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東西,可以讓你露出傻笑,心裡暖洋洋的,想一直看下去,這就是貓片,這,就是可愛的力量。大概就是吸貓一時爽,一直吸貓一直爽。
吸貓這件事,可謂是自古流傳。畢竟人類對這種毛茸茸的小東西沒有絲毫抵抗力。
連狄更斯都說:「這個世界上還有比收到一隻貓咪作為禮物更幸福的事情嗎?」
明 朱瞻基 《花下狸奴圖軸》
但論起養貓,古人那一套搬出來,都沒現代人什麼事,那可是相當有儀式感的。
在鼠患為災的古代,人們養貓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它們不僅可以做寵物陪伴左右,更是抓鼠的好手。
想要養貓,首先要翻看《象吉備要通書》,也就是養貓專用老黃曆,來選一個良辰吉日把貓迎回家。(等會,這確定不是準備結婚)。
接著,找人好好畫上一張納貓契。再請西王母娘娘和東華帝君來做個見證,與貓兒締結契約。有了這一紙契約,接一隻貓回家才算是名正言順。
吸貓名人陸遊在《贈貓》中寫「鹽裹聘狸奴,常看戲座隅」。他是包了一些鹽去聘來了一隻小貓咪,經常坐在身旁陪我看戲。
在古人眼裡,養貓只有一紙契約還是不夠的,還需要給出聘禮。
傳說如果是有主人養的小貓,你去要回來要給主人一些食鹽,如果是沒主人的流浪小貓,接回來之時要給貓媽媽帶一點穿成串串的小魚,算是&34;。
貓奴豐子愷與愛貓白象
唯一不喜歡貓主子的時候,就是它將屎尿弄到了沙發或者床上,那味道,簡直是晴天霹靂,幾天不散。所以古人也絕不能忍。
接貓的時候,向原主人要一雙筷子,和貓咪一起放在鬥或桶裡,然後裝進袋子裡一塊帶回家。
到了家之後,帶著貓咪一起拜完灶神和狗子,把帶回來的筷子插在土堆上,貓咪就能在固定的地方上廁所。
貓主子丟失是一件讓人十分著急的事情,在古代,他們研製出了類似「剪刀大法」的五花八門的玄學。
《醫統》裡記載 「初乞小貓歸,與豬肝一二片,攜貓出門外,用細竹枝鞭之,放回家再與肝二片。如此數次用不走。」
讓小貓出門就要挨打,在家就能吃豬肝,跟現在我們用玩偶代替貓貓挨打是一個道理。
還有就是利用灶為一家之主的信仰,祈求灶神能夠讓貓咪這位家庭成員能回來。
沒想到吸貓的技術在古代就如此成熟,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老祖宗就是老祖宗,不得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