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年來,網絡科技的發展,一種美食一旦在網上火了起來,勢必會被眾人品嘗,而「小龍蝦」就是這樣的一道美食,相信這種美食,不少人都吃過,並且每次吃完都會覺得意猶未盡的感覺,但曾幾何時,它(小龍蝦)也是一種外來入侵物種,當然,現在依舊是《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的一員。
而除了小龍蝦以外,羅非魚也面臨這樣的情況,儘管羅非魚是我國《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第三批收錄的外來入侵物種,其中原名為尼羅羅非魚,是一種原產自非洲,後被我國引進的優質魚類,其肉質富含營養,且具有生長速度快,繁殖能力強的優點,深受國民喜愛,曾一度被吃到需要人工養殖,在外來入侵物種中可能算是「奇葩」。
羅非魚為什麼會成為外來入侵物種?
但儘管如此,這兩種生物仍無法改變它們是外來入侵物種的事實。或許是因為小龍蝦和羅非魚的緣故,不少國人都低估了外來入侵物種,事實上,外來入侵物種在中國形成的影響越來越大,就拿羅非魚來說,儘管是國民喜愛的魚類之一,但是,目前,人們普遍追求的都是人工養殖的羅非魚,而不是野外生存的羅非魚,像後者因為生存在野外,沒有受到繁殖控制,所以,在大肆繁殖之後,數量增多的羅非魚陷入了食物匱乏的問題,進而反過來限制了自身體型。
由於體型小,又生活在野外,人們對於這些野外羅非魚的喜愛程度大大降低,進而追求人工養殖的羅非魚,這種情況就造成了野外羅非魚鮮少人食用,進而危害河流等水域生態平衡的問題。
全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有多可怕?
根據《環球網》6月2日報導,中國生態環境部召開例行新聞發布會,會上公開了《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在這份公報中提到,我國已經發現了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其中有71種外來入侵物種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中,此外,在根據我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研究調查中顯示,有215種外來入侵物種已經入侵我國自然保護區,其中有41種外來入侵物種也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中。
隨著《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越漸壯大,我們還能輕視外來入侵物種嗎?
當然不能,根據《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第一批公布的外來入侵物種中,就有「非洲大蝸牛」這類可怕生物,它們不僅繁殖能力高,還攜帶許多人畜寄生蟲,如果意外食用它們,還有可能患上結核病和嗜酸性腦膜炎。此外,還有「福壽螺」,根據《前瞻網》6月2日報導,在我國南方地區的野外,「福壽螺」到處可見,它們肆無忌憚的繁殖,從而對水生貝類、水生植物等造成巨大威脅,從這些方面來看,都不能讓人放鬆警惕。
還有《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第四批收錄的外來入侵物種中的「松樹蜂」,這是一種對於松樹有著嚴重破壞能力的昆蟲,在其入侵嚴重的地方,有將近80%的松樹出現死亡,可以想像,外來入侵物種並不想我們想像的那麼脆弱。
如何預防外來入侵物種?
而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及時的反應過來,並了解外來入侵物種是如何進入我國的,從而進行有效的預防和管控。
從目前的研究分析來看,外來入侵物種分別以自然傳播和人為引進兩個渠道進入中國,其中,人為引進是外來入侵物種越來越多的主要原因,其可以分為無意引進和有意引進。
無意引進一般是跟隨在旅行者的身上,偷偷地潛入中國,後在這裡順利發展起來。
而有意引進則是國家或地方在引進國外優質生物品種時,無意中引進了低劣生物,從而造成的外來物種入侵。對於這些現象,我們需要建立一個良好的警示機制,在外來入侵物種帶來的時候,及時察覺,並進行處理,或許能夠有效地減少外來入侵物種的增長速度,而這些,也都需要我們國人一起配合才能完成。
參考消息:
《前瞻網》6月2日發表文章《我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 南方遍地福壽螺卵觸目驚心》
《環球網》6月2日發表文章《生態環境部:全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