月17日更新的官微上,有一則近日民警在出警時被狗咬傷的消息,江西省贛州市公安局一民警在出警時看見到一條撲向群眾的惡犬,為了保護群眾,他挺身而出,全身9處被狗咬傷。
有網友在被狗咬後,由於沒有破皮受傷,不知道要不要去打疫苗,有熱心網友是建議他去打疫苗的,從圖中也可以看出被狗咬的網友手上,雖然沒有受傷出血,但是有多處牙印痕跡。
還有網友曬出一位老人被狗咬後與狗廝打的動圖,老人拿起木棍與狗廝打的場面更是讓人感慨萬千。
9月15日,北京一對男女小區內遛狗不拴繩,以致小狗撲向小區的一小孩,小孩差點被狗咬傷,小孩子父母上前理論,男女抱著狗離開,不道歉不說,還作出挑釁動作,反過來責備是小孩父母沒看好孩子。
動物傷人的事件時有發生,而狗咬傷人更是常見,作為愛養動物的人士,在滿足自己需求的同時,也應該為他人的安全作考慮,養狗遛狗都好,該上的措施應該按要求上好,以免給自己和公眾人身安全帶來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