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看過《外來媳婦本地郎》又棄劇過的小夥伴,如今想重新觀看一次的話,好像有些看不下去了,現在的《外來媳婦》在許多劇情變得笑點尷尬。劇本充滿了濃濃的說教氣息,沒有了一開始時對於社會的獨特見解。這部長壽劇是否已經進入了晚年階段?
《外來媳婦本地郎》承載了廣東數代人的青春記憶,尤其是剛開播的幾年,每當時鐘到了七點的時候,養成了一邊吃飯一邊觀看《外來媳婦本地郎》的習慣。
在廣東本土電視劇來說,能對抗強勢港劇的本土劇並不多,恰恰好《外來媳婦本地郎》就是其中一部。後來隨著劇數的不斷增多,人員不斷地更替,許多不必要的支線也多了起來。
其實這部長壽劇在拍到300集左右的時候就可以結束的了,後期的《外來媳婦本地郎》摻雜著各式各樣的廣告,讓人看著看著有種想換臺的衝動。
現在《外來媳婦本地郎》的收視依舊不錯,證明它還是有它本身的魅力所在。當然也和一開播的前幾集息息相關。
初期精良的製作打下了很大的群眾基礎,從第一集開始說起,劇情是康伯要過生日,想看看光、耀、祖三兄弟的女朋友。等到了生日那天,三兄弟帶來的女朋友都是外地人,把康伯氣得緩不過氣來。
接下來的幾集開始介紹康伯和康嬸,以及他們的四個兒子。亮點來自老二康祁宗和蘇妙嬋那段戲。蘇妙嬋對待客戶的不同態度;阿宗通話時間沒有超過限定的;兩夫妻商量著康伯生日要給多少利是才合適。
這三件生活中的瑣事突出了這對夫妻的節儉宗旨——省得了就省!
當然這對「活寶」對於生活的態度,吸引了不少觀眾。各種「省」方法在他們兩人面前可以說是順手拈來的事,尤其是狡猾的同時,面帶「猥瑣」的阿宗簡直是整部劇的靈魂人物,他對吝嗇這詞表演得淋漓盡致。
前期那反轉的情節也很有吸引力,這一點表明該劇的編輯很負責。開頭的幾集亮點很多,也是奠定了它有龐大基礎觀眾的原因之一。
在2004年,打鐵趁熱的導演們順勢推出了電影版《外來媳婦本地郎》,取得不錯的成績。
說起評分來,《外來媳婦本地郎》豆瓣評分為8.4分,在喜劇類按分數而言,它屬於高分高質量的。話說回來,評分也是僅僅對於該劇前期的評價!
自從他們搬出了原來的住處(西關大屋)後,在劇情方面有些失了水準,強行為一個主題服務,把人物本該有的形象特點搞混了。
外加該劇的靈魂人物(阿宗)的去世,讓一些只為看這個多才多藝的阿宗的觀眾紛紛棄劇。《外來媳婦本地郎》也沒有了當初那個味道了。
已經拍到上千集的《外來媳婦本地郎》,它的中心人物從一代康伯夫婦,到二代光、宗、耀、祖四兄弟,再到三代天麻等人,如果不是一直追下去的話,物是人非的變化讓老觀眾難以回歸。
現在的劇情講究年輕化,比較偏向年輕人的風格。三代人物的天麻和coco開了一家咖啡廳。原來故事在不知不覺中發展很快了,小天麻也能獨當一面了。
老四阿祖和黛安娜分了手,他們的孩子跟了母親,從一開始就有點理念不合的他們,還是沒有逃出編劇的「腦洞大開」。
貴元和阿美開了間小超市,也生了個女兒。這對「活寶」的戲份依舊挺多的,大概他們兩人的表演得到觀眾們的認可吧!
老成員牛哥和唐小姐終成眷屬,成為了一對夫妻。但牛哥的公司好像沒怎麼看到,似乎快要倒閉了。
大哥阿光和大嫂香蘭也沒有看到幾個鏡頭了。
現在的《外來媳婦本地郎》不再單純地講康家的故事了,曾經的面孔一個個消失在熒幕上,而新的年輕面孔讓斷過劇的觀眾感到陌生!
而且《外來媳婦本地郎》近年質量每況愈下,它還有拍下去的意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