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學期開始已經有10多天的時間了,不知道小夥伴們有沒有適應特殊時期下的新學期?今天小編帶大家圍觀一下古人的開學典禮:入泮[rù pàn]禮。
也許有的小夥伴還沒有聽說過入泮禮,那就讓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
在古代,凡是新入學的生員,都需進行稱為「入冸」的入學儀式。《禮記·王制》記載:「學童首先換上學服,拜筆、入泮池、跨壁橋,然後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學禮。」
入泮禮也叫入學禮,是我國流傳了幾百年的民俗禮儀,是對幼兒開始識字習禮的一種啟蒙教育形式。古時,入泮禮是極為隆重的典禮,對每個讀書人來講有著重大的意義,與成人禮、婚禮、葬禮一起被視為人生的四大禮之一。古人通過這種莊重的儀式,為孩子們播下一顆尊敬師長,明禮守法,崇學向上的種子。
在周諸侯的時候,學校前有半圓形的池,名泮水,學校即稱泮宮,這在《詩·魯頌·泮水》中有記載。後代學宮也沿襲這樣的形制,明、清兩朝州縣考試新進生員須入學宮拜謁孔子,因稱入學為入泮或遊泮。
入泮禮大致有4個環節:
正衣冠
《禮記》中有記載:「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
古人非常重視儀表,認為「先正衣冠,後明事理」,讓學生注重自己的儀容整潔,是首先要上的第一課。
在這個環節裡,學童們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為學童們整理好衣冠。然後,排著隊到學堂前集合。恭立片刻後,在先生的帶領下,跨過一個半圓形的水池(泮池)之後,便會進行拜師禮。
拜先師
步入學堂後,先要舉行拜師禮。學生先要叩拜至聖先師孔子神位,雙膝跪地,九叩首;然後是拜先生,三叩首。拜完先生,學生向先生贈送六禮束脩,以表示求學的誠心與恭敬心。之後,便是學生間互相鞠躬,表示互愛互幫。
所謂六禮束脩,分別是
芹菜:寓意為勤奮好學,業精於勤;
蓮子:蓮子心苦,寓意苦心教育;
紅豆:寓意紅運高照;
紅棗:寓意早早高中;
桂圓:寓意功德圓滿;
乾瘦肉條:以表達弟子心意。
洗淨手
行過拜師禮後,學生要按先生的要求,將手放到水盆中「淨手」。「淨手」的洗法是正反各洗一次,然後擦乾。洗手的寓意,在於淨手淨心,去雜存精,希望能在日後的學習中專心致志、心無旁騖。
開筆禮
這是入泮禮中最後一道程序,包括硃砂開智、擊鼓明智、描紅開筆等。
「硃砂開智」就是先生手持蘸有硃砂的毛筆,在學生眉心處點上一個紅痣。因為「痣」與「智」諧音,寓意著孩子從此開啟智慧,目明心亮,日後的學習能一點就通。
「擊鼓明智」來源於《學記》:「入學鼓篋,孫其業也」,意在通過擊鼓聲警示,引起學生對讀書的重視。
「描紅開筆」就是學生在先生的指導下,學寫人生的第一個字,這個字往往筆畫簡單,卻蘊含著深刻的含義。
入泮禮的各個步驟,都是根據《禮記》和《弟子規》而定。經歷了這樣的儀式之後,標誌著學生們正式成為了孔門弟子,從此便踏上了「路漫漫其修遠」的求學之路了。
怎麼樣,沒有經歷過入泮禮的小夥伴們是不是很羨慕?
近年來,有許多學校傳承了這樣的中國文化,舉行了入泮禮。相信這能夠給學生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日後的學習中會更加喜歡中國的傳統文化。同時也是對學生們入學的第一次集體教育,讓他們懂得尊敬老師、刻苦學習。
願入泮禮使孩子們走進中華文化,感受中華文明之美。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本百家號「我愛文言文」。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