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詩賞詞時,最大的問題往往不是大家不懂,而是懂得人「太多了」。
這話聽起來有些刺耳,但確實如此。小美還記得,莫言曾不無委屈地表示自己若是得的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就不會像現在這麼低調了。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他覺得文學的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很難有誰能說服誰,也就難有誰會真的服氣誰。
莫言尚且有此困擾,就別說其它文化人了。自詩詞大會開播以來,關於5位嘉賓水平如何的討論,就沒有停止過。很多網友對幾位嘉賓在點評上出現的一些小瑕疵,都很關注。
本期小美就和大家說一個由蘇軾的千古名句「天涯何處無芳草」,引起的爭議。這個名句詩詞大會曾考過,當時的題是這樣的:下面哪項原本與愛情無關? A.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B.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答案選B,當時場上選手是彭敏,他一眼就看出了答案。而後這道題引起了不少網友熱議,很多網友不明白,平日裡我們用經常來安慰朋友的「天涯何處無芳草.」為何就不是寫愛情了?
事實上,關於這句詞的意思,蒙曼在第三季第三場裡,是講過的。蒙曼認為,這個名句寫的是思鄉,和愛情沒有關係,大家現在的理解是有誤的。就是因為這段解析,她惹來了不少爭議。有網友認為,現在的專家想得太多了,蘇軾寫得挺清楚的一首愛情詞,被他們過度解讀了。到底是這部分網友挑刺,還是蒙曼錯了;到底是專家們想多了,還是這部分網友不懂,我們來看看這首詞:
《蝶戀花·春景》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很多網友認為這首詞寫的是愛情,最大原因是詞的後半部分,「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以及「多情卻被無情惱」,這明明白白就是寫一位過路人,對院子裡的佳人心生愛慕,但對方不知道,蘇軾已經寫得這麼明白了。既然下闕是寫愛情,那上闋又和思鄉有什麼關係?
而蒙曼作為專家,她看問題顯然沒這麼簡單,她之所以認為「天涯何處無芳草」是寫思鄉,是因為她明白這句話的出處。蘇軾這話並非自己首創,而是模仿屈原《離騷》中的名句「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屈原這話無疑是寫思鄉的。蒙曼認為蘇軾在此處引用,顯然也是思鄉。因此這句話的理解是:天下之大,哪兒沒有芳草呢,你又何必非要想著那不在眼前的家鄉呢?
蒙曼由這句詞的出處,來推斷詞的意思,似乎完全說得過去,但問題在於蘇軾就不能將寫鄉愁的句子,拿來寫愛情嗎?當然可以!在文壇中,各種意義稍發生改變的化用並不少,比如《詩經》中的愛情金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曹操在《短歌行》裡就曾直接用過,寫成了「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你不能因為曹操用的是愛情金句,就認為他寫的是一首愛情詩,其實曹操這是一個招賢詩,他的「悠悠我心」是對天下賢才。
所以蒙曼從屈原詩得出蘇軾詞也是寫鄉愁,這一論點並不是很站得住腳。但也不能說她這樣理解錯了,畢竟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事。從蘇軾詞的意思來看,前面寫有綠水人家繞,蘇軾半生被貶,輾轉各地,以此詞來寫思鄉之苦完全說得過去的。
事實上,關於這首詞到底在寫什麼,多年來一直都有爭議。有人認為這首詞只是傷春惜時之作;有人認為是愛情詞;甚至有人認為是抒寫自己的不得志,蘇軾自己就是那多情之人,而無情的是高高在上的君王。
這麼多種理解方式,說明了網友認為蒙曼錯了並不是挑刺,而是確實很多人都是這麼理解的。而蒙曼認為是思鄉也不能說是錯了,更不能說是專家們想多了。只能說對詩詞的理解,大家本來就很難達成一致意見,這是沒辦法的事。
不過對於這首詞,小美個人的觀點是:既然大家都讀不透,何不還詩詞最簡單、最本真的意思,從字面上來讀它,把它理解成一首愛情詞,不也挺美的嗎?對此事,大家怎麼看?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