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神山紀事》線下活動 | 每一個經歷過的人,都不會忘記疫情背後...

2021-01-12 澎湃新聞

困境這個詞,

抽象、模糊,其實是人生的常態。

但在雷神山醫院,

困境卻直接、具體,難以逃避。

——《人間世》抗疫特別節目

第三集《雷神山紀事》

7月7日下午,《人間世》抗疫特別節目第三集《雷神山紀事》幕後分享會在我院順利舉行。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陳雨人,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主任李逸,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主任助理王俊,我院黨委副書記閔建穎、副院長張繼東、黨委宣傳處處長袁蕙芸等嘉賓出席了本次活動。在現場,上海援鄂醫療隊隊員們和主創團隊一起回顧了疫情期間在武漢雷神山醫院的難忘經歷。

閔建穎在致辭時表示:「仁濟人從來都是有使命,有擔當的,無論是在抗洪救災、抗震救災還是在抗擊非典的前線,都有仁濟人的身影。這一次新冠疫情,仁濟一共派出了172名醫療隊隊員,為抗擊疫情作出了巨大貢獻。但其實我們只是上海所有醫療隊的一個縮影。」

困境背後:感動的瞬間

《人間世》抗疫特別節目第三集《雷神山紀事》的導演是謝抒豪,在武漢雷神山醫院,他跟隨上海市第八批援鄂醫療隊深入B區ICU的一線,記錄下了一個個發生在武漢雷神山醫院的驚心動魄的時刻,也記錄了醫護與病患之間一個個感人至深的瞬間。在現場,回想起三個月前在武漢雷神山醫院時的種種經歷,謝抒豪說:「一轉眼,距離雷神山醫院B區ICU關艙已經過去三個多月,在那裡,我遇見了同樣來自上海的ECMO小分隊。在與他們相處的一個月中,他們對醫學的純粹追求和敬業精神讓我非常感動」。

困境背後:艱難的抉擇

《雷神山紀事》中最牽動人心的就是武漢雷神山醫院B區ICU裡15床和5床的故事。紀錄片裡,原本手術窗口期更長的5床患者肺功能突然急劇衰竭,急需ECMO進行生命支持;15床患者不明原因高燒半個月,也即將錯過上ECMO挽救的最佳時機。

3月初的武漢處於戰時狀態,物資緊缺,雷神山醫院B區ICU裡,兩臺ECMO僅有一套耗材,面對5床和15床兩個同時需要救治的病人,醫生們被推向了一個倫理的困境。

在經過長時間激烈的討論後,ECMO小分隊的醫生們最終決定先給15床上ECMO。提及此事,我院呼吸科主任蔣捍東在現場說到:「在當時,武漢的醫療設備資源並不充足,醫生們必須選擇在最能救活的病人上使用ECMO,把有限的救助資源用到最合適的病人身上。」

葉佳琪攝

困境背後:難忘的回憶

在武漢雷神山醫院裡,艙內的護士們每天都承擔著巨大的壓力,置身於各種各樣的困境之中。他們需要穿著厚厚的防護服,每天連續4小時在艙內給病人們治療、護理、翻身、餵飯,遇到各式各樣的困難:長時間治療下逐漸喪失生存信心的老人、擔心互相安危的病患夫妻、武漢上海兩地方言不同造成的溝通障礙……

雷神山醫院關艙那天,所有原本在床頭的呼吸機被整齊堆砌在ICU的一角,監視器裡的病床空空蕩蕩。B區ICU的上海援鄂醫療隊的護士長們鎖上所有的門後,第一次照了一張五人同框的照片,把沉甸甸的鑰匙交還給了雷神山醫院。

消殺過後,雷神山醫院那條長長的走廊上,逐漸斑駁的「武漢加油」四個字背後蘊含的眼淚與汗水,讓所有醫護人員都刻骨銘心。

我院急診監護室護士長王芳在現場回憶起那段歲月時,忍不住哽咽出聲:「回到上海後,我仍然會想起在武漢的經歷。在援鄂之前,我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堅強的人,但在武漢的時候,聽到大家唱起國歌時,我總是忍不住掉眼淚。」

困境背後:堅守的使命

護士們在雷神山醫院裡的艱辛令人動容,而紀錄片中支援武漢三院光谷院區的我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餘躍天分享的一則微信讓現場的觀眾們紛紛落淚。

微信中,武漢三院的醫生們說到:「我們主任說,人家千裡迢迢來幫助咱們,咱們要保護好人家,讓別人好好地回家」。

樸實的內容和其中透露的關懷讓餘躍天感動不已。現場,餘躍天表示:「這場疫情把醫生推到了前方,這是我們的使命!我仍然記得從武漢回來的時候我們的隊長說,我們不僅應該把這些使命放到下一次抗疫中去,而且要放在之後的工作中去。」

在武漢期間,如何保護奮戰在前線醫護人員,成了張繼東心頭最大的考量。他要求每一個進艙的醫護人員在操作時嚴格遵守院感流程,時刻關注每一個進出艙醫護人員的身體狀況,進入ICU的醫護人員更要接受感控組的嚴格檢查,以確保每一個醫護人員的健康與安全。現場,他表示:「(我)一定要把我們這些隊員,平平安安帶去,安安全全帶回來,一個不少的帶回來。」

在本次幕後分享會的互動環節中,上港足球隊的隊員於海來到現場為喜歡足球運動的上海援鄂醫療隊隊員代表陳桂林護士贈送了隊員們的籤名球衣,並與她合影留念。

結尾致辭時,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陳雨人表示:「疫情之後,大家的淚點似乎低了很多,很容易感動,但最大的感動還是因為醫療工作者偉大的愛心,我想代表《人間世》拍攝團隊對他們再次表示感謝。」

在過去的這個春天,我們見證了醫生和護士們是如何拼盡所有去保衛生命。因為他們的辛勤守護,生命出現了奇蹟,因為他們的艱難抉擇,讓我們明白了生命的可貴。相信每一個經歷過這場疫情的人,都不會忘記疫情背後的艱難和困境,而困境中生命展現出的奇蹟,在體現生命可貴的同時,也彰顯著醫護人員的大愛。

感謝你們的微笑,

武漢重新有了顏色。

原標題:《《雷神山紀事》線下活動 | 每一個經歷過的人,都不會忘記疫情背後的艱難和困境》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雷神山的大連守護者,今起家鄉全城為你閃耀!
    今晚7時起,由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市衛健委、大連新聞傳媒集團主辦的「致敬——最美逆行者」主題宣傳活動專為雷神山大連將士全城亮屏,深情致意!在疫情發生前 幾乎從沒有聽說過的名字 因為511名白衣戰士的進駐 讓我們再也不會忘記
  • 武漢雷神山醫院:標誌裡的中國傳統意義
    一、盾牌構成雷神山醫院標誌的盾牌多達三層。也是標誌的基本形狀。在我國古代,盾牌是作戰時一種遮擋身體,抵禦進攻的防具。象徵著防禦力與持續作戰能力。標誌由裡外三層盾牌環環相套而成,寓意雷神山醫院醫療實力雄厚,定能阻擋病毒的瘋狂進攻,從此保護好背後的病人。此所謂:盾牌擋邪。二、蓮花
  • 雷神山不知道他們的姓名
    雷神山的工地上是沒有姓名的,通行的稱呼是某某「師傅」。細心的工人會在黃色安全帽的一側寫上姓氏,後腦勺位置寫上「武漢加油」。    高峰時,武漢為應對疫情而建的板房醫院——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工地,2.5萬名建設者晝夜勞作。
  • 踐行初心使命 奮力建成火神山雷神山醫院
    疫情發生後,全國上下緊急行動,依託強大綜合國力,開展全方位的人力組織戰、物資保障戰、科技突擊戰、資源運動戰,全力支援湖北省和武漢市抗擊疫情。建設火神山雷神山醫院,是這場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醫療支援行動中的一個縮影。當時,正值武漢疫情最嚴峻時期和春節假期,工人休假、工廠停工、武漢封城,給人員組織、物資採購、設施設備調配帶來極大困難。
  • 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身後有一群「與時間賽跑的人」
    武漢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的快速交付、投入使用,離不開各方人員的齊心協力。在一塊本不平整的泥土地上,全國人民看著一間間齊整的病房搭建而起,也正是踩著這塊本不平整的泥土地,一批工程師起早貪黑,他們將醫治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所必需的呼吸機、監護儀、體外診斷設備等醫療物資一一搬進病房,手工完成組裝,保障了武漢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的快速投入使用。
  • 5278萬人「在線監工」火神山、雷神山!網友:每次點進去,都看到希望
    在這種又閒又心系疫情的情況下誕生了一種新型自娛自樂途徑:看直播準確說,是看湖北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造直播我們習慣的直播大部分都是有主播的建的過程中不會有啥問題吧?現場工人防護措施做得怎麼樣啊?大眾的關心和焦慮成堆,於是1月27日晚8點,中央電視臺報導組與中國電信攜手緊急開通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24小時的遠程直播,掛著「慢直播」的標籤,當晚訪問量便過億。
  • 抗疫詩歌大展之十五|每一朵雲,都是溼漉漉的
    飄蕩著死亡的身影一朵雲一群雲 雲聚火神山、雷神山雲聚方艙雲聚江城白的口罩。白的手套。白的頭盔。每一朵雲,都是溼漉漉的擰一檸,就是一把汗擰一擰,就是一把淚。瞎嚷嚷和干著急都是徒勞的根本幫不上忙,也無濟於事跟瞎起鬨添堵添亂沒多大區別每一個生命都值得尊重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尊嚴疾病不會低於塵土靈長類不可能向病毒低頭不懼風險,沉著應對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有時候,沉默才是對潛在敵手最有力的回擊
  • 建完火山神雷神山,3萬工友們去哪了?
    小新說2020年1月起,3萬餘工人從全國各地來到武漢,投身火神山、雷神山的建設。醫院建成後,如何安頓這些工人,成了一道新考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面對面》欄目為此專訪了參與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的建設者們,一起關注——「26000位工友已回家」記者:那你們對於來源不同的這些工人們都怎麼讓人家回家的呢?
  • 我們永遠不會忘
    其中,我們醫院的醫生和護士被分配在了大醫二院的隊伍中,聯盟的力量在武漢雷神山醫院的上空迅速集結了起來。誓師大會雷神山醫院首位治癒患者從大醫二院負責病區出院雷神山醫院第100位患者康復出院雷神山醫院邊建設、邊收治的過程中,在大醫二院的帶領下,我們共同攜手將病區建設了起來,每一個設備,每一張桌子,每一個標示,從無到有,從陌生到熟悉,付出了很多的艱辛和汗水。
  • ...者和康復患者重聚雷神山,聽著熟悉的聲音老人一眼認出救命恩人
    自4月15日雷神山醫院休艙,這所在2020年疫情期間拔地而起,舉世聞名的特殊醫院,漸漸淡出大眾視野。在四個多月後的8月19日,3名曾經在雷神山醫院接受治療的新冠肺炎康復患者,和4名曾醫治他們的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醫護人員在這裡首度重逢,共同回憶那段因疫情而結下的「生死情誼」。
  • 對話|線上收割線下,還是線下收割線上?
    導讀:2020年12月21日,在中國化妝品工商首腦會議暨2020化妝品報年會的「庚子紀事」環節, 一場以《線上收割線下,還是線下收割線上》為主題的論壇對話將會議氣氛推向高潮,引發參會嘉賓的熱議與思考。在行業充滿迷茫和恐懼的大環境下,這場對話給行業以啟迪。2020年,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徹底消弭了線上線下的對立,甚至界限。
  • 有種勇敢是明知艱險也不回頭——記奮戰雷神山的上海戰士
    在武漢雷神山醫院重症監護室過了生日,並得到了特殊的禮物——用iPad和女兒視頻。他很激動,卻說不出任何話,上海來的援鄂護士拿來本子和筆,他吃力地寫下兩個字「回家」。        「回家」,新冠肺炎患者提及頻率最高的詞。為了這個願望,一批批醫護人員頑強拼搏、日夜奮戰,譜寫著一曲以生命赴使命的壯麗戰歌。
  • 談談疫情下興起的線上教學的利與弊
    當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再次打亂了學校的開學計劃,不能如期開學時,孩子們怎麼上課成了一個難題,俗話說: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老師們的在線直播授課成了這個時期最好的選擇,小時候常常想如果不去學校就能在家裡聽老師講課那是多麼不可思議的事情啊,沒想到今天的孩子們是在這種情況下被迫在家中接受網上授課的,從來沒有直播過的我,竟然也能面對鏡頭侃侃而談了,我為自己的進步感到興奮,同時,也對自己的這份教師職業有了敬畏,不管再困難,孩子們停課不停學!
  • 為雷神山、火神山醫院建設調送關鍵材料 四川能投王小強:我們是抗...
    封面新聞記者 劉旭強疫情期間,火神山、雷神山的高質高速建設,見證了全國人民戰勝疫情的決心和行動。在建設過程中,不少川籍同胞貢獻著力量。「我們沒有在抗擊疫情的最前線,但是作為後勤保障隊伍,在疫情最洶湧的時候,我們一天也沒有休息過。」
  • 疫情抗擊戰背後的艾默生 ——以核心科技助力醫院打好疫情防控狙擊戰
    (原標題:疫情抗擊戰背後的艾默生 ——以核心科技助力醫院打好疫情防控狙擊戰)
  • 雷神山醫院有位「神筆馬良」,Q版戰疫漫畫溫暖眾人
    楚天都市報3月10日訊(記者劉迅 通訊員李建國)在雷神山醫院醫護通道,有一條特別的「壁畫長廊」,畫作上Q版的醫護人員、雷神山建設者同「疫」魔競速,為患者打氣加油,幽默又可愛。而這些畫作全都出自一人之手,他就是中建三局一公司安裝公司工人許新焰,他在醫院維保期間,利用休息作畫,傳遞戰勝戰「疫」的決心。
  • 火雷神醫院:卡友和一線英雄的中國力量
    外貌協會的會長做一個帥氣的卡友很累,這點我真的深有體會。在7000多萬「雲監工」的注視下,火神山、雷神山醫院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拔地而起。短短10來個晝夜,兩所醫院迅速落成,並開始收治首批患者,刷出了與疫情賽跑的「中國速度」。風「火」神速,「雷」厲風行的背後,是逾萬人的建設隊伍日夜鏖戰,一千多臺各類大型機械設備及運輸車輛24小時不間斷施工。「基建狂魔」與疫魔的「生死競速」,其建設艱辛程度遠超想像,飽含著無數人的辛勞與汗水。這其中,就有張松、梅勝能和紅巖車隊司機們的身影,他們隨時待命,在施工現場開足馬力、繁忙不息。
  • 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標誌,許多人猜對了開頭卻沒猜中結果
    近日,萬眾矚目的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已均已交付使用。這是參照2003年抗擊「非典」期間北京小湯山醫院模式,在武漢建設的兩座專門醫院,集中收治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國速度、中國力量,背後的艱辛和力量遠超我們的想像,大量工人為此付出的勞力、精力和組織力令人欽佩。在建設過程中,大家關心的問題之一—這兩座醫院的LOGO長什麼樣子呢?通俗地講,LOGO就是標誌,如同一個人的名片。之前,網上流傳有幾個呼聲頗高的LOGO。
  • 「快樂水」到達雷神山
    (文/觀察者網 一鳴)2月16日深夜,可口可樂中國官方微博發文稱,可口可樂公司捐贈的500箱可樂、500箱果粒橙、1000箱冰露水已經到達了武漢市雷神山醫院。可口可樂貼出的物資接收確認函表示,雷神山醫院收到了相關物資,並表示「衷心感謝貴方對我院的關係和支持」。
  • 古有常山趙子龍,今有雷神山趙子龍
    當他得知武漢雷神山醫院急需行政後勤人員時,他做出了一個決定:奔赴戰鬥一線,成為一名志願者。趙子龍是武漢大學圖書館的一名館員,今年剛滿31歲,還沒有成家。趙子龍捲發,身材微胖,整天樂呵呵,在單位好人緣,人稱「靈活的小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