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紳階層是中國傳統農耕社會的精英階層。中國文化的傳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賴於中國的鄉紳階層,才得以傳延不息,甚至中國許多的傳統文化,也是這些鄉紳階層中的公子哥們玩出來的。
1940年抗日戰爭前期,大片國土喪落。許多大學、師生紛紛流亡到四川、雲南等大後方。以「影響當地物價和改變當地文化為由」,而不被當地人接納,無奈大批學人繼續流亡顛簸。
1940年,獲聞國立同濟大學正為遷川覓址,李莊32位開明士紳羅南陔、張官周、楊君惠、宛玉亭、範伯楷、楊明武、鄧雲陔、張訪琴、李清泉、羅伯希等向同濟大學發去「同大遷川,李莊歡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給」的16字電報,誠邀其遷往李莊。
同樣還有歷經五六輪遷徙、飽經憂患的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社會科學研究所、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中國營造學社、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金陵大學文科研究所等學術機構,也同樣最後落籍李莊,從此結束了似乎無休止的顛沛流離。在烽火連天、硝煙瀰漫的艱難歲月,李莊鄉紳以一方平靜,保存和發展了中華傳統文化。
這塊石碑是1946年5月1日國立中央研究院在離開李莊前,由傅斯年等50多位學者所立,碑額「山高水長」由董作賓
這批崇文重教、開明包容的鄉紳,動員當地百姓,將當地能利用的場所一一騰挪出來,甚至包括當地民眾視為最神聖的寺廟乃至家族的祠堂,作為安置學校辦公、師生住宿和教學,其中:
東嶽廟——同濟大學工學院
禹王宮——同濟大學本部
祖師殿——同濟大學醫學院
王爺廟——同濟大學圖書館
南華宮——同濟大學理學院
文昌宮——同濟大學測量組
張家祠――中央博物院籌備處
板慄坳——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北大文科研究所、人類體質所
石崖灣、門官田——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
月亮田——中國營造學社
王家院子——金陵大學文科研究所
羅家祠堂——同濟大學高職工業學校
李莊營造學社舊址
那時是李莊人口與智力密度的高峰。傅斯年、李濟、董作賓、陶孟和、劉敦楨、梁思成、林徽因、童第周、李方桂、梁思永……3000多人的李莊,人口最盛時增至12000人。據說這個「地圖上找不到的地方」,當時接收國際郵件只需寫上「中國李莊」即可送達。李莊成為戰時中國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與重慶、成都、昆明並稱為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的四大文化中心。
「這個曾經接受過高度訓練的中國知識界,一面接受了原始純樸的農民生活,一面繼續致力於他們的學術研究事業」。其中:
中研院史語所在此出版的石印線裝書《六同別錄》即以李莊舊名命名;
甲骨學家、古史學家、「甲骨四堂」之一、中研院院士董作賓完成了《殷歷譜》;
建築學家梁思成、林徽因完成了他們的扛鼎之作《中國建築史》、《圖像中國建築史》;
同濟大學在李莊得以生息壯大,新增法學院,德文補習班改為新生院,造船組擴為造船系,增設機械專修科,培養在校生1300人,畢業生700餘人;
中研院院士、生物系的童第周堅持在「沙漠」中進行「金魚實驗」。
這些都令1943年到訪李莊的英國劍橋大學教授李約瑟博士讚嘆不已。
李莊也得到反哺,鄉紳們的遠見被一一證明。李莊及周遭子弟得到了最好的教育機會,擁有從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直到研究生,完整並高規格的教育系統,中國鄉鎮僅李莊一例。比如羅萼芬就畢業於同濟附中,農民子弟羅哲文則考上了營造學社的練習生,追隨梁思成,成長為中國古建築研究大師級人物。
中國傳統社會,並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法理社會,他是靠中國傳統的文化價值觀來約束人們的行為的。開明的鄉紳階層基本都是受過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薰陶,他們詩書傳家,世代耕讀,而他們遵守的禮義仁智信廉恥等倫理道德成為當地人們的行為規範和準繩。他們集中了當時的農業資料,代表了當時最先進的生產力;他們有知識有思想,能夠接受外來思想和當地融合,推進了社會改良。同時他們也興辦義學、興修水利、賑濟災民,修橋修路,調停鄰裡矛盾。。。
後來,李莊換了天地,隨後中國的鄉紳階層被徹底消滅了,他們的子女成為政治賤民,深深的影響了幾代人;同時也摧毀了中國鄉村傳統的道德、價值觀和文化藝術;它破壞了中國鄉村的和諧,血腥和暴力開始抬頭並盛行;顛覆了農村貧富價值觀,視窮則善,富則惡,把不勞而獲、搶劫瓜分別人財物的土匪行為視為正道。這種作法,既敗壞了人心和道德,又為社會的亂象埋下了隱患,並且影響至今。
一個文明的消亡,需要一個文明的建立,但過程是漫長的,需要多代人的遵守、更新、調整、傳承、接受和穩固。中間迴路會產生很多的亂象,並且是不可控的。
圖片源於網絡
流亡學人中的中研院院士備註:
李濟,人類學家、中國考古學之父,是中國第一個人類學博士。曾留學美國,1922年哈佛大學畢業,返回大陸,受聘於北京清華大學,任國學研究院講師,後長期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任職。在李莊期間,擔任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主任職務。1949年後赴臺灣,先後在臺灣大學歷史系及史語所任職。
董作賓,甲骨學家、古史學家、「甲骨四堂」之一,曾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1948年被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在李莊期間,董作賓研究甲骨文,並完成了著作「殷歷譜」,將中國歷史向前推進了273年。
李方桂,著名語言學家,非漢語語言學之父,是中國在國外專修語言學的第一個人。為國際語言學界公認之美洲印第安語、漢語、藏語、侗臺語的權威學者,並精通古代德語、法語、古拉丁語、希臘文、梵文、哥特文、古波斯文、古英文、古保加利亞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