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歌唱類、喜劇類節目之後,親子類節目進入了全面爆發期,20餘檔節目從不同角度展示家庭的歡樂,也在玩樂中改變父子的溝通方式。面對當前各電視臺節目同質化嚴重的現狀,北京衛視調形式求創新,首次試水親子類節目,將於6月29日強檔推出的《媽媽聽我說》率先給00後孩子們話語權,也將家庭中最辛勞的媽媽這一角色置於聚光燈下,主張傾聽式教育,讓媽媽聽孩子說。
親子類節目熱持續升溫 內容同質化亟待突破
去年《爸爸去哪兒》讓親子類節目頻現螢屏,萌娃囧爸不但成為各大商家爭搶的廣告新貴,他們還成為網絡、微博的檢索熱詞,平日裡的一舉一動都是民眾關注的焦點。有此成功的先例,各大衛視紛紛吹響了衝鋒的號角,連續推出親子類節目,從已經曝光的2014年綜藝節目單來看,全國衛視共有24檔親子類節目相繼播出。親子節目已成為自歌唱類節目、喜劇類節目之後的大熱門,然而節目眾多,難免因為過度同質化引發觀眾的收視疲勞,這20多檔親子類節目,究竟有幾檔能存活下來?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跟風不是可持續發展的的長久之策,只有獨樹一幟的節目,才能在這場熱火朝天的綜藝混戰中突圍而出。
親子類節目火爆的同時,不少節目製作方已經開始冷靜思考如何突破,嘗試開發節目新模式。例如,有節目推出「寶寶春晚」,聚焦在0-3歲寶寶身上,賦予親子類節目科學早教理念;有節目除邀請當紅演藝明星當嘉賓,還有王中磊這樣的企業家,且將拍攝場景從戶外回歸家庭,展現最常見的親子教育場景。還有節目將「素人親子」作為螢屏親子熱的重要部分,將觀眾的參與感從明星轉移投射到平凡人,對自身的親子教育也更有現實意義。可以說,親子類節目已經開始擺脫同一模式的跟風熱,轉而掀起百花齊放的創新潮。
《媽媽聽我說》賦予孩子話語權 倡導傾聽式教育
講的都是親子關係,玩的都是那些遊戲,親子類節目要做出特色,必須跳出固定框架:寓教於樂的遊戲陪伴與玩樂式的教育。顯而易見,玩樂並非解決家庭教育問題的萬金油,孩子們不僅需要陪伴,更需要有人傾聽,現實生活中的家庭教育亟待父母與孩子的對等交流,充分賦予孩子話語權,北京衛視《媽媽聽我說》正是順應這一親子理念而獨闢蹊徑的親子真人秀節目。
與動感十足、槽點不斷的戶外親子真人秀不同,北京衛視《媽媽聽我說》側重對親子教育的理性思考,節目將視角聚焦於個人意識逐漸覺醒、已經開始獨立思考的00後,試圖通過他們的講述,來展現少年們成長的煩惱、反思家庭教育的誤區,以期達成父母與子女的互相理解。節目從2000多個6到12歲的00後中挑選了20位有代表性的孩子,可謂百裡挑一,有老師眼中的乖寶寶,有鬼馬精靈的小大人,有貧困家庭的三好學生……各具特色的他們將是整個節目話語權的主倡者。
在中式文化中,父親幾乎沒有太多時間陪伴孩子,更不會完整地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之路。於是,「玩爸爸」就成了親子類節目心照不宣的模式,在家庭教育中挑大梁的媽媽近來一直被忽略。事實上很多中國女性在職場上所承擔的重任越來越接近男性,回到家中還依然要包辦育兒、家務。遺憾的是,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很少去關心母親的辛勞,反而由於她們承擔的教育責任、陪伴時間更多,孩子會有意無意的將她們視為了矛盾的對立面。
除了聽萌娃們的「吐槽」,《媽媽聽我說》同樣給含辛茹苦的媽媽們發聲的權利。節目每期都會邀請1位明星媽媽和4位草根媽媽參與,講述自己的育兒故事,和臺上20位小朋友平等對話, 在兩代人的觀點碰撞中,通過媽媽們的申訴,去尋求孩子們的理解,「在這個舞臺上她們不僅是在為自己申辯,而且是在為全天下的媽媽們代言。」
和孩子對等雙向交流,這與中國傳統教育觀念或許會存在些許出入,但在社會高速發展的當下,孩子們接受信息迅速又多元,很多小朋友已經開始有獨立思考的意識。這其實對父母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傾聽式教育是家長們亟待解決的課題,《媽媽聽我說》正是這樣一個公開的大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