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全媒體記者 劉作霖 通訊員 睢宣
2月13日,央視《新聞聯播》「領航新時代」欄目——江蘇「調結構換動能,城鄉統籌促民生」中,專題報導了睢寧縣新型農民集中區建設。
報導中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推動城鎮化向質量提升轉變,做到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
落實總書記講話精神,5年來,江蘇各地陸續出臺新型城鎮化相關規劃,從產業支撐、人居環境、社會保障等方面,推動城鎮化質量提升。
在睢寧縣姚集鎮,原來分散居住的600多戶村民,現在都住進了整齊劃一的新型社區裡。在這個新型社區,便利店、足球場、文化劇場等一應俱全,衛生院和城裡的三甲醫院數據連通。姚集鎮還通過土地流轉,規模發展現代農業,對於富餘勞動力則引導發展觀光旅遊、電子商務等。
據介紹,「全國美麗鄉村示範村」高黨社區新建的集中居住區建成兩層「別墅」樓房630餘套,總建築面積達10萬平方米。村內統籌設計建設路網、綠化、供電、給排水、汙水處理等基礎設施,以及村史館、幼兒園、社區服務中心、老年公寓、村民議事堂、百姓大舞臺等公共服務設施,讓廣大農民享受到和城市相同的公共資源。同時,新社區注重保留蘇北鄉村的風俗風貌,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和鄉愁記憶,最大限度保留古樹、水塘、碑石等鄉村印記,讓農村「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
從2015年開始,睢寧縣以集中居住改善住房條件為突破口,布局5年建設100個新型農民集中居住區。按照「縣城近郊的向縣城集中、鎮區周邊的向鎮區集中、其他村莊向規劃布局點集中」的原則,將全縣400個行政村2800多個自然村優化調整為138個集中居住點(包括35個保留改造村),形成1個主城區、5個中心鎮、10個特色鎮和138個農村集中居住點的「1+5+10+138」的城鎮布局結構,並完成了永久性基本農田劃定、生態紅線劃定,全縣生產、生活、生態用地空間實現科學合理安排等。2015年以來,睢寧縣城新集聚13.9萬人,鎮區新集聚9.9萬人;啟動實施80個行政村集中居住,42個行政村實現入住,新增耕地3.6萬畝,形成了向鎮區集中的「雙溝模式」、向規劃居住點集中的「高黨模式」和舊村改造的「鯉魚山模式」。
睢寧縣堅持推動產業形態與村莊形態同步轉變,土地規模化運營,帶動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讓村民獲得「土地租金+入股分紅+打工薪金」等多元收入,也解決了「誰來種地、怎麼種地」的問題。以姚集鎮高黨社區為例,該村實施集中居住後,新增耕地500畝,按照每年800元/畝的租金標準進行復墾發包,收益的60%歸集體所有,每年增加集體收入24萬元。土地流轉後,更多的農民得以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從事其他行業。與此同時,睢寧縣大力推進鎮區1k㎡工業園和集中居住區2000㎡以上標準廠房建設,招引重大產業項目、勞動密集型企業入駐,讓村民就近就業;放大淘寶峰會效應,複製推廣「沙集模式」,助力農副產品「觸網」銷售;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遊、民宿等業態,讓農民可選擇就近務工或自主創業,在取得土地帶來的財產性收入外,又獲得了工資性或經營性收入,真正實現家門口增收致富。
集中居住不僅是農民居住形態的物理集中,更是農村發展形態的同步升級。睢寧通過3年的實踐,不僅加快了群眾脫貧致富,壯大了村集體經濟,而且增加了耕地面積、拓展了發展空間,改善了生態環境,加快了農業現代化進程,提升了基層組織建設和社會治理水平,也為「四化」同步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初步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以集中居住撬動「1+N」的綜合集成改革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