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熱門話題:有哪些與愛情有關的心理學知識?
評論裡有很多有趣的回答,今天我就來教大家幾條,有關於心理學方面的愛情知識,讓你瞬間秒懂男人的心思。
一、馬太效應:投入越多,越不被珍惜
從心理學的角度上來講,「馬太效應」指的是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兩極分化狀態。
從愛情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在愛情中付出越多的那個人,會越來越珍惜彼此的感情;而那個投入少的人,只會越來越不懂得珍惜。
看過一部電影,男女主角是陳奕迅和張栢芝。電影裡的張栢芝在和男友談了戀愛之後,把自己的全部時間和經歷都付出給了對方。
剛開始陳奕迅還對她很好,熱戀期過了,陳奕迅不再積極熱情地對待,工作越來越多,電話越來越少。
後來就變成了張栢芝委曲求全地想見面,她為了陳奕迅做了很多繁瑣又求人的事,最後卻得到不理解。
微博裡有很長一段時間都在火傳一段視頻,是張栢芝和陳奕迅在街頭吵架的畫面,她對陳奕迅越愛越深,而陳奕迅越來越受不了她的黏人和照顧。
他覺得這個女孩,失去了當初讓他心動的那種性格,相信很多的情侶都經歷過這樣的時期。
一方越來越委曲求全,付出的越來越多,另一方卻越來越不懂珍惜,只會索取,不懂付出。
所以任何時候,都要留出三分愛自己,把自己的好全部傾注於另一個人,不但會讓你喘不過氣,更會讓對方習慣了你的付出,開始當做理所當然。
二:吊橋效應:始於心動,卻並不深愛
隨著網絡社交的普及,速食愛情越來越多,很多人都說:我懷念父母那個年代,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愛一個人,但我好久沒遇到過了。
現在愛情的常態是:在某一瞬間突然感覺到對一個人的心動,但是沒過多久便好感全無,這就是所謂的「吊橋效應」。
當一個人提心弔膽地過吊橋的時候,會不由自主地心跳加快。
如果這時,碰巧遇見另一個人,那他會錯把由這種引起心跳加快的情境,理解為對方使自己心動,才產生的生理反應,故而對對方滋生出愛情的情愫。
某一瞬間的心動很簡單,可能是因為對方的一句話,為你做的一件事。
可真正持久的心動一定是在你內心風平浪靜時,有一塊石子激起了漣漪,淺淺淡淡的,但絕不是心血來潮,更不是衝動之下。
心動不一定是愛情,心定了才是。
三、皮格馬利翁效應:你是什麼人,就吸引什麼樣的人
從心理學上講「皮格馬利翁效應」主要是說明一種期望,如果你對一種東西抱有較高的期望,你就會不由自主地向那個期望靠近。
簡而言之就是你越期望什麼,越會變成什麼樣。所以在愛情裡,如果你期望遇到的人溫柔有趣,那麼你潛移默化地也會慢慢地向這樣的人靠近。
或者說如果你遇到的是一個這樣的人,你也會慢慢的越來越像他。這也說明了一個愛情現實:越是性格互補的人,越不容易在一起。
很多人都以為異性相吸,性格互補可能更容易磨合。但其實什麼都截然相反的兩個人,是很難去完全接受對方的。
而那些相似的人,越容易去理解接受對方。所以,你是什麼人,就會吸引什麼樣的人。
換言之,如果你期望遇到一個什麼樣的人,首先你得成為同樣優秀的人。
有情感困惑不知如何應對
評論、留言你的問題
我告訴你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