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派出的醫療隊為打贏武漢保衛戰貢獻出上海力量 郜陽 攝
56歲的新冠肺炎患者,從死亡線上被拉了回來。在武漢雷神山醫院重症監護室過了生日,並得到了特殊的禮物——用iPad和女兒視頻。他很激動,卻說不出任何話,上海來的援鄂護士拿來本子和筆,他吃力地寫下兩個字「回家」。
「回家」,新冠肺炎患者提及頻率最高的詞。為了這個願望,一批批醫護人員頑強拼搏、日夜奮戰,譜寫著一曲以生命赴使命的壯麗戰歌。這其中,上海派出的援武漢雷神山醫療隊共計643名醫護人員,累計收治病人數525名,其中重症及以上病例194例,為打贏武漢保衛戰貢獻出了上海力量。
請戰
「出發前一天,一向樂呵呵的爸卻哭了。」仁濟醫院90後護士戴倩,瞞著父親遞交了「請戰書」。她是上海市第八批援鄂醫療隊的一員,2月19日抵達武漢雷神山醫院,這支隊伍包含仁濟、市一、市六、楊中心、五院、七院的513名隊員,是上海派出的規模最大的援鄂醫療隊。總領隊、仁濟醫院副院長張繼東說,隊伍中不少是90後,平時備受家人呵護,到了抗疫一線,成為了頂梁柱,為患者撐起了一片天。
老錢是戴倩護理過的難度最大的病人。他上了呼吸機,為了改善呼吸情況,需要不斷變換睡姿。但是,插管患者翻身的任何一個小動作,都有可能影響生命體徵,既要使得上力氣,也要像繡花一樣小心輕放。感受到這份沉甸甸的責任,個子小、人又瘦的戴倩也不知道哪來的力氣,一遍遍幫患者翻身,「只要我們多盡一份力,患者就多一份安全。」
「我是重症監護室護士長,技術全面,請讓我去前線!」嶽陽醫院的護士張豔寫道。請戰書的背後,是一顆滾燙的心。在雷神山,這名80後護士長排自己最辛苦的班,負責護理最重的患者,過去總是跟著前輩走,如今已然成為了同病區裡年輕護士們的榜樣。
上海市第七人民醫院的護士胡雙雙出發前淡定表態,「我未婚,沒有家庭負擔;我有兄弟姐妹,父母也有人照顧,我沒有後顧之憂……」在武漢,這位90後因表現出色而火線入黨。
同樣火線入黨的,還有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的90後護士朱瑜君。她想起了病房裡和她年齡相仿的那名患者,對疾病恐懼的她渾身發抖,心跳加速,朱瑜君多次開導。「家人不在身邊,離病人最近的就是我們。」
滾燙的心,鑄就了戰場上一顆顆明亮的星。在支援雷神山醫院期間,上海醫療隊收到了229份入黨申請書,共67名同志火線入黨。
奮鬥
60多歲的甘阿姨體質虛弱,感染後惡寒發熱,總是擔心自己身體撐不住。曙光醫院的商斌儀醫生對症開出了中醫治療方案,緩解了甘阿姨的病痛和心理壓力。
2月15日,上海市第七批援鄂醫療隊出發,這支隊伍包含龍華、嶽陽、曙光、市中醫醫院的醫護人員。在雷神山,隊員們充分發揮中醫藥的優勢,辯證論治開出湯藥,同時實施心理療護、針灸、功法等非藥物治療,將上海經驗與武漢實際情況結合,用中西醫結合的「上海方案」託起生命希望。
79歲的金老先生是一位重症患者,在雷神山醫院經中西醫結合治療後病癒。「老先生,恭喜您可以出院了!」嶽陽醫院醫療隊隊長樊民向他頒發出院證明。「我手抖,寫不了感謝信。我給你敬個禮吧!」說完,他面對著樊民神情肅穆地敬了一個軍禮。當得知這是一位有著30年軍齡的患者後,樊民立即向他回了一個軍禮,「我也是一個有28年軍齡的老兵!」患者出院以軍禮感謝醫生,醫生回禮致敬患者。一個眼神也有力量,一個軍禮燃起希望!
上海市第五人民醫院醫療隊隊長施勁東,今年1月還在義大利進修,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申請提前結束進修,2月就帶隊奔赴雷神山。第二天收治的患者中,有一人剛下救護車就缺氧全身紫紺,情況非常危急。隊員立即用呼吸機無創通氣,可呼吸機總是低壓報警。因為穿著防護服,戴著兩層手套,無法通過皮膚感受到氣流。護士楊豔君為了看清楚哪裡漏氣,拼命地湊到面罩旁邊。當時,他們還沒有拿到護目鏡,只有面屏,但危急時刻,醫護人員總是把患者生命放在第一位,很快,他們就把患者從死神手中奪了回來。
在雷神山,所有醫療隊員被混編重組,充實了ICU病房的醫護力量,同時還成立了插管組、護心組、護肝組、CRRT組、ECMO組等專業團隊,拼盡全力搶回同胞的生命。4月,當雷神山患者清零的時候,龍華醫院的陸巍醫生說,「我最高興的就是給患者頒發出院證明的時刻,那是一張張通往健康人生的通行證。」
希望
沒有天生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普通人。這句話用來形容雷神山的上海戰士,再貼切不過。醫院邊開邊建,沒有設備安裝員,隊員們就擼起袖子自己裝;沒有軟體工程師,醫生和護士們就親自上陣研究ICU的「軟體」系統。從「硬裝」到「軟裝」,醫療隊員們憑藉自己的智慧和雙手,由零開始,短時間內硬生生建起一個具備強大收治患者能力的病區。
楊浦區中心醫院醫療隊隊長鄭鵬翔說了一個小插曲。第一天剛放下行李,武漢方面就提出能否儘快把病人送過來。「必須要把病區流程完全建立好,確保符合傳染病管理規範,才敢收病人。」短短兩天,醫療隊就迅速把病區「裝修」成「樣板間」,許多別的病區都來參觀學習。
忙碌的救治工作是醫療隊員的生活常態。上海市第七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護士長袁維方是雷神山醫院重症醫學科第四組組長,因為闌尾發炎、腹部疼痛,他坐在工作間裡接受保守治療,左手一邊輸液消炎,右手拿著對講機,不停與病房內的醫護人員對接工作。
在中醫醫療隊裡,還有一對伉儷。市中醫醫院的折哲和嶽陽醫院的龔亞斌,分別在各自的單位報名出徵,雙雙入選。出發時,大家為夫妻倆唱起了歌,「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並肩戰疫。」在抗擊疫情的關鍵時刻,夫妻倆選擇了舍小家為大家,選擇了在疫情危機面前挺身而出。
守護
「你們守護患者,我們守護你們!」傅小芳是仁濟醫院醫療隊的「隊媽」,身在院感組的她每天要對所有進艙的醫護人員做細緻的檢查。「護目鏡和鼻梁間還是有點空隙。」她邊說邊取來小棉球塞上。「塗過防霧劑了嗎?」像送孩子上學的家長一樣,她經常一路叮囑大家到緩衝區門口,但大家誰也不會嫌煩。
上海的援鄂醫療隊都設立了專職的院感防控人員,保護隊伍零感染,是他們存在的意義。因為有了他們的「管頭管腳」,逆行者才能安心推開從清潔區到汙染區的一扇扇門。
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在編組醫療隊時,特別做了「醫學心理科主任全程隨隊」的部署。醫院心理科主任程文紅通過問卷收集大家的「醫護心情指數」,及時、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幹預,為前線參與抗疫的醫護人員鑄造一套堅實的「心靈鎧甲」。雷馳荊楚,術濟蒼生,不辱使命,勝利凱旋。作為上海最後一支回家的援鄂醫療隊,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援鄂醫療隊隊長範小紅哽咽了,「我們揮灑了汗水,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難忘雷神山,沒有什麼比病人康復更令人高興了!」
「有一種勇敢是明知艱險也決不回頭,有一種情誼是沒見過你卻像老朋友……」這是上海市第八批援鄂醫療隊員、仁濟醫院李佳醫生填詞、著名歌唱家廖昌永演唱的抗疫歌曲《勇氣》,它將替所有人銘記援鄂戰士踐行醫者使命,護佑百姓健康的崇高精神。(記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