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660MW機組空預器前置灰鬥輸灰系統介紹
神華國能哈密電廠為4×660MW國產超臨界空冷燃煤發電機組。鍋爐為上海鍋爐廠生產的2236t/h超臨界參數變壓運行螺旋管圈直流鍋爐,單爐膛塔式布置、四角對衝正反切向燃燒、擺動噴嘴調溫、一次再熱、平衡通風、全鋼架懸吊結構、緊身封閉布置、固態排渣。輔控輸灰系統採用新華DCS作業系統。
機組空預器前置灰鬥輸灰系統採用正壓式濃相氣力除灰系統,輸送用壓縮空氣為0.6-0.7Mpa。該機組在脫硝裝置後設置4個灰鬥,A、B側各2個灰鬥,位於鍋爐13.7m平臺。灰鬥布置在脫硝催化劑層出口和空預器入口之間,接收儲存鍋爐垂直煙道的沉降灰。
每個灰鬥設置1個料位計,位於灰鬥垂直高度的2/3處,料位計為射頻導納式。在每個灰鬥下各設置一個倉泵,倉泵容積為0.5m3。A側2個倉泵,包括壓縮空氣進氣閥、補氣閥組構成一個輸灰系統,B側輸灰系統構成同A側。
空預器前置灰鬥A、B側輸灰系統共用一根輸灰母管,輸送至粗灰庫。A、B側輸灰程序控制互相影響,A側輸灰完畢後,B側輸灰開始進行。輸灰母管設置一路洩壓管道。輸灰管道堵管時,可以通過洩壓管道將灰氣排至灰鬥內。在正常運行狀態下,該機組空預器前置灰鬥輸灰系統的輸灰設計出力為3.0t/h。
空預器前置灰鬥氣力輸灰系統輸送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進料階段:輸送系統投入運行後進料閥打開,物料自由落入泵體內,當料位計發出料滿信號或達到設定時間時,進料閥自動關閉,隨後開始輸送階段。
輸送階段:出料閥打開 → 小助吹閥組打開 → 進氣閥組打開 →補氣閥組打開→流化閥組打開,輸送開始,倉泵內物料逐漸減少。
吹掃階段:當泵內物料輸送完畢,壓力下降到等於或接近管道阻力(關泵壓力)時,流化閥組、補氣閥組、進氣閥組、小助吹閥組依次關閉,然後出料閥關閉,從而完成一次輸灰循環。
二、空預器前置灰鬥輸灰運行現狀
該機組自投產後,空預器前置灰鬥輸灰系統運行良好。空預器前置灰鬥輸灰是自動程序控制輸灰,正常情況下根據PLC控制自動輸灰,無須人為幹擾。輸灰系統完成一次輸灰過程需要時間大約4-5min,輸灰壓力為0.25MPa左右,進料時間為30s,灰鬥落灰順暢。輸灰壓力曲線平滑,類似拋物線形狀,如下圖2-1所示:
機組投運前期,灰鬥落灰順暢,輸灰壓力低,且曲線穩定,設備閥門、管道檢修維護頻率低,保證機組安全運行。
隨著機組運行小時數增加,輸灰管道受飛灰磨損嚴重頻繁洩漏,經常停運檢修。且空預器前置灰鬥輸灰管道輸灰壓力增加,最高為0.6Mpa,輸灰系統完成一次輸灰過程需要時間7-8min。大大降低了輸灰頻率。同時輸灰管道頻繁堵管,影響輸灰頻率,輸灰曲線如下圖2-2所示:
灰鬥由於系統設計原因導致落灰不暢,不能正常落灰,種種原因導致灰鬥灰位不斷累積上升,觸發灰鬥高料位報警。
灰鬥高料位報警後,運行人員精心調整,檢修維護全力配合,仍然無法使灰鬥灰位下降。灰鬥灰位不斷積累升高,越過空預器入口擋板,進入空預器,可能導致空預器差壓升高,煙風系統阻力增大,會嚴重威脅機組安全穩定運行。
三、空預器前置灰鬥料位高原因分析
3.1 空預器前置灰鬥輸灰系統設計缺陷。
與機組靜電除塵器下灰鬥相比較,空預器前置灰鬥沒有設置氣化風板和氣化風管道,沒有設置灰鬥電加熱器。灰鬥氣化風的作用是將進入灰鬥內部的灰處於流態化,使灰很容易地從灰鬥內排出,同時防止灰板結。灰鬥加熱器使灰保持一定溫度,防止灰溫度低板結。隨著灰鬥灰位不斷累積,在無法及時輸送的前提下,積灰會逐漸堆積在下灰口,且積灰顆粒較粗,由於沒有氣化風和加熱器的作用,積灰會逐漸板結,從而造成落灰困難,在相同的進料時間內,落灰量較少。
倉泵沒有設置排氣管道和閥門。由於輸灰管道輸送媒介為壓縮空氣,每次輸灰過程結束後,倉泵內會殘留一定壓力的壓縮空氣。在倉泵進料之前,必須將倉泵內的壓縮空氣排出,才能使灰順利落入倉泵。由於倉泵沒有排氣閥,在相同的進料時間內,倉泵的落灰量時多時少,基本沒有確定性。運行人員需要在現場通過敲打倉泵的方法來判斷落灰量,幫助監盤人員增減進料時間,給運行調整帶來很大困難。
另一方面,由於空預器前置灰鬥A、B側輸灰系統共用一條輸灰母管。輸灰採用PLC程序控制,A側系統輸送完畢後,B側才開始輸送。這樣設計,在單位小時內,就造成了整個系統輸灰能力降低。若輸灰母管因洩漏或出料閥故障檢修時,必須將A、B側輸灰同時停運,這樣停運時間越長,灰鬥積灰會越多。如圖3-1所示:
3.2 輸灰管道頻繁堵管。
該機組空預器前置灰鬥倉泵出口至灰庫入口的管道長度為485m,輸送高度為32m,輸灰管道90度彎頭約15個,45度彎頭約2個。經過現場檢查分析,倉泵落灰量超過倉泵容積的1/2時,輸灰始端壓力為0.4-0.5Mpa,輸灰時間較長,大約8min左右。管道堵管時,壓力高達0.6Mpa,輸灰時間超過15min,即為堵管。單位小時內只能完成6-7次的輸灰循環。
輸灰堵管曲線如下圖3-2:
為提高輸灰頻率,運行人員必須打開管道洩壓閥,將管道的灰抽回至灰鬥。
按照飛灰堆積容重0.75t/m3,倉泵容積為0.5m3計算,每小時完成6次輸灰循環,單位小時內系統輸灰量大約為2.25t/h,小於設計出力(3t/h),由於堵管等故障存在,常常使機組產生的飛灰不能及時輸送。
3.3鍋爐燃煤灰分增加。
該機組燃煤採用高鹼劣質褐煤,熱值低,灰分高。機組投產初期,在BMCR工況下,燃煤量為420t/h,化驗灰分含量為16.75-23.01%。空預器前置灰鬥積灰量為1.93t/h。
隨著機組運行小時數增加,煤質發生變化,在BMCR工況下,燃煤量最高為470t/h,化驗灰分含量為30.04-32.58%,空預器前置灰鬥積灰量為2.82-3.0t/h。對比同一負荷下灰分增加約46.1%。按照飛灰堆積容重0.75t/m3,倉泵容積為0.5m3計算,每小時完成6次輸灰循環,單位小時內系統輸灰量大約為2.25t/h。單位小時內輸出能力小於產生的灰量。
四、空預器前置灰鬥料位高解決辦法
由於機組正常運行期間,無法對空預器前置灰鬥輸灰系統進行大面積的增容改造。運行人員精心調整,通過增加進料時間、保持一側輸灰連續運行、就地手動輸灰等措施增加輸灰量,儘量降低灰鬥灰位,經過幾天的反覆調整,料位高報警仍然存在。
4.1 增容改造前期,檢修人員在倉泵頂部加裝了臨時手動排氣閥。每次灰鬥開始落料時,檢修人員必須將排氣閥打開,將倉泵內殘餘的壓縮空氣排出,落灰完畢後,將排氣閥關閉。落灰量明顯增大,對灰鬥料位進行測量,灰位有所下降。
4.2 加裝臨時排氣閥後,落灰效果明顯。但是,因為管道輸灰量大,導致管道經常性堵管。鑑於輸灰管線較長,頻繁堵管,於是將進氣管道的節流孔板進行更換,將節流孔尺寸由Φ5增大為Φ7。進氣量增大,管道堵管頻率降低。增加進氣量帶來了一個問題就是,管道因飛灰磨損而洩露。通常,每天有2次以上因輸灰管道洩漏而被迫停運檢修。
經過運行和檢修兩方面的精心配合,灰鬥料位有所降低,料位報警消失。但是,增加了機組的運行壓力和維護負擔。因此,趁機組檢修期間進行輸灰增容改造迫在眉睫,彌補設計缺陷,提高輸灰能力。
五、空預器前置灰鬥輸灰系統增容改造
利用機組C級檢修期間進行輸灰增容改造。
5.1 原設計為A、B側公用一個輸灰管道,現增加一路輸灰管道至粗灰庫,同時在新增的輸灰管道上增加一路洩壓管道,接入對應灰鬥上部。增加一路輔助吹掃管道及閥門。保證A/B側能夠同時獨立輸灰,提高輸灰能力。
5.2對輸灰程控進行了改造。
5.2.1進料階段:輸送系統投入運行後排氣閥和進料閥打開,物料自由落入泵體內,當料位計發出料滿信號或達到設定時間時,進料閥自動關閉,隨後排氣也自動關閉。
5.2.2 輸送階段:出料閥打開 → 小助吹閥組打開 → 進氣閥組打開 →補氣閥組打開→流化閥組打開,輸送開始,倉泵內物料逐漸減少,輸灰壓力開始上升。
5.2.3吹掃階段:當泵內物料輸送完畢,壓力下降到等於或接近管道阻力(關倉泵壓力)時,流化閥組、補氣閥組、進氣閥組、小助吹閥組等關閉,然後出料閥關閉,從而完成一次輸灰循環。
5.3
在每個倉泵頂端將臨時排氣閥拆除,安裝排氣管道和氣動閥,排氣管道接入該灰鬥的最高處,將空氣排入灰鬥內部。同時將閥門開關信號接入DCS控制系統,由運行人員遠方控制開關。
改造完成機組投運後,效果顯著:
(1)解決了灰鬥落灰不暢的問題。倉泵在排氣的作用下,灰鬥落灰順暢。進料時間為30s左右,倉泵基本落滿灰。減少了運行人員反覆調整進料時間的負擔。
(2)系統輸灰能力提高。輸灰系統完成一次輸灰過程需要時間大約4-5min,輸灰始端壓力0.25-0.3MPa,末端壓力0.04MPa,基本等於管道阻力。A、B側可以實現同時輸送,單位小時內能夠完成12次的循環,系統輸送能力顯著提高。輸灰堵管頻率降低,輸灰壓力曲線平滑。
如下圖5-2所示:
(3)因改造後,輸灰堵管現象減少,輸灰始端壓力降低,管道磨損洩漏事件減少,為檢修維護提供便利。
結語
空預器前置灰鬥輸灰系統增容改造彌補了系統原設計的缺陷,為灰鬥順利落灰提供了便利,提高了空預器前置灰鬥的輸灰能力,滿足了機組滿負荷階段輸灰能力的需要,拓寬了機組安全經濟運行的道路。改造後效果顯著,可以為其他3臺機組增容改造提供實踐基礎和經驗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