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貓小語)
最近被樓下垃圾投放點的幾隻流浪貓黏上了。
家中養貓,看到外面流浪的貓就會心生憐憫,尤其上海實行了垃圾分類後,小區裡的流浪貓看起來明顯都瘦弱了很多。
所以隔三差五會拿些貓糧去喂喂,讓他們吃上一頓飽飯,自己心裡也略感安慰些。
這幾隻流浪貓,因其中一兩隻還比較小,我便餵的勤了些,想著讓它們能夠先活下來,再慢慢學會求生本能。
然而隨後發現,它們的生存能力就是:每天都在垃圾回收點等著,等著有好心人能給一點吃的。
上海施行垃圾分類後,廚餘類溼垃圾都是定點定時投放,及時被清理走了,流浪貓們賴以生存的主要食物來源被切斷了,飢餓成為常態,它們對食物無比渴求。
我的餵食,變成了它們的希望,它們不走了,成了駐紮在垃圾站點的常客。
現在只要我出現在那裡,它們就跑過來圍著我叫,如果我沒帶吃的繼續往前走,它們就會蹦跳著擋在我面前,其中一隻橘貓還會緊追著我跑,邊跑邊嚎叫,一直追到樓門口,大有追我上樓的趨勢。
它們已經完全變成了一個個乞討的小叫花子!
我雖然很可憐它們,但心裡也很矛盾。
我自己家中已經有了三個貓咪,條件又實在有限,肯定無法收養他們;自己也沒有能力抓住他們去做絕育。
假如經常去餵它們,而小區那麼多流浪貓,一直餵下去流浪貓豈不是會越來越多?
它們會不斷的把新生命帶到這個世界,那樣不是又會有更多可憐的小生命來到這個世界受苦?
所以每天早晚出門倒垃圾,竟然成了一件左右為難的事情——今天到底餵還是不餵呢?......
「垃圾分類了,流浪貓們怎麼辦呀?」,這成了最近很多網友討論的問題。
我們來看看網友們都是怎麼說——
emmmm 不擔心啦,小區裡有好心人會給他們送吃的,路邊也經常看見有貓糧。
自從上海實行垃圾分類以後,我樓下流浪貓連剩飯剩菜都沒的吃了,一周瘦了一圈。
所以還是呼籲有能力的都儘可能救救小流浪… 給他們一個家或者給他們找個家吧!
這樣大街上就沒有流浪貓狗了 這不是好事麼~
那也不能為了流浪動物有剩菜吃就不推行垃圾分類了吧。。應該加大呼籲絕育的力度!
那也是沒辦法的事,貓各有命。
所以才優勝劣汰大自然會篩選啊。
網友們的聲音代表了很多人的心聲。
從我的觀察來看,去年秋天剛到這個小區的時候,看到小區裡的流浪貓們都胖乎乎、歡蹦亂跳的。然後經過整個冬天的考驗——去年上海的冬季格外陰冷潮溼,連續一兩個月的雨季,貓咪們都變得瘦骨嶙峋,無精打採的。
好容易熬過了冬天,到了春暖花開、萬物生長的時節,迎接它們的又是垃圾分類。顯而易見的,垃圾分類是國家的環保舉措,必須支持,但不可否認,這個政策也確實給流浪動物帶來了滅頂之災。
而更加嚴峻的現實是:餵流浪貓的人和討厭流浪貓的人之間的矛盾。
小區裡不止一次看到有好心人給貓咪們帶來魚蝦、貓糧等吃的,我也經常拿一個碗裝些貓糧、牛奶、水之類的給貓咪吃喝,但嫌惡的聲音同樣不絕於耳,給貓咪放的碗也經常不翼而飛。
小語的觀點:
在我們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時不時幫助流浪貓是值得提倡的做法。
正是人類的不負責任才造成了它們流浪在城市中的命運,而且,垃圾分類後,它們是真的非常缺乏食物來源。
當你在溫度適宜的空調房裡大快朵頤時,它們卻正在忍受著酷暑、冰雪、飢餓,時刻都面臨著病痛和死亡。
但我們並不提倡過度的餵食。因為它們畢竟不是家養的動物,自然界有其自身的法則,它們也需要保持一定的捕食天性,以便應對隨時出現的變數。
最好的結果就是:
假如領養能夠代替購買;假如養寵的人能負起責任,不再有遺棄;假如適齡絕育;假如相關部門能出臺動物保護法;假如每個社區都設立流浪動物救助站,呼籲小區居民力所能及的捐款、出力,為它們做好絕育的手術和後期護理,那麼也許有一天就不會再有流浪貓狗了吧。
願每一個生命都能被溫柔對待——雖然很難,但最起碼,還是那句話:如果不愛,請不要傷害。
(以上內容為貓小語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