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的思想價值在於解放心靈,禪宗六祖慧能因金剛經而得悟,金剛經的全稱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為最堅硬金屬,其剛強程度可斷萬物發現本性,以此來比喻金剛智慧,從而斷除人們的虛妄之見。般若是明見一切事物的高深智慧,波羅蜜意為到達彼岸。
金剛經被視為佛法般若類經典的總綱,般若類經典的核心思想,是講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成,本身沒有恆常自在的自性,雖然自性空但因緣在,意味著事物並非絕對不存在,並非虛無而是幻化不實即幻有,只有以無邊的般若智慧,洞見萬事萬物的真實相狀,才能真正契合實相而解脫。金剛經為大乘佛教的共通思想,有諸佛智母和菩薩慧父以及眾聖所依之稱,僧俗各界都對其倍加重視,六大譯本中最為流行的是鳩摩羅什的譯本。金剛經所倡導的認知與思維方式,是要徹底地超越或擺脫世俗的經驗認識,從而建立起性空幻有的思想方法,這也是在反對一切有部理論中建立起來的。本土佛教宗派形成於隋唐時期,各宗派對金剛經崇奉有加,並以本門宗義對其進行闡發,天台宗用佛性來註解經文,華嚴宗以真如緣起來解釋經文,禪宗則以金剛經為傳法心印,慧能的頓教法門,提出以立無念為宗,以無相為體,以無住為本的宗綱,可見,金剛經壇經思想的源頭之一。
五千四百多字的金剛經大致內容是:有一天,世尊在舍衛國的孤獨園,與1250名大比丘在一起,快到午飯時,便持缽乞化帶回食用,飯後收拾好就端坐下,這時須菩提長老從人群中走出,向世尊行禮後問道,如果有人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成佛的最高智慧無上正等正覺,應當守持什麼才能降伏妄想之心,世尊通過非此非彼有無的雙重否定,指出世上事物都是虛幻不實的,只有破除一切執著和法相,才能成就無上智慧。佛陀認為,世上的一切事都如夢如鏡像,如露珠日出即散,如閃電瞬間即逝,都是因緣和合無自性,即所謂緣起性空,事物的實相是無相,所以,世上的一切都不值得執著即無住,只有這樣的修行,才可能得到真正的解脫。佛陀說他自己在燃燈佛處修行,無一法所得才被燃燈佛授記。
金剛經的基本句式結構為,事物如果是A即非A而名A。這種句式準確地表述了本體與現象間的關係,所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在於解構事物本體從而放下,從見A是A走向見A非A名A,再到有覺悟境界的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