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5 08: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村民正在採摘枸杞芽菜。
枸杞芽菜
西彭鎮新民村,村民正在採摘枸杞芽菜 。
西彭鎮新民村,金稼洞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楊德元正在田間查看枸杞芽菜長勢 。
西彭鎮新民村,為枸杞芽菜基地配套的「環境昆蟲繁育車間」。
4月22日,重慶九龍坡區西彭鎮新民村重慶金稼洞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一片綠油油的枸杞芽菜地裡,嫩綠的新葉不斷地長出來。
不遠處是新修的陽光棚,旁邊還有一個發酵池和正待啟動的「環境昆蟲繁育車間」。2018年,這個枸杞芽菜試驗基地建成投產,如今這些枸杞芽菜正成為主城餐館受歡迎的綠色「養生菜」。
科技+菜苗:枸杞芽菜20元一斤銷往主城「枸杞芽菜,又稱葉用枸杞、菜枸杞、無果枸杞;直白點說,就是枸杞嫩尖嫩葉。」重慶金稼洞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楊德元說,和傳統的枸杞苗不同,這種不掛果的葉用枸杞主要是採摘嫩莖或葉,煮湯、燙涮、清炒、涼拌均可,還可制茶,養腎強筋營養豐富,食藥同源,其藥用保健功能絕不亞於枸杞果。所以被《本草綱目》《食療本草》《日華子本草》收錄記載。
2018年國慶節後,考察完永川、酉陽等地枸杞芽菜種植項目基地後,53歲的楊德元結束外地的建築生意,回到闊別十幾年的老家西彭鎮新民村,和幾個村民一起成立了該合作社,把家附近閒置土地盤下來,在市林科院的支持下搞起了枸杞芽菜栽植。
「我們是離主城最近的枸杞芽菜基地,早上採摘,中午可以送達,市民可以在最短時間內吃到最新鮮的木本蔬菜。」楊德元很清楚基地的優勢。
目前,合作社種植的枸杞芽菜供給主城的餐館,「主要是燙火鍋、湯鍋的菜品。一些遊客也慕名而來,採摘枸杞芽菜。」
楊德元返鄉種植枸杞芽菜,源於新民村的一次鄉村振興工作座談會。會上,有林業科技專家建議試種枸杞芽菜:「這種枸杞苗免疫力很強,一年四季都可以種植,就像藤藤菜一樣,摘了又長,長了又可以摘。而且當年種當年收,種植得好的話,年畝產量在1000公斤以上;兩三年進入豐產期,穩定年畝產量還要上漲。」
2018年年底,合作社第一批購進了大約萬餘株苗,之後基地自己育苗,發展成20畝約10萬株苗,經過兩年培育期,逐漸有成效。種植枸杞芽菜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據了解,同村種植的蔬菜賣3-8元一斤,而枸杞芽菜一斤批發價可以賣到20元。
科技+技術:林業專家駐村定點指導生產「這不是普通的枸杞苗,老楊他們每隔一段時間就要來作技術指導。」楊德元說,這個枸杞芽菜基地定期有林業專家駐村技術指導。他口裡的「老楊」就是市森防站教授級高工、市林業科技專家楊世璋。
去年,依託市林業局「千名專家進千村」技術服務活動平臺,包括唐志強、楊世璋、劉朝奎、謝英贊、範君在內的多名林業技術服務專家來這裡指導服務,主要針對枸杞芽菜產業發展和林(農)業廢棄物轉化利用試驗示範開展一系列指導。
目前,這個基地種植的枸杞苗是「寧杞9號」和「天精3號」,是市林科院通過9年時間引種栽培、選育試驗成功的實用科技成果與科技產品。
科技+項目:「種養轉模式」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新民村8社,村民楊世海的房屋旁邊多了一排圈舍。「這是合作社養殖環境昆蟲的『車間』。」楊世海是合作社合伙人之一,他把房屋和院壩拿出來作為環境昆蟲養殖試驗示範基地和疫木粉碎木屑等有機農林廢棄物轉化的場所。
科研項目負責人楊世璋說,採用的環境昆蟲目前主要是黑水虻和白星花金龜,「這兩種蟲本來就是昆蟲高蛋白飼料,還可以用來餵家禽水產魚類,補充動物性蛋白和其他營養素。最終形成種植、養殖及其廢棄物的全物質循環利用模式,即『種養轉模式』。」下一步,等山東農業大學培育的環境昆蟲一到,這個「車間」立馬就啟動。
楊德元說,目前,合作社種植了20畝枸杞芽菜,收益超萬元。他打算今年將枸杞芽菜種植面積擴產至50畝,輻射帶動周邊村民增收。林業部門也希望通過在新民村7社、8社的試驗研究、示範應用,達到各類有機廢棄物,尤其松疫木粉碎木屑的高效利用,生活家畜有機垃圾的有序循環轉化,帶動當地鄉親就近就業、致富,助力鄉村振興。
作者:範永根
關鍵詞 >> 「養生菜」,枸杞芽20元/斤,「科技+」,助力鄉村振興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