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臺的成型觀感差可以說是一個質量通病。對其質量的控制並不用多高的技術水平,最重要的是精細化管理的落實。
常見的住宅陽臺都是矩形的,陽臺結構面與房間結構面有個5公分到10公分的高差,外圍會設置一圈現澆反坎,高10公分到30公分。這個現澆反坎可能是反梁本身,也可能是在陽臺梁上插筋做出來的。從底部看,有陽臺梁的話一般就會凸出來。
這就是典型的陽臺形式,別的特點由於跟成型質量關係不大,就不在這裡說了。
矩形陽臺的觀感質量差一般在這幾個方面:蜂窩、麻面、缺稜掉角、線條不直、高差不準。
蜂窩一般出現在梁反坎與陽臺結構板的交接位置。澆築混凝土的時候,按照從低到高的順序,梁下部會首先澆築至板面,然後澆築結構板,高出結構板的那一段反坎是最後才澆築的。工人在澆築這最後一段的時候,由於量小且比較矮,泵管打出來的混凝土量沒辦法剛好到位,往往就是掃一遍就得趕緊移開,不夠的再人工倒一點進去。因為這個位置是吊模,反坎用振動棒稍微一振,混凝土就會流到陽臺面,所以工人這個時候一般不會用振動棒。
不用振動棒,取而代之用粗鋼筋或什麼工具人工插搗。這個反坎混凝土的密實度得不到保證,就會產生蜂窩。這個蜂窩不僅影響觀感,由於正好在斜角位置,還會引起滲水問題。
麻面最常見的位置也是在這個反坎內外表面。產生的原因,一個跟蜂窩是一樣的,就是振搗不到位的問題,另外就是模板質量不佳造成的。工人在製作和安裝吊模的時候,比起主要結構,不怎麼上心,模板維護和堆放周轉也比較隨意。反坎吊模的表面粘了水泥漿,沒有及時清理乾淨,也沒有塗脫模劑,側模拆除的時候就會造成麻面。如果工人拆除時間過早,或混凝土質量差,這個問題就更嚴重。
缺稜掉角的部位主要是陽臺梁頂面,與室內結構板交接處的高低坎。前者是由於拆模時候太過暴力,拆模時間早,使模板把邊角帶出來或被撬棍碰壞。後者幾公分的坎,一般用方鋼或木方,甚至用鋼管臨時固定,周轉時位置混亂,固定模板時用鐵線,這樣拆除的時候就容易把這個坎碰爛。
線條不直是模板多次周轉後未及時更換,模板變形翹曲導致的。高差不準則是陽臺面與結構板面交接處,不夠平整統一,因為澆築時混凝土往往會將方鋼或木方淹沒一層,不可能剛剛好。
了解這些質量問題產生的實際過程和原因,控制和改進的措施也就非常容易理解了。顯然,這些問題的共同原因有幾個:振搗不到位、模板粘泥不清理、變形不更換、拆模過早或暴力拆除、混凝土打高。基本上就是混凝土工和木工的問題,而且木工的原因居多。
解決的辦法很簡單,主要看管理是否到位要求能否落實。
不方便用振動棒的,用粗鋼筋插搗要保證足夠的次數,最好再用錘子輕輕敲擊側模;
拆模的時間要準確控制,拆模過早容易把混凝土帶出,太晚的話不好拆,工人往往會猛敲硬撬;
陽臺的吊模模板最好用比較厚的,要麼就要縮短更換時間,由於模板小塊更容易變形損壞,使用定製的定型化模板是最好的;
拆除高低坎位置的方鋼或木方時,最好先用錘子沿頂面敲一遍,敲松後再拆;
拆後後的模板、方鋼或木方,表面一定要把泥漿敲乾淨,刷脫模劑;
用鐵線固定模板,最好用鉗子齊根剪斷後再對模板進行拆除,強力拉斷會把混凝土邊緣扯爛。
這些措施都是細節性的,要求管理人員要有責任心跟蹤,工人要足夠細心並且有耐心,現場的質量問題往往都是細節上沒有做好做到位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