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娛樂方式,一種感情有一種感情的表達形式。如果把古今作品對照閱讀,你很容易發現這一點。中國詩詞大會上一個題目,看似簡單,但其中卻涉及了非常豐富的知識,聽了嘉賓的精彩點評,覺得真是受益匪淺。題目是一個填字題,幾乎人人都會,百人團除了個別人外,也都答對了。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的這首《贈汪倫》語言清新自然,想像豐富奇特,是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佳作之一。那麼,是不是人人都知道「踏歌」的含義呢?蒙曼老師對「踏歌」進行了解釋。踏歌是中國傳統民間舞蹈,又名跳歌、打歌等。從漢唐及至宋代,都廣泛流傳。它是一種群舞,舞者成群結隊,手拉手,以腳踏地,跺出鼓點,邊歌邊舞。唐人踏歌的類型有:踏地為節、連袂而舞;頓足踏歌、拍手相合;擇場跳月以擇偶等。所以,「踏歌」是又歌又舞,而且以舞為主。

那麼,這裡為什麼是「踏歌」而不是「唱歌」呢?主持人董卿認為,這是一首送別的詩,情感一定要有誇張的成分在裡面,才能表達人們那種深情厚誼、戀戀不捨。送別在古詩詞中是一個很重要的主題,有太多的古詩詞都來表達這一主題。蒙曼老師接著做了補充:送別有壯別,有惜別,有悽別……男女分別往往是悽別,像「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就是壯別,而李白的《贈汪倫》就是惜別。
康震老師接著補充:古代交通很不方便,比如說,今天我把你送走了,從北京送到南京去,在今天一會就到了,說不定明天又可以見面了。可古人一別,從北京到南京,路上一走就是兩個月,要再回來,又是兩個月。寄一封信一個月,「家書抵萬金」。所以古人分別後要再見面的機率不太高,所以就使離別變得格外珍惜,要大量去詠嘆它。
那麼,結合《贈汪倫》一詩看,汪倫是集合全村人來為李白送行,所以,這裡的「踏歌」就成為是一種隆重的送別儀式,這樣一個盛大的場面,一定會給李白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這就成為了李白與汪倫深厚感情、偉大友誼的見證。「踏歌」一定是多人的行為,而「唱歌」可以是多人,也可以是一人。「踏歌」可能是當時的真實場面,也可能是李白的藝術誇張,但「踏歌」一詞,情意盡出,那是汪倫對李白的依依不捨,那是李白一生中難以忘懷的思念,其表達效果絕不是「唱歌」能夠達到的。所以,這裡只能是「踏歌」而不是「唱歌」。
結合這裡的分析,我們再來看劉禹錫的一首詩: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竹枝詞》)這首詩流傳到今天,有兩個版本,一個是「聞郎江上唱歌聲」,一個是「聞郎江上踏歌聲」。這兩個版本是通用的。但是,從我們前面了解的「踏歌」來看,「踏歌」用在這裡是不合適的,除非這裡的「郎」不是一個人。而且,「踏歌」也不可能在江上進行。如果是「唱歌」就很容易理解了,我們所見到的分析文章,分析到這兒,都不自覺地用了「唱歌」,而不是「踏歌」。所以,這裡如果不是當時劉禹錫用詞失誤,就是在流傳過程中出了錯誤。
古人是非常講究鍊字的,「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所以,詩詞中每一個詞的使用都不是隨意的,都是作者斟酌再三、苦心積慮的結果。「忽聞岸上踏歌聲」中,「踏歌」與「唱歌」不但意義不同,而且所表達的感情有天壤之別,所以,這裡只能是「踏歌」,而不是「唱歌」。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不慎觸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