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娩的這個過程對於媽媽們來說是不能忘記的,因為這個過程實在是又漫長又疼痛,媽媽們總覺得時間太久了,恨不得寶寶趕緊出來。肚子裡的寶寶也是經過千辛萬苦,他也要配合著媽媽的動作,努力得出來,剛剛出生的寶寶,總是要先哭上兩聲,好像就用這種方法來表達自己剛剛有多麼不容易。
在電視劇裡,一般拍到女性生產的情節,總是會用一聲嬰兒的啼哭聲來代表孩子已經是下來,如果孩子沒有哭的話,醫生護士就會用手拍打寶寶,直到他哭出聲來。這種情節在現實的生產過程中也是這樣。
巖巖是一名新手媽媽,第一次做媽媽生產的時候心裡還是非常緊張的,雖然在產前她做足了功課,但是在生產完孩子出來卻沒有哭的時候心裡還是咯噔了一下,然後就聽到了助產士的護士啪啪拍屁股的聲音,邊拍還邊說「讓你不哭,趕快哭」,拍了一會,巖巖突然聽到寶寶哇哇」的洪亮哭聲,巖巖懸著的心一下子放下了。
其實在產後最努力的就是小寶寶了,產後的24小時,小寶寶可是一直不停在忙碌著,這些「忙碌」的事情其實是嬰兒自己的生存本能。
在出生以後,寶寶都在忙碌哪些事情呢?
1.放開嗓子大哭
這是嬰兒出生之後做的第一件事,出生之後,可能寶寶的眼睛還沒有睜開,但是就先開始練嗓門,他們會放開嗓子大哭,哭聲代表著一個新生命的降臨
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寶寶的氧氣是通過媽媽的臍帶來供應的,胎兒的肺部在此時還不具備換氣功能,出生之後,臍帶已經沒有辦法幫助寶寶供應氧氣,但是此時寶寶的肺泡還是比較扁扁的,外面的空氣中含有很多的氧氣,寶寶需要氧氣,於是就張大嘴巴開始呼吸空氣。
這些空氣把扁扁的肺泡充盈起來,然後再呼出來,空氣經過聲帶的時候,聲帶受到震動,而寶寶的聲帶之前是沒有用過的,所以,空氣經過聲帶的時候,寶寶就會發出哭聲,這個哭聲算得上是寶寶對自己聲帶的使用了
因此,在生產的時候,如果護士發現了寶寶沒有哭聲的話,那就說明空氣沒有進入寶寶的肺泡,就很有可能會發生缺氧的情況,因此,他們會想辦法讓寶寶張大嘴巴呼吸,並哭出聲音寶寶哇哇的哭幾聲,學會呼吸之後,就不需要一直哭了。
2. 會自己完成吸吮
寶寶在出生之後,醫生會建議媽媽儘早的哺乳來促進催乳素的分泌,從而刺激乳汁的分泌,有的媽媽會擔心自己生產的時候耗費了太多的精力,沒有乳汁,但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寶寶在出生之後,為了生存,吸吮的本能是天生就有的,而且他們吸吮的力氣非常的大,甚至是在閉著眼睛的時候,他們也會準確的找到媽媽的乳房並自己去吸吮。
寶寶的吸吮會讓媽媽的催乳素分泌,奶水也會慢慢的多起來,剛開始媽媽可能只要幾毫升的母乳,但是這個時候的母乳也足夠寶寶飽餐一頓了,如果沒有也沒有關係,寶寶在媽媽肚子裡每天接受的營養可以讓他們少吃一餐也沒有關係。就算是沒有,也要讓寶寶去吸吮,這也是為什麼在產後半個小時醫生就建議母嬰同房的原因。
當然,吸吮是正常寶寶的反應,如果孩子有其他一些問題的話,就會沒有辦法吸吮,這個時候是需要其他的一些方法。
3. 自己排洩大小便
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寶寶排洩的廢物會讓媽媽幫助排洩出去,但是到了孕晚期的時候,寶寶要為出生做準備,就會在腸道裡邊存一些大便,在寶寶出生之後,就會將這些大便排出去,當看到寶寶排出大便的時候,就說明寶寶的整個排洩的消化系統是沒有問題的,如果孩子出是出生24小時之後仍然沒有大便排出的話,家長就要及時的去諮詢醫生,看一下是否有別的原因,儘快的處理。
當然,寶寶在剛出生的時候還沒有吃過母乳,腸道內的糞便也是無菌的,因此,寶寶的胎便排出的顏色呈現的是綠色甚至有黑色,這個不需要擔心,寶寶在後來逐漸進食之後,糞便的顏色就會慢慢的變成黃色除了排出胎便,在寶寶出生之後也會有小便的排出,但是這個時候寶寶的尿液裡尿酸的合量會高一些,因此尿液看起來是星現粉紅色的。家長也不用太過於擔心。
雖說寶寶出生之後,不會走不會說,但是新生兒寶寶只要有這三項技能,就能吃飽,喝飽,生活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