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堆不起眼的木頭條、木頭塊、木頭片,在71歲的田夢華手中,經過精雕細刻,精緻拼接,就變成了一件件玲瓏剔透的微縮木製模型,從14年前第一件作品「雍和宮牌樓」問世至今,他就成了「木痴」,中國城牌樓、飛雲閣、故宮角樓、六角樓……一座座精美絕倫的古建築被他從世界各地「搬」回了自己家。
田夢華製作的「故宮角樓」精美絕倫
還原古建築的美輪美奐
22日上午,在長安區西兆通鎮香水灣小區,走進田夢華家,記者就被擺放在電視櫃和餐廳櫥柜上一個個造型逼真、美輪美奐的微型古建築所吸引,有中國古代建築中的標誌性建築牌樓;有層層疊疊、縱橫交錯,立體感十足的樓閣;還有簡樸大方,充滿古韻味道的六角亭,仿佛「穿越」時空,走進了古建築之家。
「這些古建築都是我根據書中的結構分析圖製作完成的。」田夢華一邊說,一邊從書櫃裡拿出與古建築相關的專業書籍。記者仔細對比發現,無論從外觀還是內部結構,田夢華所製作的每一個微型古建築與實物建築簡直一模一樣。
在他家餐廳櫥柜上方擺放著一座「雍和宮牌樓」,「這是我的第一件作品,它比實際建築縮小了近12倍。」根據田夢華指引,記者看到,這座牌樓主色調為殷紅色與墨綠色,正是中國古代建築中最莊嚴高貴的顏色。牌樓總共有四柱三門九樓,從底柱、額枋、牌枋,再到最頂部的「吻」,每一處都下足了功夫,整體的觀感對稱工整、規矩嚴格,讓人感受到它的身上凝聚了創作者的心血。另一座牌樓模型,微縮的是美國華盛頓中國城牌樓,這座牌樓模型高約1米,以桃木和棗木為主料。在書中牌樓的顏色被繪製得絢麗多彩,但田夢華卻沒有完全照做,而是保留了木材的原色,樸實卻又不失美感。
故宮角樓
最讓人嘆為觀止的還是田夢華精雕細琢的「故宮角樓」「蘭州陸都花園飛雲閣」,與「原版」一模一樣,體現出古建築中對稱均衡、出簷深遠的特點,房屋和閣樓的連接處設計的精緻巧妙,每一層均能夠拆分下來,連門都可以打開。 此外,這些微型古建築模型,大到梁柱、小到窗欞,由於多數零件太小,無法使用釘子,幾乎全部採用咬扣和粘合的連接方法,牢牢地將古建築固定、還原。
跟老木匠學徒做木工
田夢華是土生土長的石家莊人,祖籍西兆通凌透村。從15歲起,他便跟著村裡的老木匠學徒,「古話說得好,『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那時,師傅不會教太多,我就在一旁看著,打打下手、刮刮料,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多是自己琢磨,接觸多了,看得多了,觸類旁通,我也就慢慢掌握了要領。」從簡單的桌椅板凳,到複雜的農具、家具……田夢華越學越痴迷,技藝也是越來越精湛。
在當時那個年代,木匠堪稱村裡的手藝人,誰家需要蓋房子,誰家孩子結婚需要製作家具,都會請田夢華過去幫忙,他的精湛手藝和吃苦耐勞讓不少人欽佩。慢慢地,田夢華的好手藝在十裡八鄉傳開了。
飛雲閣
上世紀90年代,弟弟「慧眼識珠」,讓他踏上了近30年的「古建築之旅」。「我弟弟在古建築研究所工作,專門從事古建築研究、設計。他對我說,古建築堪稱藝術瑰寶,你的手藝這麼好,應該在古建築行業發揚光大。」弟弟的一席話深深觸動了田夢華的心,他也想在古建築行業裡做出點名堂。
說幹就幹,田夢華從書店買來各種古建築書籍,開始一門心思刻苦鑽研,看圖紙、學技巧,他沉迷於古建築研究中無法自拔,「別人看書做木工活可能會累,可我越看越精神,越看越想動手建個古建築試一試。」
從大牌樓到小模型
上世紀90年代末期,鹿泉龍泉寺要進行擴建,建築工程隊負責人找到了田夢華,希望他能參與重建工作,這對于田夢華來說是一個絕好的機會。「建造古建築都可稱為『大木』工程,其中最精細的一個構件叫做鬥拱,就是在立柱和橫梁交接處,從柱頂上的一層層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結構叫拱,拱與拱之間墊的方形木塊叫『鬥』,兩者合成『鬥拱』。鬥拱把屋簷的重量均勻地託住,起到平衡穩定的作用。」當時,為了讓其他工人能建好「鬥拱」,田夢華專門製作了一個鬥拱模型,讓大家「觸類旁通」。3年的工期結束後,田夢華的好手藝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此後幾年,他先後參與過山西五臺山、承德小布達拉宮、藁城四明樓、石家莊動物園等地一些仿古建築的施工建設,積累了豐富的施工建築經驗。「哪裡需要我就過去幫忙。每每看到仿古建築,我打心眼裡喜歡。」在外從事古建築的施工與建設,田夢華一點也不覺得苦。最讓他受不了的是每到冬天,外出的活兒少了,他回到家中,感覺百無聊賴,總想做點什麼。
於是,他把地下室收拾出來當成了工作間,開始了他的古建築模型製作工作,「古建築模型與實物建築一模一樣,其中榫卯的規格、各個構件的放線與實體的規格尺度完全一樣,鬥拱的數量也要完全一致。」採訪時,田夢華展示了他於2004年製作的第一個縮小版牌樓,為雍和宮四柱三門九樓牌樓,「畫圖、下料、刮料、截段、打眼、開嘴、卷殺、淨活、組裝、雕刻、彩繪……這些工序一個也不能湊合,製作出來的構建要嚴絲合縫,完全靠凹凸結合的連接方式。光這個小牌坊,我就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田夢華深有感觸地說,相對於實物建築來說,古建築模型製作並不簡單,因為每個零部件都很小,一旦製作時稍有差池,尺寸不對就前功盡棄。「那時,我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就是去地下室做模型,一天工作10個小時,樂此不疲。」看到第一個古建築模型出爐,他備感興奮。
地下室被田夢華打造成工作室。
古建築被他「搬」回了家
在被田夢華笑稱為「工作室」的地下室地上,堆著長短不一的木材,檯面上和牆面上都擺滿掛滿了電鋸、雕刻機、手提鋸、卡尺等工具,總共近20件。田夢華說,平時他就是在這裡研究琢磨模型的製作。他隨手抄起一根木條,用電鋸幾下便製作出一個最簡單的零部件。田夢華的手指上布滿了老繭,不難想像背後所付出的艱辛。
「牌樓的製作過程相對簡單,用兩三個月的工夫就能做好,相比之下,閣樓的製作就要複雜得多。」這些年最令田夢華感到驕傲的當數故宮角樓。2012年,他萌生了製作故宮角樓的想法,當時他正在承德修繕古建築,手頭有不少紅松木木料,於是在工作之餘,他一邊研究一邊下料,製作了2萬多個模型零部件,等工作結束後全部背回家,一頭扎進「工作室」,開始廢寢忘食地製作。
為了做到精準,他多次查閱資料,仔細觀察圖紙上的細節,從戶樞瓦簷到規矩嚴格的窗欞,遇到難以攻克的地方他一琢磨起來晚上都睡不著覺,最終,歷時半年之久,活靈活現、形象逼真的故宮角樓終於製作完成。模型精緻極了,主門輕輕一推,就如同真門一樣開關自如,使得整個模型顯得更加輕巧靈動。
「街坊鄰居看到我做的模型,都說我把古建築搬回家了!」田夢華笑呵呵地說,言語中滿是自豪。
希望年輕人喜歡老手藝
現如今,田夢華的兒子子承父業,也從事起了古建築行業。「雖然他做的是這一行,但沒有時間像我一樣去做古建築模型,這點還是比較遺憾的。」田夢華感慨地說,中國古代建築中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是一段歷史的記憶和文化載體,每當站在古建築前,都會深深感受到這是一種遠古與現實的對話,所以他希望更多的年輕人能夠關注古建築並喜歡上古建築。
如今,田夢華最大的希望就是,製作微縮古建築模型這門「老手藝」能夠傳承下去,通過這樣的方式讓更多的人看到中國古建築的博大精深,魅力所在。
(燕趙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