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新民晚報「上海時刻」出品
圖說:申城街頭的早餐車 楊建正 攝(下同)
冬日清晨,一套剛做好的煎餅,一杯熱乎乎的咖啡,是寒風中暖口又暖心的元氣早餐。手機提前下單,智能保溫櫃掃碼即取,則是數位化生活的一個縮影。
上海正全力把早餐工程打造成體現城市溫度、彰顯城市品質的民心工程。去年11月《上海市推進早餐工程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0年—2022年)》正式對外發布。未來三年,上海將構建起「以中央廚房為核心,連鎖早餐網點為主體,特色單店、流動餐車、外賣平臺配送等多種形式為補充的早餐供應體系」,到2022年底,基本消除供應盲點。
數位化賦能補足薄弱區域
將民生需求轉化為增長潛力,上海早餐業態在新一輪發展中出現了不少創新模式。在各方市場主體的積極參與下,如今便利店+早餐」「新零售+早餐」「流動餐車+早餐」「網際網路平臺+早餐」模式已經在申城遍地開花,推動早餐供應更便捷。
鮮豔亮麗的「愛馬仕橙」吸引眼球,一兩元的包子蒸點、六七元的套餐冒著熱氣,光明流動餐車一開進閔行區君蓮大居,就成為當地居民購買早餐的「新熱點」。目前全市已有70餘輛流動餐車開進了產業園區、商辦樓宇、地鐵站點等早餐薄弱區域開展運營。
同時在新零售的加持下,便利店+早餐服務+網訂櫃(店)取、超市+早餐服務+網訂櫃(店)取、早餐社區門店+網訂櫃(店)取等早餐工程新場景隨處可見。申城街頭已湧現出一批盒小馬、逸小兔、光明BK24等網訂櫃取門店,一批便利店、超市和早餐門店實現網訂店取,近500臺智能取餐櫃完成布局。
從生產源頭到售賣終端,上海早餐工程還在不斷加大數位技術應用範圍和力度,讓老百姓吃得更便捷。百聯逸刻依據會員大數據優化店型調整品類,開展精準營銷。餓了麼鋪設智能取餐櫃,覆蓋數千家早餐商鋪及品牌,實現早餐到家和到店服務。徐匯區將全區所有早餐商鋪和流動點位納入匯商碼管理體系,實現「一店一碼、互動互聯、共治共享」。
圖說:逸小兔網訂櫃取門店
共享早餐豐富日常選擇
肉包子搭配美式咖啡,紅豆粥搭配三明治,茶葉蛋搭配蔬菜色拉……這些豐富的選擇,讓你的早餐一月不重樣。上海早餐工程三年行動計劃中,提出擴大資源共享支持企業開發各色產品,大力發展「共享早餐」,推動早餐供應更豐富。
煎餅果子現做,蒸包燒麥現蒸,五穀雜糧粥、現磨豆漿放在保溫櫃裡,現烤的麵包、三明治也是熱乎乎的,在「逸小兔」流動餐車上,中西融合的海派餐點凸顯上海本地的早餐文化。步入甜愛路上的大富貴,小籠包、鍋貼、春卷、麵筋百葉湯、蝦仁小餛飩等都是現做的上海味道,其他品牌的「共享早餐」也能在這裡買到,百家好的方便粥、光明乳業的鮮牛奶等,滿足市民更多需求。
記者從市商務委了解到,上海早餐工程共享平臺已匯總可共享的早餐單品超過1000個,已共享早餐單品360個,供全家、羅森、良友便利等4000多個門店採購遴選。到2022年底,上海將實現資源共享、滿足老百姓「走一家吃百家」消費需求的共享早餐門店(點)覆蓋率達到85%以上。此外,博海、清美、光明等12家企業,已推出針對三高糖尿病患者、老年養生人群、兒童、青少年的208款營養健康套餐,推動早餐更健康。
新民晚報記者 張鈺芸
【延伸閱讀】
多睡5分鐘的幸福感
今天8時45分,還在公交車上的錢麗打開手機,在逸刻小程序上選了一份今日特價的「薄脆蔬菜煎餅果子+原味豆漿中杯套餐」,9.9元。下車後,她走進逸刻黃興路店,掃一掃智能保溫柜上的二維碼,就取到了自己的早餐。
「還是熱的。」她一邊走,一邊摸了摸紙袋,走進了位於楊浦區互聯寶地B座的公司,完成打卡後,在茶水間裡享用這份熱乎乎的冬日早餐。「其實雙十一的時候,我買了一個早餐機,可以自己在家做手抓餅、煎蛋、烤土司,但工作日一次也沒有做過。」和其他年輕白領一樣,對於錢麗來說,早晨多睡5分鐘的幸福感,比一頓美味的早餐更重要,而「網訂櫃取」的新模式,則讓他們不再做選擇題。
一隻麵包,曾經是張軒的早餐標配。前一天晚上下班路上買的麵包,和冰箱裡的牛奶,是他為自己準備的最快捷早餐。但當氣溫降低之後,這樣的搭配顯得冷冰冰。
「早上吃點熱乎的,比啃麵包舒服多了。」 在上海臨港科技園區上班的張軒發現,園區門口多了一輛巴比流動餐車,真正解決了附近「打工人」的早餐空白點。他說,家附近和公司旁邊原先都沒有買早餐的地方,很多時候都是提前買好麵包,出門前草草啃上幾口,或是「乾脆不吃了」。如今,流動餐車上的熱包子、甜豆漿溫暖了上班族的清晨。
新民晚報記者 張鈺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