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材線蟲通過媒介昆蟲傳播於松樹體內,從而引發松樹病害。
一些外來入侵生物會與牧草競爭或直接危害牲畜,對畜牧業造成危害。「例如,紫莖澤蘭往往形成單優勢群落,佔據牧草的生長空間,致使草場退化、牧草產量降低、牲畜飼草料缺乏。牲畜誤食其莖葉後,會引起腹瀉、氣喘,花粉及瘦果進入眼睛和鼻腔後,導致糜爛流膿,嚴重者甚至死亡。」很多入侵物種會擠佔受保護物種的生態位,嚴重的可導致物種滅絕,從而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利影響。「研究顯示,外來物種巨藻和北美海篷子可與我國東南沿海的土著鹽生植物紅樹林進行生態位競爭,造成紅樹林資源減少甚至滅絕,破壞當地生物多樣性。此外,有的外來入侵物種還與本土近源種雜交,幹擾和汙染本土物種的遺傳多樣性。」外來入侵生物還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例如,豚草在花期能夠產生大量致敏性極強的花粉,5~10粒/立方米的花粉濃度就可導致易感人群出現過敏症狀,出現咳嗽、流涕、眼鼻奇癢等症狀,誘發過敏性哮喘、鼻炎、皮炎和蕁麻疹等疾病,嚴重的甚至會並發肺氣腫、肺心病從而導致死亡。」《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67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外來入侵物種調查結果表明,215種外來入侵物種已入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中48種外來入侵物種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近年來,生態環境部組織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等技術支撐單位,持續開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及其他類型保護地外來入侵物種的本底調查和風險評估,結果發現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外來入侵物種以入侵植物為主。「作為保護生物物種資源和典型生態系統的主陣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遭到外來物種入侵,對於生物多樣性和重點生態系統功能的保護來說是非常嚴峻的挑戰。」馬方舟指出。馬方舟認為,首先要有監管依據。「目前,生態環境部正聯合其他相關部委,加快推進生物安全法的立法工作——有了上位法,相關的配套監管措施才能落地落實。」廣州海關在進境郵遞渠道連續截獲活體甲蟲 羅劍璇 攝有了監管依據後,誰來防控以及怎麼防控,也非常重要。按照目前的分工,農業農村部加強外來入侵物種的防控,海關總署加強出入境檢驗,自然資源部加強對保護地外來入侵物種的防控和清除,生態環境部加強綜合監督,地方政府加強轄區內的入侵物種調查、監測等工作,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強外來入侵物種防控實用技術的研發和成果轉化……「只有各部門、各單位和各地方各司其職、同向發力,才能有效遏制外來入侵物種愈演愈烈的態勢。」馬方舟表示。在馬方舟看來,加強外來生物入侵的科普宣傳教育也非常重要。「公眾一般不了解哪些是外來物種,因此放生外來物種到自然水體等生態系統中的事情時有發生。此外,不少地方的城市園林建設,甚至還會大量使用外來物種——殊不知,這對本身就脆弱的城市生態系統來說影響很大。」內容:《光明日報》(2020年06月05日 08版)
圖片:央廣網等
責編:王遠方
編輯:吳亞琦 張永群 常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