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5日,東協十國和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正式籤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歷經8年談判後,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區終於宣告誕生、正式啟航。圖為9月23日拍攝的海南洋浦小鏟灘碼頭。新華社記者 蒲曉旭/攝
2020年11月15日,東協十國和中國、韓國、日本、澳大利亞、紐西蘭正式籤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這標誌著歷經8年談判後,世界上人口最多、成員結構最多元、經貿規模最大、最具發展潛力的自由貿易區正式啟航。在當前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抬頭的情勢下,這一協定的全面籤署對維護多邊貿易體制、促進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建設後疫情時代共同繁榮的世界,提供了新的強大推動力。
天空足夠大,地球足夠大,世界也足夠大,容得下各國共同發展繁榮。一些國家越來越富裕,另一些國家長期貧窮落後,這樣的局面是不可持續的。水漲船高,小河有水大河滿,大家發展才能發展大家。各國在謀求自身發展時,應該積極促進其他國家共同發展,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各國人民。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各種國際場合反覆強調世界各國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重要性。在《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篇演講中,總書記再次指出,「發展是第一要務,適用於各國。各國要同舟共濟,而不是以鄰為壑」。一是各國特別是主要經濟體要加強宏觀政策協調,兼顧當前和長遠,著力解決深層次問題;二是要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性機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堅持創新驅動,進一步發展社會生產力、釋放社會創造力;三是要維護世界貿易組織規則,支持開放、透明、包容、非歧視性的多邊貿易體制,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
「經濟全球化是歷史大勢,促成了貿易大繁榮、投資大便利、人員大流動、技術大發展。」在這篇演講中,習近平總書記回顧總結本世紀初以來經濟全球化為世界經濟發展作出的重要貢獻,再次強調「經濟全球化的大方向是正確的」。針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發展失衡、治理困境、數字鴻溝、公平赤字等負面效應,總書記客觀辯證地指出,「這些是前進中的問題,我們要正視並設法解決,但不能因噎廢食」。近年來,個別國家奉行你輸我贏的舊思維,動不動就發動貿易戰,甚至揮起制裁大棒,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不時抬頭。總書記在演講中直言不諱地指出,「如果搞貿易保護主義、畫地為牢,損人不利己」。
如何適應和引導好經濟全球化,使之更好惠及每個國家、每個民族?習近平總書記在演講中強調指出,一方面「要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勇於進行社會變革。另一方面「也要從現實中尋找答案」,「加強協調、完善治理,推動建設一個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經濟全球化,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著力解決公平公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