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類軍事電視節目的創新發展

2021-01-08 中國軍網

提 要:歷史類軍事電視節目,面對電視行業的激烈競爭和網絡新媒體的挑戰,節目創作必須進行新的不斷探索:堅持品質打造,堅守主流節目定位;拓寬創作思維,找準社會歷史定位;積極擁抱創新,拓展電視技術運用。

關鍵詞:軍事歷史 ;電視節目;《百戰經典》

歷史是電視紀錄片的基本題材之一。作為一檔關注軍事歷史經典戰例、軍事人物及相關背景知識,以紀錄片為主要形式的電視欄目,中央電視臺《百戰經典》自創辦以來已經走過了10個年頭。它通過解讀戰爭歷史,弘揚民族精神,傳播我軍光輝形象,成為電視軍事歷史類節目的品牌欄目。隨著媒體競爭的加劇,特別是網絡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不同類型的歷史類電視節目和網際網路軍事歷史節目紛紛出現,這對《百戰經典》的節目創作既形成了挑戰,也帶來了諸多啟示。

一、歷史類電視節目的發展

傳統歷史類電視節目的類型比較單一,表現形式也不多。但隨著電視技術的發展,特別是隨著網際網路和新媒體的快速發展,20多年來歷史類電視節目也在與其競爭中呈現出不同的發展形態。

1. 節目形態逐步豐富。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電視螢屏陸續出現了一批有影響的歷史類電視欄目。開播於2004年10月的央視《國寶檔案》欄目,以及央視的《重訪》《見證》,北京衛視的《這裡是北京》,陝西電視臺的《影像》等,是傳統紀實類歷史節目的代表。其節目形態主要以主持人演播室解說加影像資料呈現為主,以小切口帶出歷史故事和歷史人物。2004年左右開始走紅的央視《百家講壇》欄目,開創了評說類歷史欄目的節目形態,但此後這種傳統「說書式」的節目形態,隨著易中天、閻崇年等主講人的離開也很快走向落寞。同時發展的還有口述類歷史節目,如央視的《講述》、鳳凰衛視的《口述歷史》和重慶衛視的《記憶》等,運用歷史親歷者的敘述和回憶替代冰冷的史料,取得了不錯的收視成績。而2009年北京衛視開播的《檔案》欄目,又開創了演播室主持人個性化講述的節目形態,從而營造出一般歷史類節目所不具備的舞臺感和現場感。總體看,歷史類電視節目形態也一直處在不斷的發展中,但紀實類、評說類、口述類還是當前節目的主流形態。

2. 表現手段更加多樣。傳統的歷史類電視節目,往往運用「電視畫面+解說詞+人物採訪」的方式進行創作,同時比較重視歷史資料的使用,這也符合電視媒體視聽結合的藝術形式,但受限於電視技術的限制,表現手段相對單一,往往一種新的表現手段的引入就能引起業內的跟風模仿。如1988年央視拍攝的紀錄片《讓歷史告訴未來》,首次使用了情景再現的方式,給觀眾帶來了更強烈的感染力,讓人耳目為之一新。而隨著電視技術的進步,歷史類節目的表現手段更加豐富。影像修復、立體圖示、三維動畫、虛擬再現等多種表現方式,更是被電視軍事歷史類節目運用得淋漓盡致。如北京衛視的《檔案》欄目,除了主持人講解之外,充分運用錄音、歷史影像、檔案資料、實物、圖片等多種手段,使得歷史時空和現實時空出現交叉,極大地拓展了歷史類節目的表現空間,被業內廣泛模仿。

3. 個人化色彩更加明顯。無論是早期紀實類的《這裡是北京》,還是口述類的《鳳凰大視野》等欄目,嚴格意義上講都屬於傳統歷史類節目的製作形態,風格沉穩、格局宏大、史實準確是其主要特點。但近年來,傳統電視行業和網絡新媒體融合開始加速,網絡媒體對電視節目的影響逐步加深。以北京衛視《檔案》欄目為代表的歷史類節目,其主持人的個人化色彩十分明顯,石涼、曹炳琨、曹衛宇等多位演員出身的主持人形神兼備的解說,構成了欄目的特色和亮點。另一方面,電視節目的網絡播出以及網絡節目的電視播出正逐步形成常態,一些原本在網際網路製作的歷史類節目也登上了電視。這些節目的共同特點是,內容選擇更加豐富且傾向於娛樂化,節目形式更加簡潔,語言風格更加口語化,主持人個人色彩更加突出,形成了與歷史類電視節目完全不同的風格。

二、《百戰經典》欄目近年來的創作探索

近年來,面對網絡新媒體的快速發展,特別是網絡歷史類欄目和軍事歷史類自媒體的快速發展,《百戰經典》欄目一邊學習各方優長,一邊瞄準自身欄目定位積極改進創新。

1. 注重軍事歷史的新開掘。儘管「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經過歷史學家多年的努力,對於同一歷史的總體認定和評價是基本趨同的。這就決定了歷史類電視節目在選題策劃上往往容易陷入一個死結:選題策劃涉及的歷史往往已有定論,難以創新;進入創作的節目往往已有作品,難以突破。為此,《百戰經典》欄目近年來的一個重點,就是努力實現軍事歷史的新開掘。具體來說,一是努力開掘歷史遺漏的珍聞,以他人沒有嘗試的創作視角進行節目策劃,如在紀錄片《騰衝騰衝》的創作中,節目組就改變了傳統的以戰爭進程為脈絡進行創作的方式,轉而以人物來架構歷史脈絡。二是努力開掘歷史延續的新聞,不是單純地報導歷史事件本身,而是要以當代的眼光和熾熱的情懷,用今天的視角去審視歷史,關心歷史中的人物命運,給觀眾更深的思考。如在《騰衝騰衝》的創作中,考慮到參加過騰衝抗戰的老兵年事已高,攝製組專門給老兵們留下了珍貴的人生影像,並在螢屏上向他們致敬,這種創作情懷就受到了觀眾的認可。

2.注重影像品質的新提升。文字記錄的歷史尚且會遭到質疑,電視節目表現歷史往往會遇到畫面不足的問題。影像資料不僅是支撐歷史類電視節目的基礎,也是影響節目品質提升的關鍵因素。《百戰經典》欄目創辦之初,受限於歷史影像資料缺乏、製作經費有限等境況,主要採用「解說+專家+資料」的方式進行製作,這種節目形式的好處在於製作相對簡單,但其弊端也十分明顯,就是影像品質難以保證。為了提升節目的影像品質,欄目一方面通過採購渠道購買了《彩色二戰》等一系列歷史修復影像資料,豐富欄目影像資料儲備;另一方面加大節目自採和外拍力度,自採外拍節目比例佔到了欄目全年節目的近三分之一。特別是近年來,欄目策劃製作的《城市與戰爭》《常德保衛戰》等系列節目,大量採用現地實拍,在歷史與現實的對比之中對歷史進行講述,以精良的品質獲得了業內的肯定。

3. 注重與新興媒體的新融合。在節目資源競爭十分激烈、媒體融合走向深入的今天,電視節目策劃必須跳出傳統思維,在與網絡等新媒體的融合中尋找選題。《百戰經典》欄目的做法是,一方面通過欄目微信公眾號「央視百戰經典」積極做好節目宣傳推介,在與網友互動中獲得新聞線索。如2016年觀眾留言提供了中國共產黨早年在江蘇如東領導創建第一支海上抗日武裝的線索,欄目組很快策劃了專題節目《海上出蛟龍》。另一方面積極關注人民軍隊動態,從現實的宣傳需求與歷史的交匯點中尋找線索。如2016年7月22日,在南蘇丹犧牲的維和烈士李磊同志骨灰安葬儀式在蒲江縣成都戰役烈士陵園舉行,欄目立即圍繞「成都戰役烈士陵園為何修建在蒲江」進行策劃,製作了講述成都戰役最後決勝階段故事的專題節目《決勝蒲江》,播出後反響良好。

三、《百戰經典》欄目的創新考慮

儘管歷史已經遠去,但歷史的變遷並不會被人們遺忘,特別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一些曾經冷卻的新聞會再度升溫,可以判斷,只要堅持創新,歷史類電視節目還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獲得廣泛的關注。

1. 堅持品質打造,堅守主流節目定位。對電視軍事歷史類欄目來說,無論採用何種節目創作形態和表現方式,對歷史事實考察、還原和重構的態度,才是決定節目品質的根本。儘管在當今略顯浮躁的媒介社會中,人們更熱衷於從大眾媒介中獲得歷史知識,面對娛樂色彩濃厚的網際網路歷史節目的崛起,《百戰經典》必須始終堅持主流節目定位,以展現我國優秀的軍事歷史文化、解讀人民軍隊偉大的戰爭歷程為主題,始終承擔起「讓歷史警示今天、讓歷史告訴未來、讓歷史傳承精神」的重任。在創作統籌上,欄目應以大型紀錄片的創作為牽引,帶動常態節目的製作,每年至少創作推出一部重點紀錄片,確保欄目創作水準始終在高位運行。

2.拓寬創作思維,找準社會歷史定位。央視近年來推出的《舌尖上的中國》《客從何處來》《茶,一片樹葉的故事》等紀錄片之所以獲得成功,很大原因就是契合了當下國人對傳統文化和精神家園的守望,找準了節目與社會文化心理的契合點。這啟示我們,《百戰經典》欄目的節目創作,也要努力找準社會歷史定位,要從單純的對軍事歷史的回顧和解讀,轉變為在社會歷史整體框架下,對軍事事件、軍事人物、軍事典故的深層次分析,並由此揭示出軍事歷史與社會歷史的內在聯繫,提高受眾對軍事歷史類欄目的關注度。

3.積極擁抱創新,拓展電視技術運用。與一般的電視節目相比,歷史類電視節目往往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和文化價值,它所呈現的歷史從一定程度上說也是對人類發展狀態的記錄,這也要求歷史類電視節目應用精良的製作藝術來贏得觀眾的認可。近年來,在紀錄片創作中,無人機航拍設備、Gopro和手持雲臺跟蹤拍攝設備、水下拍攝設備的使用越來越廣泛,3D、4K、8K等拍攝技術的使用大幅提升了畫面品質,這些都應該為《百戰經典》欄目所用。此外,還應充分緊跟電視行業的技術發展,根據節目需要廣泛引入電視虛擬技術、增強現實技術等,為觀眾提供更加細膩、豐富的視覺享受,拓寬紀錄片創作的空間。

(作者均系解放軍電視宣傳中心編輯)

相關焦點

  • 從傳播學角度看文博類電視節目的創新性
    本文試從傳播主體、訊息內容和媒介環境等傳播學角度分析《國家寶藏》的創新性所在。 關鍵詞:傳播學;電視節目;創新;《國家寶藏》 2017年底中央電視臺推出了一檔大型文博類探索節目——《國家寶藏》。該節目的傳播主體具有多元組合性,訊息內容具有綜藝與戲劇融合性,媒介環境具有從電視向網絡延伸的特性。從這三方面著手的創新性研究可以為今後其他同類文博節目提供有益的經驗。 一、傳播主體 傳統文博類節目中,傳播主體主要為主持人、專家,或者主持人、專家、寶物持有者這樣的固定組合。
  • 高曉松主持軍事節目 稱談歷史問題會注意尺度
    六個月的醉駕關押,讓高曉松重新對生活有了不同的認識,出來後,我們看到高曉松很踏實很正能量的態度,他經常出現在各類電視娛樂節目的評委席上,或者最直接地參與電視欄目的創作,做一些和音樂沾邊或者根本就不沾邊的事,一個完全不同的高曉松,一個和音樂不沾邊的高曉松,做的最大的兩件事就是在優酷主持的脫口秀節目《曉說》,現在點擊量已經過億,擁有大批粉絲,其中的軍事點評不時會成為點擊熱門,而最近更引人注目的則是湖北衛視的
  • 2015年中國電視產業發展報告
    2、電視劇仍是用戶的最愛,IP劇、純網綜藝節目勃興無論是電視觀眾還是網絡視頻用戶,電視劇仍是他們的最愛,2015年這兩大群體對電視劇類節目的喜愛率分別為717%、604%;新聞時事類、綜藝娛樂類節目緊隨其後,但兩大群體對這兩類節目的喜好程度有所不同,其中,電視觀眾相對更喜歡觀看新聞、時事類節目,網絡視頻用戶則青睞綜藝娛樂類(見圖4)。
  • 中國第一位軍事節目主持人,被稱為「軍臉」,搭檔朱軍多次獲獎
    在中國,中央電視臺的節目主持人被稱為「國臉」,《軍事天地》的節目主持人則被將軍們稱為「軍臉」——代表幾百萬軍人的形象,非同小可。1991年12月26日,央視電視宣傳中心第一期《軍事天地》在中央電視臺開播,張莉身著軍裝出現在千家萬戶的電視裡,成為我國電視界第一位軍事節目主持人。
  • 人民日報:電視節目創新 走市場才是正道
    近期湖南衛視熱播的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     資料圖片   11月17日上午,首屆中國電視模式節目大賽在第十二屆四川電視節上舉行。這是國內首次舉辦模式節目大賽。據主辦方世熙傳媒執行長劉熙晨介紹,大賽共收到了各種模式節目提案210件,參賽者既有電視臺製作人團隊、電視節目製作公司,也有視頻網站和高校學生。   大賽之所以受到如此廣泛的關注,與不久前主管部門出臺的一項新政策關係密切。
  • 中國歷史第二長的電視節目是怎樣煉成的?
    正如作家梁曉聲所言:這地球上只有一個12億人口的中國,中國只有一家中央電視臺,中央電視臺一個時期內只有一位男新聞播音員每天出現在電視屏幕上,一個時期內只有一套《動物世界》節目……《動物世界》的意義當然不只在於歷史悠久。動物們在趙忠祥嗓音之下的交配與殺戮,一度是1980年代電視娛樂的最大公約數,刺激了改開後一代代中國人。
  • 中國電視節目的評估現狀分析
    就目前我國電視節目評估發展的現狀而言,評估模式主要有三種: 政府機構主導的節目評估模式,重視節目的宣傳價值(主要指標是輿論導向); 商業機構主導的節目評估模式,重視節目的經濟價值(主要指標是收視率); 研究機構主導的節目評估模式,重視節目的文化價值(主要指標是滿意度)。 不同的節目評估模式適應不同特性的電視媒體。
  • 先給軍事類網際網路產品們「閱兵」吧
    況且,真正的鐵桿軍迷,雖然捨得為愛好掏錢,但是他們既熟悉歷史,又熟悉各種軍品和武器細節,對各種相關產品細節要求很高。但是,國內的軍事類創業公司們,既有動漫、社區,又有電商、APP、TV、遊戲,還是玩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 持續探索新型節目形態,聚鯊環球精選引領媒體零售全方位多格局發展
    節目形態上的持續探索與試水使聚鯊環球精選成為國內媒體零售行業的創新標杆。他們為億萬家庭精選推薦來自全球的高品質家居用品,為人們創造理想的生活體驗,也引領著中國媒體購物行業全方位、多格局發展。《鯊魚對決秀》開創業界全新模式,媒體購物主流化發展《鯊魚對決秀》的製片人陳曉冬,曾任湖南衛視《8090》、《越淘越開心》欄目總製片人,青海衛視《下一站,幸福》欄目製片人等。
  • 懷柔「影都」叫座北京電視節目秋交會
    10月27日—30日,由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廣播電視局和懷柔區主辦、首都廣播電視節目製作業協會承辦、北京懷柔國家影視產業示範區管理辦公室協辦的第27屆北京電視節目交易會(2020·秋季)在北京會議中心舉行。這是北京國際電影節之後,懷柔區參與舉辦的又一影視品牌活動。
  •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全新推出《中國三農報導》《超級新農人》等節目
    【新民晚報·新民網】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農業農村節目中心將自9月22日開始,啟動中心各平臺、各類型節目項目的全新升級改版。今天上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農業農村節目中心高質量發展改版推介會暨《鄉村振興人物榜》(暫定名)推選活動啟動儀式在京舉行。
  • 趕上軍事內容爆發的熱潮,「看軍事」想在移動端講出一個類「鐵血...
    在內容垂直化和渠道扁平化的大背景下,關於軍事內容的創業一直是一個還不錯的跑道,例如大火的《軍武次位面》和《那年那兔》。今日頭條8月份發布的《2016上半年移動資訊行業細分報告》也說明,當下軍事類資訊總量和軍事興趣用戶數不匹配,需求較大而供給相對不足。 我們今天介紹的「看軍事」是一款移動軍事資訊產品,目前市場上同類型的產品包括米爾社區、超級大本營、西陸軍事等。
  • 我國真人秀節目本土化創新之路
    除此之外,製作組還花重金製作了與原版相似度極高的道具,從最大限度來模仿原版節目的聽覺元素,而且聘請了韓國原班攝製團隊,這讓節目呈現出了「大片化」的視聽效果。 五、我國真人秀節目的本土化創新 縱觀我國的真人秀節目,之前引進版權的節目大多數是生搬硬套原版節目,沒有任何創新點,顯然無法超越原版節目,只會讓觀眾審美疲勞。
  • 從《奔跑吧兄弟》看電視節目的「少年氣象」
    即將走入第四季《奔跑吧兄弟》,不僅以衛視王牌的姿態打破了賽季類節目第三季滑鐵盧的魔咒,還在包容性、創新性、本土化等維度跑出了新高度,玩出了新花樣。更為難得的是,不管節目形態如何變幻,它身上始終貫穿著的一股昂揚的「精氣神兒」,始終保有著一種生機無限的「少年氣象」。
  • 關於國產電視動畫片、少兒節目,廣電總局連發兩通知
    關於國產電視動畫片、少兒節目,廣電總局連發兩通知 時間:2020.10.27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作者:視聽廣電
  • 廣電總局:電視節目禁用「人艱不拆」等生造詞語(圖)
    廣播電視推廣普及、規範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戰略需要;是樹立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確保文化安全的具體舉措;是廣大聽眾觀眾收聽收看好廣播電視節目的基本要求。廣播電視要推廣和傳承成語等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獨特表達方式,充分展現其文化精神和語言魅力,不能因為肆意亂改亂用造成文化斷代和語言混亂。
  • 一檔有使命有情懷的電視節目
    原標題: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日前正在熱播的電視節目《馬上學習》是《馬克思靠譜》的第二季。節目名稱寓意為:在重溫馬克思偉大思想的基礎上,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2018年10月8日,《馬上學習》一經開播,就憑藉其歷史感與現實感的完美結合,崇高的使命擔當與真理情懷,在節目質量、收視率、社會影響等方面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 大數據時代的電視節目評估體系變革
    傳媒王國上空有朵大數據做的「雲」,「雲服務」如今蓄勢欲飛,但是如何利用這朵「雲」為電視在全媒體混戰中突圍,筆者認為,對電視節目評估體系進行變革勢在必行。 一、中國式的電視節目評估體系 近幾年,因電視創新的需求,業界對節目評估體系的關注不斷升溫,全國各地相繼出現了不同模式的評估版本。
  • 突破劇情局限,開創紀實類喜劇網綜新樣態——《耳邊瘋》的創新性解析
    順應時代發展,順利完成了自我整合、自我樹立和自我賦能的騰訊視頻,作為中國視頻網站的中流砥柱,已迅速的成長為網際網路綜藝節目創作的主力軍。發展之初的網際網路綜藝節目曾被看作是傳統電視綜藝節目的「小跟班」,是電視綜藝節目的大尺度「再現」。
  • 《渴望現場》:央視一檔創新音樂節目為何被《人民日報》點讚 讓...
    《渴望現場》:央視一檔創新音樂節目為何被《人民日報》點讚 讓年輕網友熱議?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7年12月27日 16:33 A-A+   大型中國故事主題音樂競演節目《渴望現場》已在央視音樂頻道播出兩期。節目播出後反響強烈,音樂節目中首次引入中科院人工智慧評分系統的創新之舉被《人民日報(海外版)》《工人日報》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