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順創建「科技e聯」黨建聯盟助力鄉村振興發展
發布日期:2021-01-06 17:02瀏覽次數:24次
泰順縣充分發揮科技特派員臨時黨支部作用,拓寬基層黨建工作思路,整合科技資源助推鄉村振興,於2018年3月成立了浙江省內第一個科技特派員臨時黨支部,2020年7月又成立了「科技e聯」黨建聯盟。該聯盟以泰順縣科技特派員臨時黨支部為核心,主要依託駐泰的省市科技特派員和院士專家工作站的人才優勢、資源優勢,打造「1+2+3+X」的黨建聯盟模式,即:「1個科技特派員臨時黨支部+2個機關單位+3個院士專家工作站+X個鄉鎮、村」的黨建聯盟模式,開展結對共建活動,助力鄉村振興。
組團服務齊發力,精準對接送技術
目前,泰順縣共有27名省、市科技特派員,中共黨員20人,佔比74%。泰順縣成立科技黨建聯盟聯調小組,負責聯盟工作計劃安排、組織協調、聯盟建設等工作。設立共享共用的聯盟工作室,以及黨員活動、便民服務等功能室,聯合開展理論學習、活動交流、便民服務、人才培育等活動,實現陣地共建。探索成立聯合黨組織,制定定期溝通交流機制,就基層黨建、基層治理、鄉村振興等工作共謀共贏。
「科技e聯」特色黨建聯盟轉變科技特派員組織形式,堅持需求導向原則,以縣域為單位,立足產業發展需求,以高效協作為原則,找準科技特派員與服務對象的契合點,有效提高技術資源有效配置,充分發揮科技特派員專業特長優勢,協調解決特色產業發展中存在難點問題。
溫州亞熱帶作物研究所的市科技特派員姜武針對當地發展石斛林下黃精中存在的問題,在當地舉辦一期50人的培訓班介紹黃精的習性和栽培管理要點,並為章榮村創建「最美鄉愁村」提出在百草園主幹道兩旁栽植藥賞雙功能的藥材和花卉的建議;科技特派員王五宏助力筱村公社休閒農莊景觀提質、三洋鄉愁村建設;康華靖博士助力雅陽夏秋茶開發利用和網上銷售等結對精準服務。
技能培訓接地氣,人才聯育傳幫帶
推動浙江大學、浙江農林大學等院校與鎮、村形成科技聯盟,制定定期學習交流機制,開展產業發展、鄉村振興等方面的經驗交流,共建專業技術人員培育基地,開展茶葉、果蔬、中藥材等管理人員培訓會,身懷理論與實踐操作於一身的科技特派員「師傅」,圍繞緊缺人才,加快產業發展所需的技能型、應用型鄉土人才共育,打造人才「梯隊群」。
浙江大學科技特派員汪自強在得知泰順百花蜜蜂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嚴立超養蜂受挫,借著縣裡師傅帶徒弟的「東風」,上門收嚴立超為徒,手把手指導如何分箱、防治病害等技術,並一起研發新型蜂箱,申請專利,使得企業通過QS認證,養蜂基地取得「無公害」認證。如今嚴立超成為了一名養蜂的技術「二傳手」,每年組織開展養蜂技術培訓班5期以上,受訓蜂農1000多人次。
司前鎮、羅陽鎮科技特派員邵果園、包玉花不僅為村民送來了各種蔬菜種子,還送技術上門,邀請蔬菜專家徐堅研究員、寧波市農科院芥菜專家孟秋峰到當地為村民講解特種植技術,讓100多畝因疫情影響的田地實現復耕復產。
校地合作聚資源,借智借力解難題
每個科技特派員背後是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學科平臺,有著學科和技術全方位的力量。「科技e聯」成立和運作以來,加強與省市科技部門、特派員「娘家」單位的溝通聯繫,充分發揮科技特派員的隱性服務功能,跨學校、跨部門、跨學科地構築一張科技幫扶大網,形成科技助農合力,促進了各個單位的合作和共贏。
浙江大學科技特派員蘇平老師邀請湖州市水果產業聯盟省級專家組組長、浙江大學教授賈惠娟等專家一行15人赴泰順實地指導水果產業發展,針對獼猴桃「癌症」的潰瘍病,建議獼猴桃種植可以採用半避雨模式栽培,同時要提高現有避雨大棚的高度,在夏季增加黑色遮光網;建議使用竹木屑、稻殼、香菇廢菌棒等經發酵工藝後製成有機肥,以快速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浙江大學科技特派員汪自強邀請了浙大湖州休閒農業產業聯盟的院長李衛旗、老院長嚴力蛟、副院長楊京平等10位教授,赴泰順三魁的山茶油加工企業和仕陽的茶葉、豆腐柴等企業,進行休閒農業和產業開發的巡迴指導,為企業出謀劃策。
泰順縣科技特派員臨時黨支部作為「科技e聯」的中堅力量,將繼續發揚「科技店小二」兢兢業業為民服務的精神,持續打響「科技e聯」品牌,轉變科技特派員服務模式,解決單兵作戰、單一服務、力量分散的問題,依託「科技e聯」黨建聯盟,通過組織聯建、活動聯辦、項目聯動、人才聯育、科技聯盟等「五聯合」模式,進一步實現資源共享、抱團發展,為鄉村全面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來源:泰順縣科學技術局)
【來源:浙江省科技廳】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