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種族歧視的殘酷現實,這部電影講透了

2021-01-14 迷影人生

前一段時間美國發生了一件不小的事。因為白人警察暴力執法,殺死了一位名叫弗洛伊德的黑人,引起了許多反種族歧視者的抗議。

在新冠疫情橫行的時候,他們不顧被傳染的危險,誓要為弗洛伊德討回公道。他的不幸,像是一根導火索,徹底點燃了許多美國人心中對種族歧視的不滿。

事實上,種族歧視的問題一直都存在。甚至有被歧視的黑人,直接當著觀眾的面,殺害了白人女主播和攝影師的悲劇。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種族歧視應該被消除。

《綠皮書》就是迎著這種思潮誕生的。

新的旅程

託尼是一個普通白人男性,在一家夜總會工作。這段時間,夜總會關門裝修,託尼的經濟來源沒有了,於是他不得不找新的工作。

在朋友的建議下,他去參加了一份司機工作的面試。到達面試地點之後,託尼才發現,服務對象是一個黑人,他要負責他在南方巡演時的接送工作。

膚色差異的明顯讓託尼明顯猶豫了,但在不菲工資的誘惑下,最終接受了這份工作。

臨行前,僱主給了託尼一本綠色封面的書,上面標註了黑人被允許進入的場所。然後託尼踩下了油門,新的旅程正式開始。

唐和託尼

這位被服務的黑人,名叫唐。他和託尼印象中的黑人有著很大的差別。

首先,他是一個鋼琴演奏家,實力到達了可以開巡迴演奏會的地步。身為一個黑人,能夠穿著正式的燕尾服,在音樂廳為眾多白人演奏,確實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其次,他有著很高的學歷,喜愛閱讀,文學素養好,託尼寄回家的信,都是由他幫忙組織語言。同時,他還是一個紳士,談吐不凡,舉止穩重,託尼在他的襯託下,活像個沒素質的文盲。

即使作為種族上優勢的一方,託尼卻並沒有利用好這種紅利。他對生活的幾乎沒有什麼追求,反正能掙錢就行。夜總會保鏢生活的結束,意味著穩定的結束,又要經歷一次無頭蒼蠅式的尋找。

沒素質,無所謂;沒文化,無所謂;沒身材,無所謂;沒理想,還是無所謂。他就是個太過平凡的人,整天挺著啤酒肚罵著髒話,還對種族歧視墨守成規。這種庸庸碌碌的生活在遇到唐之後,才開始發生轉變。

黑白顛倒

黑人和白人的固定印象在《綠皮書》裡被顛覆了。

那個才華橫溢,層次很高的人是被歧視的黑人,而位於底層的白丁,則是白人。後者的人物形象雖然與膚色衝突不大,卻在唐的襯託下,特別給種族優勢方丟人。

通過身份的鮮明對比,《綠皮書》撕下了貼在兩種膚色上的標籤,為黑人正名,也委婉提醒著白人要去除天生的優越感。

但這種安排是明顯不夠的。

感人的友誼

對峙不是主要目的,和睦相處才是人間正道。於是,原本被種族歧視無形同化的託尼,註定要和唐成為好朋友。

當唐被禁止在餐廳用餐時,託尼挺身而出,和服務員掰扯,替唐討公道。他還帶著唐去到酒吧,讓唐終於有了一次自由的演奏,那天,鋼琴家終於不是一本正經地和規矩到有些死板的名曲們見面,而是彈奏著自己喜愛的音樂。

等到這趟旅程結束,二人分離後,唐還來到了託尼的家裡,參加託尼一家人的宴會,在滿屋子的白人堆裡,和大家說說笑笑。

在原本刻意的人物設定和背景的渲染下,這個結局多麼美好。

種族安撫

有一部去年暑假上映的美國商業電影,叫《密室逃脫》。講述的是六個人因為一個莫名其妙的邀請,而參加了一場暗藏殺機的密室逃脫,他們必須一步步過關,最終只有一個人能活下去。

其中有四個男性,兩個女性。當最後只剩下黑人女孩、黑人男性和白人男性時,誰能存活就已經很明顯了。必定是黑人女孩和白人男性兩個人。

原因是,怎麼可能只活下其中一個膚色,怎麼可能只活下一個性別。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已經敏感到,讓一部名不經傳的小電影都無視劇情bug,強行安排這個結局,更何況,死活要安排一個和小美人外形差異巨大的黑人演員,去拍攝《海的女兒》真人版的迪士尼。

他們都意識到,任何一個無心之舉,只要牽扯上種族,就可能面臨風險。即使是經典中的經典《亂世佳人》,也不能倖免於難,在弗洛伊德事件後被暫時下架。

那就只能,迎著觀眾的喜好,把種族的差異進行縫合,也不管託尼的轉變是不是沒有鋪墊好。當初一口一個的種族歧視者,究竟為什麼要轉變態度。連唐碰過的水杯都要嫌棄,突然就和他成為生死之交。

打蛇打七寸

《綠皮書》確實是一部很好的電影,流暢的情節,穩紮穩打的拍攝手法,以及專業性的細節處理。它摘得奧斯卡最大的獎項,的確是毫無疑問的,好評更是不絕如縷。

但不可否認的是,它是一部"勢力"的電影。每一幀,都在傳達出,"我要得奧斯卡"的野心。上一個這麼明顯的"衝奧行為"是小李子去拍攝《荒野獵人》。

其實對各大電影節做過功課的人都知道,奧斯卡雖然名聲在外,但也有自己的私心——它明顯偏愛政治主張明顯的電影。

聽說奧斯卡喜歡這種類型是嗎?行的,我們來拍。

選題是什麼呢?種族歧視就很恰當啊,仿照《觸不可及》吧,只不過我們把人物形象顛倒一下,不要被看出借鑑了它。

謝謝誇獎,其實得奧斯卡我們自己都不意外的。

對獎項有野心從來不是丟人的事,只不過這種野心之下,從開頭就可以推測出發展過程及其結果的劇情,算不算的上一種糊弄,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藝術是一個多元化的詞彙,電影也是一樣的。即使再牛的電影,例如《霸王別姬》,也會有瑕疵之處。關於種族差異的電影一定會繼續出現,《綠皮書》僅僅是一個不錯的開始。

相關焦點

  • 《我們Us》:又一部披著恐怖片外衣講種族歧視的電影
    2017年,黑人導演喬丹·皮爾通過一部轟動一時的恐怖電影《逃出絕命鎮》讓更多影迷認識了他。時隔兩年,他的第二部電影橫空出世,成為了今年最備受矚目的一部恐怖片,今天,夢姐給大家安利的就是這部電影,名叫《我們US》。
  • 美國這部精心重製的經典驚悚片:現實比電影更可怕
    比這些電影更為驚悚的當然是鬼片了。中國有鬼片,美國也不例外,甚至他們拍的驚悚程度更大。比如,這裡要說的《在黑暗中講述的恐怖故事》這部電影就屬於此類。01. 一部精心重製的經典驚悚鬼片。與這些驚悚鬼片相比,這部電影仍然採用最傳統的「講鬼故事」形式,電影本身驚悚程度不高,反而算是一部精心重製,讓觀眾獲得視覺「享受」的經典鬼片。其實,但凡「鬼片」,這幾年都讓我看得喜感滿滿,某程度上覺得它們應被歸類為邪典片或笑片,遠多於所謂的恐怖電影。
  • 真相背後是殘酷社會現實!
    很多8090後的小夥伴對於《貓和老鼠》這部動畫都很有親切感,比起國產少兒動漫《喜羊羊與灰太狼》、《熊出沒》等後起之秀,《貓和老鼠》這部1940年播放的美國動畫絕對是大家童年最愛看的卡通了。尤其是傑瑞鼠和湯姆貓這對歡喜冤家,更是很多老漫迷最欣賞的一對活寶,當然除了他們之外,在《貓和老鼠》裡的許多配角也是充滿趣味的,像大狗斯派克,小鼠泰瑞,金絲雀等人物的演出也是非常出色。
  • 《華麗上班族》華麗的外衣之下,是殘酷黑暗的現實!
  • 這部電影的配音陣容太特麼強大了!
    我看了一下,電影的出品方是美國,然而故事的背景是放在日本的,我看電影的時候完全以為這是一部徹徹底底的日本本土動畫片。先說一下比較不錯的幾個點吧。首先,有一個片中的設定還是很新奇的。電影設定是說人類與狗狗各有自己的一套語言體系,片頭一開始就提醒了,電影是直接將狗狗的叫聲翻譯為英語的,而影片背景放在日本,所有的日語反而是由翻譯員在旁翻譯成英文。
  • 嘻哈經典:七首抗議美國警察對黑人種族歧視的說唱歌曲
    這一周,最大的新聞就是美國警察暴力執法致黑人喬治·弗洛伊德死亡的事件,引起全美乃至西方各國都出現遊行抗議的情況。  許多說唱歌手、R&B歌手都發表意見反對種族歧視。  美國警察暴力執法導致黑人死亡事件,引起眾多嘻哈歌手紛紛抗議  「喬治·弗洛伊德之死」引起多位美國說唱歌手抗議  今天推薦7首關於抗議種族歧視的說唱歌曲,來看看不同的音樂人是如何通過音樂來表達自己的意見的。
  • 美國暴力事件:現實中的一部《小丑》
    文/牧遙美國暴力事件越演越烈,目前已經超過20州30幾個城市在街頭爆發抗議活動。這道「美麗的風景線」在美國真實上演了,甚至連電影情節都成了現實。蝙蝠俠、小丑等角色紛紛走向街頭。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電影《白宮淪陷》都快要上演了,在當地時間29日晚抗議者聚集在白宮外時,川普被帶到白宮的地下掩體處避難40分鐘左右,隨後被帶回樓上。這些橋段往往我們只能在電影裡看到,實在沒想到在美國的現實中竟然成真了。而美國的暴力事件讓我想起了《小丑》這部電影,整個發展過程如出一轍,實在有些諷刺。
  • 印度「第三電影」:帕特瓦丹的鏡頭中,真實而殘酷的社會現實
    揭露這些問題的文化戰場曾經是印度劇情電影,早至20世紀20年代印度電影就嚴肅批判童婚、種姓壓迫等社會暗面。而近年來隨著莫迪政府大搞寶萊塢政治(Bollytics),利用電影人為印人黨站臺,印度國內最有影響力的印地語-烏爾都語電影界不僅隱藏起了諷刺政府、揭露不公和批判種姓主義的利刃,甚至開始為總理拍攝傳記、配合宣傳。這種情況下,印度的獨立紀錄片反映出的真實而殘酷的社會現實更引人關注,也更為可貴。
  • 從色彩美學、現實隱喻、字幕技巧解讀動畫電影《犬之島》的魅力
    如果僅從故事內容解讀此片,我想很難去深刻體味到這部電影的魅力所在。所以今天這篇文章,我會結合電影的故事情節和導演韋斯·安德森的風格,從「色彩美學、現實隱喻、字幕技巧」三個方面為大家層層剖析:色彩美學:用色彩喚起情緒,凸顯人物的鮮明個性現實隱喻:戰爭的殘酷,強權和奴性並行,專制碾壓民主
  • 美國淪為現實版「哥譚市」,誰是蝙蝠俠?誰又是小丑?
    5月25日美國明尼阿波利斯市一名黑人男子遭警察「跪殺」後,美國多地爆發了抗議活動。到處都是暴亂,到處都在「打、砸、搶」,人們仿佛看到了現實版的哥譚市,真人版的GTA。一些人把美國真實的視頻與電影遊戲畫面剪輯,毫無違和感,竟讓人分不清現實與還是虛擬。
  • 一個人撐起整部電影!《活埋》直擊殘酷現實
    如今影視行業都在比拼的是大明星,大場面,自然就是需要大投資,但是決定一部影片好壞的並不是這些,有著紮實的劇本故事,和演員精湛的表演才是一部電影好壞的決定性因素。2010年一部小成本影片《活埋》正是這樣一部佳作。
  • 關於美國校園槍擊案,這部15年前的坎城大作早已說透
    拉斯·馮·提爾的《狗鎮》用極端殘酷的故事向世人展露人性陰暗;努裡·比格·錫蘭和他的《遠方》訴說著個人在城市生活侵蝕後的人性孤獨;弗朗索瓦·歐容在法國鄉間精心策劃了一起《泳池謀殺案》。而在一眾「喪」片中,《大象》反而是最清澈透明,也最殘酷無力的一部。
  • 電影保持沉默講了什麼故事 保持沉默劇情劇透值得看嗎
    電影保持沉默上映,周迅、祖峰、吳鎮宇主演的一部電影,電影聚焦少年犯,非常有話題性的一個電影。電影保持沉默講了什麼故事?電影保持沉默好看嗎?電影保持沉默講了什麼故事  電影保持沉默講述的是周迅飾演的一個律師端木蘭,因為一起弒母的官司和檢控官吳正為在庭審上相遇,端木蘭作為辯護律師,官吳正作為檢方,雙方都針對案件各自展開調查。不過案件似乎並不像表明看起來那麼簡單。這是一個懸疑犯罪電影,一場「弒母」大案,一段不為人知的原生家庭故事,電影在8月23日上映。
  • 豆瓣評分9.5的電影美麗人生,現實殘酷,卻壓不倒我們
    《美麗人生》是一部很浪漫的電影,男主是一個猶太青年,到一個義大利小鎮上準備以開書店為生,在那裡他遇見了一位美麗的姑娘,然後是一系列充滿了智慧、滑稽、陰錯陽差、浪漫的輕鬆片段,終於兩人終成眷屬,並擁有了一個可愛的孩子。
  • 豆瓣評分8.5,《回家的路》直擊殘酷現實,韓國電影太敢拍了
    由於體制原因,韓國電影敢拍一直受到國人的追捧,雖然很多影片未能在內地上映,但是還是有很多揭露現實題材的影片在國內傳播,讓我們見識到韓國社會的各個方面,譬如今年的《寄生蟲》,這一大尺度的影片,赤裸裸展現了韓國各階層生活的現狀。
  • 《美國往事》:在街頭暴力生長的青春,友誼被出賣,愛情很殘酷
    導演賽爾喬·萊昂內並不高產,一輩子就指導過9部電影。《美國往事》是其「美國三部曲」中最廣為人知的一部。影片以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都市生活為起點,展現的是義大利人視角下的「美國夢」。這正是它獨特的地方。同樣背景時代下,《了不起的蓋茨比》是美國人弗·司各特·菲茨傑拉德眼中本土窮小子苦苦追求階層上升的悲壯曲,而《美國往事》則傾向於外鄉人日記中對大都市生活的嗟嘆。
  • 這些很好看的美國戰爭片,每一部都讓你感受到戰爭的殘酷
    說起一些很好看的戰爭片,那一定能夠讓人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從而引發人的深思,今天呢,就給大家盤點一些美國的戰爭片。第一部《亂世佳人》,該劇主要講述的是主人公斯嘉麗與白瑞德之間一段跌宕起伏的愛情故事。這部電影耗資巨大,場景豪華,戰爭場面宏大逼真的歷史巨片,以它令人稱道的藝術成就成為美國電影史上一部經典作品。第二部《勇敢的心》,該劇主要講述的是失去愛妻的 華萊士揭竿起義的故事,這部電影不僅贏得票房上的勝利,亦得到了眾多專業影評機構的廣泛讚譽,但是影片中對於歷史的描繪多處嚴重失實,飽受批評。
  • 《大內密探零零發》:美麗都是短暫的,殘酷才是現實
    文/哇哈哈伊最近劇荒,看了一波老劇和老電影,其中就有周星馳在1996年演的《大內密探零零發》。以前是把這部電影當做是純喜劇來看的,但是現在看來又有那麼一點點不一樣。01電影的剛開頭就是周星馳扮演的零零發阻止了一場在紫禁之巔的決鬥。四大高手,有西門吹雪,有葉孤城,有陸小鳳,有盲俠。
  • 一部讓你寒徹心扉的韓國電影,《記得我》直面殘酷現實
    韓國從來不缺少揭露現實的電影,今天推薦一部看了讓人十分壓抑的校園性侵題材韓國電影——《記得我》。這部電影題材老套,情節卻一波三折,最後有一個大反轉,看完後會讓你抑鬱不堪,因為片中所反應的現實中國也有。唯一遺憾的是這部電影在人物塑造特別是女主角似乎有點拖沓甚至有些失敗。
  • 春節這部「黑美國」的電影 還是被發現了
    雖然他沒有說這個東西具體是什麼,但看過電影的人就會明白,某種程度上,他想消解的是人們對美國的一些認知。   而隱藏在影片中的細微動作和某些臺詞,則正是美國政府的最佳寫照:   動不動就拘留人;   飛往世界各國,以為自己在拯救地球;   包括美國特工嘴裡,也經常出現「亞洲佬」這樣的字眼……   聯繫現實,我們就能感受到,影片的安排絕非空穴來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