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線結構
①小說和散文中一般都有貫穿全文的一條線索,把所有的材料串聯起來,組成有機的整體,有的作品中卻有兩條線索;或明線暗線交織,或虛線實線並進……。構思極為巧妙。
②魯迅小說《藥》,有明、暗兩條線索:開小茶館的華老栓買人血饅頭給兒子治癆病和兒子病死是明線 ( 正面描寫 ) ,革命者夏瑜因革命而慘遭殺害是暗線 ( 側面描寫 ) 。兩條線索各自獨立發展:第一部分明寫華老栓買「藥」,暗寫夏瑜犧牲;第二部分明寫老栓夫婦煎「藥」和小栓吃「藥」,暗寫革命者夏瑜血被吃;第三部分明寫劊子手康大叔和茶客們議「藥」,暗寫夏瑜在獄中的鬥爭;第四部分明寫華大媽和夏四奶奶上墳,暗寫革命者死後的寂寞悲涼。
但兩條線索絕不是相互游離的,而是通過物——人血饅頭 ( 既是夏瑜鮮血又是治小栓癆病的騙人之「藥」 ) 、人——康大叔 ( 用鋼刀子殺死夏瑜,又用夏瑜鮮血做騙人之「藥」,欺騙老栓,用軟刀子殺死小栓 ) 和場景——刑場、茶館、墳地 ( 夏瑜、小栓同葬一處 ) 由連接到交織形成一個完整的故事。這樣寫既節省筆墨,縮短篇幅;又使小說情節集中、結構嚴謹,更好地突出了作品的主題。
③施耐庵古典文學名著《水滸》中的「智取生辰綱」一回,也有明、暗兩線。明線是楊志一夥偽裝行商力求如期「智送生辰綱」,暗線是晁蓋、吳用等好漢巧扮販客「智取生辰綱」。明暗兩線各自發展,到黃泥岡 ( 好漢用計賣酒智取,楊志一夥中計買酒醉倒 ) 交織在一起,故事趨向高潮並以好漢智取成功而迅速結束。作者用暗線伏筆置疑,使情節撲朔迷離,跌宕起伏,引人入勝;而著力明寫楊志精明老練,實則襯託在暗線上活動的吳用等好漢的「足智多謀」。
④法國作家都德的《柏林之圍》則有虛、實兩條線索。一方面是普魯士軍隊步步進迫巴黎直至攻陷巴黎,這是客觀現實,是實線;另一方面則是小孫女和韋醫生不斷編造的法軍節節勝利並將包圍柏林的假捷報,它存在於主人公儒夫上校虛幻的想像之中,是虛線。虛實兩線同時並進,把故事情節逐步推向高潮。最後,懦夫上校穿上軍裝站在陽臺上迎接法軍凱旋而歸 ( 虛 ) ,看到的卻是普魯士軍隊攻入巴黎的殘酷現實 ( 實 ) ,他幻想破滅,倒地而亡,小說以悲劇而告終。這種虛實兩線並行發展互相對照來展開故事情節的寫法,既表現了人物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又使小說具有動人的悲劇色彩。
⑤古今中外文學大師們的這些 精妙的藝術構思,值得我們反覆揣摩和學習借鑑。( 選自吳泉興《「明線」「暗線」與「實線」「虛線」》 )
練習: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試題。
為什麼不種點東西
袁省梅
哎,大哥,那些東西,賣不?
我蹲在地邊,正抓著小鋤頭亂鋤時,抬頭看見那人騎在三輪車上,黑紅的糙臉泛著油光,在欄杆外朝我笑。他的下巴點著北牆角下的一堆飲料桶啤酒瓶,說,賣不?三輪車上的音響咕咚咕咚,山呼海嘯,簡直要淹沒了我。我說,什麼?我覺得我的聲音是從海底浮上來的,虛弱又無力。
他嘣地跳下來,手裡扯著個編織袋,徑直走進院子,走到那堆垃圾前,說清理了吧?這麼好的院子,大哥,堆這東西,礙眼。
挺會說話。會說話,就能讓人開心。我媳婦說的。我媳婦喜歡會說話的人,我卻偏偏嘴笨得要死。我說,好吧。
我靠在香椿樹上,看著他數完啤酒瓶,在地上記下一個數字。數完飲料桶,在地上又記下一個數。他說,各是各的價,做事不能含糊,我就見不得眉眼不分頭腦不清的人,你跟他說什麼呢?他看我一眼,說,你那是香椿樹吧,我家院子也有一棵,比你這棵要大,春天能掰不少椿茅,切碎了,醃著,啥時候想吃了,炒雞蛋,涼拌,多放點油和辣椒,能多吃一個饅頭。我去的地方多了。哪個地方的飯菜也沒咱這香椿炒雞蛋好吃。
我扭頭看著頭頂的香椿樹葉,陽光撫在樹葉上,風從樹葉上滑過。我第一次發現香椿樹葉的嫩芽是淡淡的紫紅色。
尤其這嫩茅,紫紅色時最好吃,一旦綠了,就有點老了。他說,香椿的香味很特別,一定要細細品,才能覺出香味來。世界上好多事都是一樣的,得去品,幸福要品,苦難也要品。你相信不大哥,苦難也得品,品著品著就覺出苦難的滋味也很特別。他小心地繞過地上的數字,從三輪車上取來一桿秤,把捆好的紙箱子鉤在秤鉤上,叫我看秤。我懶得動,離開香椿樹。坐在臺階上,說,你拿走吧,別秤了。他不同意,一手提著秤繩兒,一手把黑的秤砣在秤桿上挪,說,我不是撿垃圾的,我不做那事,我收廢品。廢品不是垃圾。
三輪車上的音響還在咕咚咕咚。我說你能不能把車上的音響關小點兒。他嘿嘿笑笑,①陽光煦暖、明亮。風兒柔和,綢子般輕輕飄。是三月還是四月了?
都四月了,清明都過了,你這園子咋還荒著?他把廢品袋子嗵地扔到車上,說,你不該讓園子荒了,眼裡有風景,做夢也會笑出聲。他撿起我扔在地上的小鋤頭,說,這麼好的園子,荒著,多可惜。
種什麼呢?我不知道種什麼。我從來沒有種過莊稼。是我媳婦說喜歡帶園子的房子,我才在城郊買了這處房子。媳婦說,在院子裡種點花種點瓜,夏天坐在瓜棚下,搖著蒲扇,看著蜜蜂蝴蝶飛來飛去,嚶嚶嗡嗡,多好。可我哪裡知道我搬來了,她卻走了。你的園子你說了算,黃瓜南瓜豆角芝麻玉米紅薯,你喜歡什麼就種什麼,種什麼也不能叫地荒著。他蹲在地裡,用那把生鏽的小鋤頭一下一下地啃著硬的土。他說,要是我,就種豆角南瓜,我喜歡黃色的南瓜花,一開,就忽閃忽閃的,我媳婦喜歡豆角花兒,說豆角花兒碎,紫不丟丟的,一開一串一開一串。她說等攢夠蓋房子的錢了,就回老家去。
小的鋤頭在他手裡舞弄得有力。太陽下,一股酸酸的腥味在園子繞開了。一會兒,我的小園子就翻了個遍。他抹把頭上的汗,給我要種子。他說,隨便什麼種子都行,最好是菜種子,以前在老家,我就種菜,西紅柿茄子辣椒,長得可好。我那地好,我也捨得出力。光有蠻力也不行,你知道,幹啥都得會管理。
我一下拿出好幾包種子,有蔬菜也有花卉。本來是準備跟媳婦一起種的。我種花,你點豆;我澆水,你鋤地媳婦說。多好的田園生活。可她看到這所園子時又說,你把錢都買了房子,生意不做了?我一直不知道她到底要什麼樣的生活。
人不可能什麼都知道,對吧大哥?他點著種子,扭頭對我說,可你有了這麼個園子,你就得給它種花種菜。別嫌麻煩,生活就是這樣,擁有了,就得管好。
種完了地,我把家裡的廢紙箱子舊報紙舊書本,呼啦啦翻騰出一大堆。我說,這個都給你。
他笑了,說你咋給屋子堆這麼多廢品?人活著得學會清理,像這園子,勤清理雜草害蟲,萊才能長好。他手上抓著大秤,黑鐵的秤砣在秤桿上晃來晃去,總想要哧溜砸下來的樣子。我不由得退後幾步。
三輪車咕咚咕咚要開走時,他突然想起什麼,甩甩手,從懷裡掏出一張紙片,給你,大哥,上面有我的電話,飲料罐別人收兩毛,我收三毛,誰也管不了我。他吸了一口煙,好像號令三軍的大人物一樣,眯著眼說,很多人跟我有聯繫,他們家有了廢品就給我電話。家裡不要堆廢品。②眼裡全是廢品,心就要長草。他又回頭對我說,記得澆水,不要讓園子荒著。
我捏著他的名片,看到那上面的名字:吳飛龍。名字下有一行小字:飛龍再生資源有限公司董事長。下面還有一行小字:把廢物交給我,我還你一個美麗的新世界。
好大的口氣。
③我想笑,眼卻溼了。
1.閱讀文中兩處畫波浪線的語句,回答問題。
①請簡要分析①處景物描寫的作用。
②請簡要賞析②處語句。
2.請簡要概括主人公吳飛龍的形象特點。(4分)
3.小說有明暗兩條線索,分別是什麼?這樣處理有什麼好處?請簡要分析。(6分)
一面牆的記憶
青黴素
日本人開進邾鎮的那天,是個冬天裡少有的好天氣,太陽光溫暖地灑在邾鎮的大街上,也灑在大街兩旁看景致的邾鎮人身上。邾鎮人棉襖裡的蝨子似乎也溫順起來,這讓人的臉上越發安靜。
一個日本兵掏出一把花花綠綠的東西拋過來,散落在邾鎮人的腳邊,有人說是東洋糖,就有許多人爭搶。拾糞的朱三也搶了兩個,剝開一個扔到嘴裡嚼,嚼出一嘴甜甜的羊奶子味。他和周圍的人嘎嘎地笑,羊奶子味在笑聲裡飄散。朱三又剝開一個扔到嘴裡,嚼著嚼著不動了,他看到空曠的邾鎮大街另一頭,一個人正走過來。
是鄔先生。鄔先生是邾鎮的私塾先生,和女兒一起住在鎮西的學館裡。此時的鄔先生正一手端著書一手拄著竹杖,迎著日本兵的隊伍一步一步不緊不慢地走著,陽光下銀色的長鬚飄飄,青色的長衫飄飄。
邾鎮人安靜起來,他們看到鄔先生並不避讓越來越近的日本兵,鄔先生的目光越過日本兵的鋼盔,注視著邾鎮的上空。隊伍前面的日本兵忽地亮出槍上的刺刀,一步步向鄔先生逼近,鄔先生依然我行我素,一步一步走在邾鎮的大街上。
爺爺講這個故事的時候正躺在醫院的病床上,說到這裡時一口痰憋得他喘不過氣來,慌忙給他吸上氧氣,慢慢地爺爺平靜下來睡著了。本來這幾天爺爺的病情穩定,是昨晚的電視新聞讓爺爺煩躁不安的。新聞說邾鎮市為了長遠地發展,將把鎮西的老城區全部拆除改建成商業區。爺爺一夜沒睡,靠在床上吃力地寫字,他說要給市長寫一封請求信。
爺爺的睡姿像一個受了委屈的孩子,戎馬一生的軀體顯得瘦骨嶙峋,刻著戰爭印記的臉上還懸著一滴眼淚。一個驚醒,爺爺坐了起來,記憶裡的陣痛讓他不能入睡,往日的情景歷歷在目。
一排刺刀插進鄔先生的前胸,鄔先生倒下去,血染紅了他手中的書和竹杖,還有邾鎮的大街。
邾鎮經歷一陣騷亂後也很快恢復了往日的安靜,唯一不同的是,除了多了一群日本兵就是大街上多了一個瘋子。亂蓬蓬的頭髮遮住瘋子大半個臉,一雙髒手捧著一個破碗,見誰都笑。她是鄔先生的女兒,邾鎮人都知道以前是一個聰慧的女子。她在大街兩旁的店鋪門口討飯也到有日本兵把守的地方去討飯,她甚至不理會日本兵的狼狗的追咬。邾鎮越來越不安靜了,隨著日本兵經常遭到的襲擊,日本兵就和他們的狼狗一樣見誰咬誰。
那一天,邾鎮的大街上布滿了日本兵的崗哨,一隊日本兵推搡著遍體鱗傷的女瘋子,不,是鄔先生的女兒走來。她的上衣已是一縷縷帶血的布條,一根鐵絲穿透她的胸前,又緊緊捆住她的雙臂。翻譯官高聲宣布她的罪行:這就是遊擊隊探子的下場,她送給遊擊隊的情報讓皇軍蒙受重大損失。
鄔先生的女兒邊走邊痛斥翻譯官,並對街兩旁的人喊著,邾鎮的鄉親們,別再容忍日本人了,我們要把鬼子趕出中國趕出我們的家啊!
惱怒的日本兵當眾割下她的舌頭,她忽地掙脫出來跑向街邊,嘴對著一面牆用嘴裡的血寫出兩個字:中國。然而,國字的一點沒寫完又被日本兵拉住,她又掙脫出來,一頭向牆上撞去。國字的一點補上了,她也倒在那面牆下。
爺爺眼睛看著窗外,嘴唇抖動著,淚流滿面。
那面牆讓邾鎮的許多人站直了腰,那天晚上邾鎮拾糞的朱三、剃頭李及裁縫張等人都消失了,一直到多年後的那個秋天他們才出現在邾鎮的大街上。
那個秋天日本兵退卻了,遊擊隊進鎮的那天下著雨。綿綿的秋雨溼透了邾鎮的大街和大街上行進的隊伍及街旁站立的邾鎮人。隊伍走到那面牆前停下來,對著牆和牆上隱隱約約的字痕齊刷刷地敬禮。邾鎮人在隊伍裡看到了朱三、剃頭李、裁縫張。邾鎮人還透過雨霧看到鄔先生正從大街西頭走過來,銀色的長鬚飄飄,青色的長衫飄飄。
爺爺的病情一天天加重。爺爺清醒時就念叨,不知市長有沒有看到我的信,昏睡中的夢囈是重複的一句話:留下那面牆啊。
爺爺又一次昏睡過去,電視裡正播放著市長領著一群人視察鎮西區改造的畫面。
(選自《山東文學》2012年第8期,有刪改)
4.請簡要分析第一段環境描寫的作用。
5.小說是如何安排行文線索的?這樣安排有什麼好處?(4分)
6.請對小說最後一段進行賞析。(4分)
吉力馬札羅山的雪
海明威
吉力馬札羅山,常年積雪,在它的西高峰旁,發現了一具風乾凍僵的豹子骨架。這頭豹子到峰頂尋找什麼?沒人知道。
午後,一棵金合歡樹寬大的樹蔭裡,掛著一張帆布床,一個男人躺在床上。他望向刺眼的平原,三隻禿鷲令人厭惡地蹲在那裡。
「或許飛機到我死都不會來。」
「我不明白你的腿怎麼會這樣。」女人說。
「腿剛擦破的時候,我忘了在傷口上塗碘酒。到後來情況嚴重了,可能是因為石炭酸溶液,麻痺了微血管,生成壞疽。」他看著她說,「我累了。」
現在,他的腦海中出現了喀拉卡奇的一個火車站。他背著包站在那裡,看著辛普朗東方快車的頭燈刺破夜色。那場撤退之後,他正要離開色雷斯。這是他留著以後去寫的一個場景。
在施倫茨,聖誕節那天,你從酒館裡望出去,白雪明晃晃的,在那兒,他們那次偉大的滑雪,從山上一下子滑下來,風馳電掣一般,他一直記著這情形。
那一年,在高爾塔爾,聖誕節的大雪也整整下了一周。他們住在伐木人的屋子裡,一個逃兵,站在雪地裡,雙腿淌著血。他們給逃兵穿上羊毛襪子,把追上來的憲兵截住閒聊,一直等大雪蓋住逃兵的腳印。
但是,關於這些事,他從沒寫過一行字,也沒有寫過那個冷冽的聖誕節,巴克爾飛過防線,在奧地利軍官四處逃散之際,用機槍向他們掃射。
夕陽西下,一片陰影橫跨平原,那幾隻大鳥不在地上等了,它們都沉甸甸地棲息在一棵樹上。
「夫人打獵去了,」男僕說,「先生 想要什麼?」
他來到她身邊的時候,他早已完蛋了——但這不是她的過錯。在內心,你說過,你要寫寫那些人,寫寫這個國家,由一個明白自己筆下寫的是什麼的人來寫這個國家。但是他卻每天都不寫一個字,他將自己的才能棄之不用,出賣自己和自己的信仰,嗜酒成性,好吃懶做,貪戀安逸舒適,成了他所鄙視的那種人。
他聽到山那邊傳來一聲槍響。
非洲,這是他度過生命中最美好時光的地方,所以,他現在來到這裡,想一切從頭再來。他原想,這樣可以重新訓練他的寫作能力,可以將心靈上的脂肪消除掉。
現在他看到她走過來,穿過那片空地朝營地走來。
「我打了一隻野公羊,可以為你煮一鍋美味的肉湯了,你感覺怎麼樣?
「好多了。」
「那可太好了!你知道,我覺得你或許會好的。我走的時候你正熟睡呢。飛機明天就來。」
夜幕已降臨,僕人們在生火,火光映出的影子在帳篷上跳躍。就在這時,他感到一陣突如其來的、散發著邪惡氣息的空虛。
「我想寫東西。」他望著她那動人的微笑,「你會聽寫嗎? 」
戰後,我們在德國黑森林租了一條小溪釣鱒魚,小溪邊長著一溜樺樹,小溪清澈而湍急,在樺樹根邊衝出了一個個小潭。
但巴黎那個護牆廣場,你無法口授了。那裡,賣花人在大街上給他們的花染色,顏料灑滿路面;老頭兒和女人們總是用甜酒和劣質白蘭地將自己灌醉;小孩子們在寒風中鼻涕直流;飯館裡充斥著汗臭、貧窮和醉酒的氣味。那時,哈裡與街坊鄰居很熟,他們是巴黎公社社員的後裔,就在這樣的貧困中,就在這個地方,他開始了寫作生涯。
「不再喝點兒肉湯嗎?」女人問他。
「我想喝威士忌蘇打。」
他從未寫過巴黎。從未寫過他喜愛的那個巴黎。可是他從來沒有寫過的其他東西呢?他記得,也是很久以前的那天晚上,投彈官威廉遜鑽過鐵絲網爬回陣地的時候,被一個德國兵扔來的手榴彈擊中。威廉遜厲聲尖叫,乞求大家把他打死。打死我,哈裡!看在上帝的分上,打死我!
他感到死神又一次降臨了,他可以聞到它的鼻息,它趴在他的身上,壓得他透不過氣來。可是當僕人抬起帆布床的時候,他胸口的重壓突然消失了。
現在已是清晨,他聽見了飛機聲。兩個男僕跑出來用汽油點起了火,平地的兩端冒起了兩股濃煙。飛機繞了兩圈,平穩著陸。迎面朝他走來的是老康普頓。
「我們得馬上把你抬進飛機,」他說,「不過我想我恐怕要在阿魯沙停一下加點油。我們最好馬上出發。」
他們飛過了第一批山丘,大羚羊正往山上跑去。他們飛過森林,穿越一座座尖峰和深谷。
飛機並不朝阿魯沙方向飛,而是轉向左方。很明顯,他揣想他們的燃料是夠用的。往下,他看到了一片曙光下粉紅色的雲翻滾著掠過大地,極目遠眺,他看到,好像整個宇宙那樣寬廣無垠,在陽光中顯得那麼高大宏偉,而且白得令人難以置信的,那就是吉力馬札羅山的山巔。他明白,那兒就是他現在要飛去的地方。
人聽到深夜裡的鬣狗發出一種奇怪的哭聲,她拿起手電,照照另一張帆布床。她看到他的那條腿耷拉在帆布床邊上。
「哈裡,」她提高了嗓子,「哈裡!哈裡!」
沒有回答,她也聽不到他的呼吸聲。
(有刪改)
7.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小說中的哈裡想要改變過去那種貪戀安逸舒適的生活態度,重新訓練自己的寫作能力,消除掉「心靈上的脂肪」,因此與妻子來到非洲生活。
B.小說中關於「那場撤退」和高爾塔爾聖誕節幫助逃兵等戰爭場景的回憶,與下文「在內心,你說過,你要寫寫那些人」「我想寫東西」相關聯。
C.小說中「或許飛機到我死都不會來」體現了哈裡的擔憂和對生的渴望;但小說結尾飛機飛向吉力馬札羅山巔看到的高大宏偉的景象意味深長。
D.小說中哈裡在彌留之際被抬上了飛機,但是伴隨著死亡的來臨,哈裡最終失去了成為一個偉大作家的機會,這一情節具有濃重的悲劇色彩。
8.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鑑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
A.小說中風乾凍僵的豹子屍體隱喻了堅持不懈的力量和對崇高精神的追求;禿鷲和鬣狗象徵著死亡,反襯了哈裡強烈的求生意識。
B.小說第三人稱突轉為第二人稱的敘述視角變化,縮短了敘述者、讀者與人物的距離,便於人物抒發內心情感,也讓讀者身臨其境。
C.小說通過哈裡在半昏半醒間的浮想增加了現實之外的人物的存在感,藉助意識流手法的運用在現實和死亡之間架起了橋梁。
D.小說標題有兩處象徵。「吉力馬札羅山」象徵著主人公哈裡不朽的精神追求;「雪」象徵著哈裡本真的理想和靈魂的淨化。
9.請簡要分析哈裡這一人物形象。(4 分)
10.小說採用虛實兩條線索行文,請分別加以簡析。(6 分)
參考答案
1.(4分)⑴(2分)用景物描寫烘託人物心理,(1分)春天的和暖、明朗和風的輕柔暗示了我因音響關停和吳飛龍的開導而感到心情舒暢、愉快。(1分) ⑵(2分)運用比喻手法,(1分)生動形象地指出人如果用消極的態度對待人生,人生就會變得毫無意義。(1分)
想笑是因為吳飛龍的職業和外在形象與名片上誇張的用語形成較大的反差,有點可笑;(2分)眼卻溼了是因為被吳飛龍自信樂觀、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深深打動、感染。(2分)
2.(4分)積極向上,樂觀自信;做事認真,嚴謹條理;善良勤快,樂於助人;明曉事理,善於溝通;富有生活智慧,善於經營人生。(每點1分,答出其中四點即得滿分。)
3.(6分)⑴明線是吳飛龍收購廢品,幫我開荒種菜,用積極的生活態度開導我。(1分)暗線是我為媳婦放棄生意、回歸田園,但媳婦離我而去。(1分)
⑵①暗線補充襯託明線,暗線中的媳婦與明線中的吳飛龍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主人公的積極形象,深化了小說主題。(2分)②明暗線交織,情節更為集中緊湊合理,使小說成為一個有機整體。(2分)
4.第一段通過描寫冬日的暖和,表現出邾鎮人面對日軍侵入時的安靜和麻木,為下文鄔先生的出場作出鋪墊,烘託了鄔先生面對日軍時堅定自若的大無畏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氣節。(4分)
5.(1)小說採用雙線結構。一條是爺爺對邾鎮抗日英雄往事的回憶,另一條線是重病中的爺爺試圖阻止政府拆除那面有著歷史烙印、體現民族精神的牆,歷史與現實交織在一起。(2分)
(2)這樣寫將牆的歷史與現實的命運進行對照,使小說行文跌宕起伏,極易吸引讀者,同時拓展了作品的廣度和深度,升華了小說的主題。(2分)
6.小說結尾運用簡練的文字,將爺爺的昏睡與市長視察鎮西區改造的電視畫面形成鮮明的對比,(2分)文字看似平淡卻蘊含情感的波瀾,意味深遠,既表達了作者對那面牆命運的擔憂,也引發了讀者的深深思考,從而深化了文章主旨。(2分)
7.D (幻想被抬上飛機,不是真實情境。)
8.A(「反襯」錯。)
9.哈裡是一個與自我抗爭的悲劇式英雄。有過熱血與激情(1分);一度墮落與迷惘(1分);想要改變自己,尋求新生(1 分) ;最終得到靈魂的淨化與超越(1分)。
評分建議:共4分,每點1分,意思對即可。
10. 實線:主人公哈裡生命終結之前的時間進程(2分),體現哈裡肉體上的由生到死(1分);虛線:哈裡感染壞疽後回顧自己人生經歷的意識流動(2分),體現他精神上的由死向生(1分)。
評分建議:共6分,每點3分,意思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