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10月29日上海訊(記者黃辛實習生劉晨波)上海海洋大學今天宣布:9月26日至10月25日,該校深淵科學技術研究中心研製的我國首臺萬米級無人潛水器和著陸器「彩虹魚」號在南海成功完成4000米級海試,標誌著中國人探秘「萬米深淵」邁出了關鍵性的第一步。
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學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崔維成教授介紹,本次海試項目主要包括:裝船適應性調試、考核和驗收;各系統和設備在海上工作環境下的功能調試、考核和驗收;各操作崗位和維護人員的培養、訓練;4000米以淺功能和性能測試;為下一階段11000米級海上試驗提供海試經驗及整改方案。崔維成表示,著陸器和無人潛水器分別作為11000米載人潛水器的I型和II型試驗驗證平臺,它們的海試為11000米載人潛水器的研製提供技術支持。
據悉,本次試驗的萬米級著陸器和無人潛水器是深淵科學技術研究中心首次研製的2臺全海深裝備。此次11000米級無人潛水器樣機的研製成功,標誌著我國除載人艙以外的各項關鍵技術攻關均有了顯著突破。據了解,「彩虹魚」無人潛水器除了水下攝像機、水下燈和部分電纜進口外,布放與回收系統、中繼站系統、光纖纜、水面控制系統實現100%國產化,潛水器本體系統國產化率達到95%。
根據計劃,「彩虹魚」在完成4000米級海試後,2016年7月將開啟海上絲綢之路首航之旅;8—9月,全海深無人潛水器和著陸器11,000米馬裡亞納海溝測試;2017年開展從南極至北極的「極地深淵科考探索之旅」;2019年,全海深載人潛水器衝擊11000米馬裡亞納海溝的極限挑戰。
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學技術研究中心在我國「蛟龍」號研製成就的基礎上,向11000米深淵發起極限挑戰,並於2014年獲得上海市科委支持,成立了上海深淵科學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心的主要目標是以最快的速度研製出以萬米級作業型載人潛水器為核心的深淵科學技術流動實驗室,全力發展我國前沿的深海科學與技術。
崔維成介紹,中心的目標是研製世界上第一個全海深的「深淵科學技術流動實驗室」,為中外海洋科學家持續、系統地開展深淵科學研究搭建一個公共平臺。全海深的「深淵科學技術流動實驗室」由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學技術研究中心與彩虹魚深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採用「國家支持+民間投入」、「科學家+企業家」的創新模式共同搭建。整個項目由一條5000噸級的科考母船「張謇」號、一臺萬米級全海深載人潛水器(HOV)、一臺萬米級全海深無人潛水器(ARV)、三臺全海深著陸器組成。
為更好地加強深淵科學研究,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學技術研究中心、彩虹魚深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三家國內外知名科研機構籤署了共建深淵生命科學重點實驗室的協議。分別是:與英國阿伯丁大學深海生物系共建深淵宏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與美國夏威夷太平洋大學共建深淵微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與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共建深淵生命科學重點實驗室。
崔維成表示,「深淵科學技術流動實驗室」今後將為中外海洋科學家提供探索研究平臺,可對全球26條6500米深度以下的深淵海溝,進行系統性科學普查,獲取珍貴樣本,建立深淵生物DNA資料庫,帶動一系列深淵生命科學研究的開展,為人類探索海洋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