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人類的發展,特別是交通運輸越來越便捷之後,人口的流通越來越頻繁,一個新的問題也隨之出現:外來物種入侵。這是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就是一些物種被人類從自己的生存地帶走,去往一個新的地方,然後入侵到當地的生態系統之中,對當地的物種和生態環境都構成極大的威脅。
我國已發現660餘種外來物種
根據《澎湃新聞》6月3日的報導顯示,根據《2019年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中的數據顯示,我國已經發現了660多種外來入侵的物種,其中71種已經對於我國的自然生態系統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不過讓很多人沒想到的是,在公布的物種名單中,竟然找到了很多我們熟悉的「食物」,比方說小龍蝦、羅非魚等等,對於中國吃貨來說,一些外來入侵物種在中國的經歷並不成功,它們不僅沒有泛濫,相反還成為了人們餐桌上的食物。
哪些外來生物是入侵的失敗者?
研究者表示,小龍蝦、巴西龜、牛蛙、羅非魚等都是外來物種入侵中的失敗者,特別是小龍蝦,它們可是如今身價水漲船高,答案很簡單,因為中國的吃貨實在是太喜歡吃小龍蝦了,導致小龍蝦曾經一度供不應求。
不過有趣的是,很多外來入侵的物種雖然在中國人的眼中是美味的食物,不過對於它們的原產國來說,它們卻並沒有在中國受歡迎,比方說羅非魚,它們最早是從泰國和越南引進我國的,雖然在我國很受歡迎,不過在其它地方卻鮮少有人去吃它們。
小龍蝦是如何來到中國的?
每當小龍蝦旺季到來的時候,民間都會流傳一種謠言,說小龍蝦是吃屍體的,它們的基因被改造過,除了中國人之外,別的國家都沒有人願意吃小龍蝦,說小龍蝦非常的髒,不能夠食用,其實,這個說法並不靠譜。
小龍蝦的原名叫做克氏原螯蝦,它是一種原產於北美洲的物種,在上世紀20年代,一名日本商人在美國看到小龍蝦,認為它可以作為牛蛙的飼料,於是將它引進回了日本。不過沒想到並沒有成功,反而造成小龍蝦開始在日本泛濫起來。
1929年,小龍蝦從日本被傳入我國臺灣,不過當時也並沒有人將它作為食物,後來小龍蝦又從中國臺灣傳入我國三角洲地區,人們對它也是不感興趣的,偶爾只是捕撈一些用來餵養家畜、家禽。
一直到上世紀80年代,人們突然發現小龍蝦竟然可以吃,於是,湖北地區的農民開始搞起了小龍蝦的養殖,從此吃小龍蝦的飲食文化便逐漸興起了,一直到今天,小龍蝦仍然是人們最愛的美食之一,每當夏季到來的時候,總會看到街邊大排檔中,人們大快朵頤的吃著小龍蝦。
如今,只要是正規渠道購買的小龍蝦,都是乾淨衛生的,小龍蝦的飼養在中國已經非常成熟了,而且市面上銷售的也都是在清水中養殖的小龍蝦,可以放心食用。
參考信息:
《澎湃新聞》6月3日文章《我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