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后臺收到一則粉絲的提問,她說孩子剛剛參加工作,要求家裡幫忙買房,家裡也具備這個經濟條件,因此孩子總是埋怨這事兒。她想知道,作為父母,應不應該滿足孩子的這個要求。
這個留言裡其實包含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的關鍵詞是「買房」,第二個關鍵詞是「應該」。
針對第一個問題買房。
如今每個人都繞不開買房的問題,什麼時候買,買在哪裡,買多大面積,涉及到一系列問題,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決定。
如果買房的目的是用來投資。那麼這麼多年以來,似乎沒有比買房更靠譜的投資了,房價的上漲是所有人有目共睹的事實,從這個角度來講,買房這件事,越早越好。
年輕人想通過買房實現什麼呢?投資嗎?顯然不是。
在許多人的觀念裡,結婚需要房子、安定生活需要房子,好像如果沒有房子,自己的生活就不能展開。
房子確實是生活剛需,但是對我們而言,對房子的需求太早了一點,似乎在國人的潛意識中,房子應該在初入社會的時候就安排好。這種需求非常具有國家特色,放眼如今的外部世界,租房生活依然是時代的主旋律,國外很多已婚的夫妻,也是住在租來的房子裡。
記得曾經看過李開復先生的自傳,他在書中說,自己購買第一套房子時,已經年過四十。在他看來,我們對房子的焦慮來得太早了,為什麼大家都迫切想要在二十幾歲的年紀「安定」下來呢?「安定」之後的人生,又要用來做些什麼呢?這樣要求父母來負擔成本的「安定」,是真的安定嗎?
針對第二個問題「應不應該」。
父母自然是很樂意為子女付出的,吃喝拉撒、衣食住行,可謂面面俱到。只是家長和子女的關係,本就是一場漫長的告別,子女越長大,與父母的距離就越遠,也因此,家長沒辦法替子女承擔他們的人生。
好的家長會留給孩子什麼樣的財產呢?是金錢嗎?我想多數家長都不會認同這個答案,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積極進取,過上有意義的人生,至少在最後回首漫長人生路,不會覺得白白虛度。
可是,當孩子只會把自己的要求轉嫁到別人身上,通過別人來實現自己的願望時,他能獲得什麼呢?當一切來得如此容易,他能學會珍惜和體諒嗎?有時候,父母也需要放下面對孩子的愧疚心,畢竟人只能對自己負責。
一點不幫忙,家長到底不忍心,一手包攬呢?對孩子也不利。因此生活中更常見的解決辦法是,父母和孩子各自分擔一部分。比如父母承擔首付,孩子解決月供,這樣既避免了房子後期持續漲價,也能滿足孩子對住房的需要,更能避免孩子在避免了人生重大問題之後,無所事事的可能。
最後好像說的是,幫忙是情分,不幫是本分,這句話放在任何關係中都適用,希望幫忙者守住自己的底線,不要讓對方過於入侵,也希望被幫助者心懷感恩,明白一切都來之不易。
【註:本文為作者「我是知心小姐姐」原創,未經授權,任何商業不得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版權方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