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死的作家卡夫卡遇上傷心的小女孩,用布偶來信救贖了她

2020-12-04 希裡胡塗的我

波蘭裔猶太女子朵拉是「最後一個點燃弗朗茨.卡夫卡心中火苗的女人。」對卡夫卡來說她或許是「上帝的禮物。」他們的交往是卡夫卡第四段也是最後一段嚴肅的戀情。

1948年,朵拉己年近半百。在憶起卡夫卡最後的歲月時,她提起了一段塵封四分之一世紀的往事:

在柏林時,卡夫卡經常到施忒格利茨公園散步…有一天我們遇見了一個小女孩,她抽泣著,看起來很絕望。我們和她說話。卡夫卡問她為何苦惱。原來,她的布偶娃娃不見了。為了解釋布偶「失蹤」的原因,他馬上想出一個能夠解釋得通的故事:"你的布偶娃娃只是去旅行去了,她給我寄了一封信,所以我知道實情。」小女孩半信半疑:「你帶著信嗎?」「被我留在家裡了,但明天一定給你帶來。」

小女孩此時的傷心哭泣不足為奇。作為兒童玩具,布偶在十九世紀後期和二十世紀前期的歐洲經歷了它的黃金時代。通過與布偶的角色遊戲,例如女孩們扮演母親和護理員,可提前為自己未來的的社會角色作準備,布偶在女孩成長過程中的作用也廣為認可,成為當時德國市民家庭中的"標配」。深受童年記憶影響的卡夫卡應該清楚布偶之於小女孩的重要性。他沒有敷衍這個小女孩,而是:

馬上趕回家,著手寫信。他構思得非常嚴肅認真,就像在完成一部真正的著作。只要坐在書桌前,他就總處於一種緊張狀態,哪怕是寫一封明信片或寫信。而他替布偶寫的信,對他來說就是他的工作,像其他作品一樣重要,因為他無論如何都不想讓小女孩失望。謊言必須通過虛偽的真實感轉化為被相信的事實。」

第二天,卡夫卡如約來到公園。因小女孩尚不識字,他大聲朗讀了來信。布偶表示,雖然它很喜歡小女孩,但不想總是呆在家裡,想看看外面的世界。不過,它保證每天都來信。卡夫卡在接下來三周裡不斷的以布偶之名講述其歷險。不久,小女孩己不再為布偶傷心,而只關注它的漫遊故事了。據朵拉回憶:

卡夫卡將長篇小說中的每句話都寫得細緻、精確而又幽默,以至於布偶的情況變得完全可以理解了。它長大了,上學了,認識了別人。不過它一直強調,它愛著她。但另一方面,它又暗示自己的生活還有很多其他可能,義務和興趣。這些都阻止它重新回到小女孩身邊。它請求小女孩面對這一現實,並做好未來不得不訣別的心理準備。

從1923年9月23日到1924年3月17日,卡夫卡生活柏林西南地區,起初是在公園所在的施忒格利茨地區。從12月起,卡夫卡被風寒、高燒等病症所糾纏,病情急劇惡化。次年2月初,他搬至策倫多夫地區。從新居到公園的路途對病重的他來說無異一次德國人口中的「環球旅行。」所以,布偶故事應該發生在病情迅速惡化前的涼秋,即他在施忒格利茨租住時。即便此時路程不遠,但夜夜代布偶寫信,次日再去公園朗讀,對於身患肺結核、腸胃炎等多種頑疾的卡夫卡來說,決非易事。他一米八八,但這時卻只有五十五公斤。當時的情形或許是以下畫面:一個疲憊、病重和消瘦的高個子,在公園裡為與自己本無關的小女孩大聲朗讀著他前夜杜撰的「布偶來信。"仿佛他堅信這布偶旅行。在這涼秋的公園裡,高挑孱弱的卡夫卡或許就像法國哲人帕斯卡爾筆下的蘆葦,雖然脆弱,但能夠思想,為他人編織夢想。

卡夫卡到柏林時,剛及不惑之年,但已因病提前退休。在當代人生命至半的世紀,他的死神已在匆匆趕來的路上。他的樸實願望是在特拉維夫開餐館或咖啡館_朵拉掌廚,他當跑堂。他甚至和朵拉預演了這個場景。只是死神阻止了他這個「春天小丘」計劃。這是卡夫卡在三次訂婚又解約後,第一次與女性單獨生活。一戰過後,德國通貨膨脹瘋狂,卡夫卡僅靠退休金維持兩個人的生計,生活日漸拮据。儘管還要面對反猶傾向、街頭騷亂、房東責難和纏身重病,他還在為「布偶遊歷記」的細節而絞盡腦汁:

因為這個結局必須得正兒八經、有說服力,為小女孩的內心帶來安寧,以取代丟失玩具的不安。他苦苦的思索,並最終決定讓布偶結婚。他首先描述了要娶布偶的青年,然後是他們的訂婚儀式、婚禮準備,並不厭其詳地介紹了新婚房子_「你自己會看到,我們以後不能再見面了。」

在《鄉村醫生》中,主人公被詭異的馬車拉在雪原上,被拋向了未知世界卻無法回家、無處為家;但在這裡,卡夫卡給了布偶明確的歸宿,圓滿了為小女孩筆繪的美好世界。他用想像與文字為小女孩帶來了陽光。在布偶故事發生約半年後,四十一歲的卡夫卡在病痛中離世,致命的肺病和喉疾使他無法再喚出魔力詞語。

這是一個很暖心的故事。卡夫卡用他的愛和智慧,給了小女孩一個美好的想像,讓她順利接受了與心愛布偶的分離,這對於小女孩的整個生命而言,都是一次非常美好的情感體驗。

在我們的一生中,其實也會經歷各種各樣的分離。比如,與愛人分手、親人的去世、朋友的離開等等,這些分離會讓我們手足無措、墮入谷底、悲傷逆流成河。不是每個人都像小女孩那樣遇到來拯救我們的「卡夫卡」。拯救我們的其實是我們自己,人生下來就會面對各種分離,這是常態,人生來就是孤獨的。很多時候,你放不下對方,不一定是因為你多麼愛他,而是你沒有能力處理自己的焦慮情緒,不敢面對分離。

那麼我們要做的是正視它,看著它,不迴避,不逃脫。允許分離時的悲傷和痛苦情緒存在,並且允許它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持續存在。因為悲傷是一種完結的力量,是我們在告別過程中不得不經受的一場心靈洗禮。然後,開展自己的興趣愛好,讓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興趣愛好之中,充實的工作,結交新的朋友,在心裡默默地與過去告別,過好現在的每一刻。敢於面對分離,才能更好的迎接下一次的相聚。

相關焦點

  • 解析《瑪蒂爾達》:天才孩子遇上糟糕父母,該如何「自我救贖」
    在日常生活中,許多父母都儘自己的最大努力,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以及給孩子最好的家庭環境,可是假如當一個孩子遇上了糟糕的原生家庭和父母以及教育,那該如何實現自我救贖,像其她正常家庭的小孩一樣成長呢?接下來推薦一部作品名字叫《瑪蒂爾達》,在這部作品當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名天才女孩,即使遇上了糟糕的父母,但是能夠通過自己的機制獨立,以及堅強的意志,實現了自我救贖,收穫幸福人生。
  • 卡夫卡作為小說家太生硬了,另一個生硬的是昆德拉
    想想吧,一位女士,她來到了波德萊爾的墓前,也許是動情了,想獻上一點兒什麼,她一定知道波德萊爾好色,乾脆把自己脫了,獻上了她的乳罩。 我覺得這是一次很特別的祭奠,充滿了浪漫和現世的氣息,它讓你堅信,波德萊爾還活著,在地下室。」這是作家畢飛宇在和評論家張莉的一次聊天中,講述的一個故事。 在畢飛宇看來,憂鬱的波德萊爾是適合年輕人的,因為年輕人喜歡自尋憂鬱。
  • 卡夫卡構築的內心地下城堡
    作者:晏硯硯 卡夫卡的名字,已經成為一個無可替代的符號,《變形記》以當仁不讓的姿態表達了卡夫卡作品中最顯著的特徵。 《卡夫卡短篇小說選》收錄了卡夫卡296篇作品,篇幅不一,有的長則十多頁,有的短則幾十個字,他的文學作品中表現的強烈的哲學意義,成功地在20世紀的德國文學史上建立了嶄新的審美觀念,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他的作品,讓現代人至今讀起來也會感覺到對於內心的挖掘,對藝術的感嘆。
  • 安全帽,原來是那個寫《變形記》的卡夫卡發明的
    那時,原始人在狩獵或者搏鬥的時候,會用椰殼、烏龜殼等輔以骨、皮、藤製作殼狀帽保護自己的頭部。你別說,和現在一些豆腐渣安全帽比起來,確實堅固得多。一位叫亞德裡安的將軍知道後,便提議研製出了能防彈片的金屬頭盔,用哈特非鋼製作,又叫鋼盔。它是法軍的第一個標準頭盔,也是現代軍用頭盔的始祖,並被命名為亞德裡安盔。法國士兵戴上這個頭盔後,傷亡大大減少,這玩意兒保命效果真是槓槓的。
  • 【薈讀】《卡夫卡變蟲記》:被父母忽視的孩子,有可能變成怪物
    文丨小c同學編丨薈小聲音頻丨語   汐只是被父母忽視,孩子就會變成怪物,這樣怪異的事情有可能發生嗎?戴勒菲妮·杜朗(Delphine Durand)所著的繪本《卡夫卡變蟲記》,就是這樣一本貼近孩子內心的傑作。
  • 卡夫卡全集出版:一切障礙都能摧毀他,他為文學搭上一切歡樂
    這裡是繆斯經常出沒的地方,她不僅有輝煌的建築,還有美妙的音樂,而在文學方面,除了卡夫卡和裡爾克,還有韋爾弗、梅林格、基希、福克斯、勃羅德等。他們全都是用德文寫作的,從此出現了「布拉格文學」的新概念和新學科。       卡夫卡屬於猶太血統。這個民族長期沒有固定的家園,歷來是受歧視的,這給卡夫卡的心靈從小就罩上了陰影。
  • 讀了卡夫卡的《變形記》,孩子學到了這個寫作文的小技巧
    (錯過的朋友可以看這裡:孩子作文入門的小技巧)。對於作文水平比較高的孩子,可以看看那個方法的進階版。請看今天的例文。他們眼下正在遭受著窮人們所要忍受的一切折磨:父親在銀行被人呼來喝去,幫那些身份卑微的職員買早餐;母親拼命縫製內衣,顧不上理會這內衣將來要穿在什麼人身上;妹妹則在柜子後頭,被顧客任意驅使,忙得不可開交。
  • 99公益日,乘風破浪的姐姐給春蕾女童寫親筆回信,《她的來信》暖心...
    2020年"99公益日",喜馬拉雅攜手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以下簡稱"中國兒基會")"春蕾計劃"共同打造的公益專輯《她的來信《她的來信》共15期,分別是7期女童的來信和7期姐姐的回信,外加1期姐姐們的視頻。用戶可以在喜馬拉雅App搜索"她的來信"免費收聽。
  • 上藝聯銀幕女神片單:卡夫卡遇上威爾斯
    這部影片由電影大師奧遜·威爾斯自編自導自演,根據卡夫卡的不朽名著《審判》改編。這本小說曾被很多人說無法改編成電影,威爾斯偏偏要迎難而上。影片以威爾斯的招牌深焦攝影構建了卡夫卡筆下的荒誕世界,其中850個臨演在一個巨大的辦公室裡工作的場景讓人目瞪口呆。威爾斯自己認為這是他畢生最佳作品。
  • 女孩從寵物市場帶回了一隻很小的布偶貓,幾個月後,賣家後悔了
    女孩逛寵物市場的時候,發現了一隻很小的布偶貓,小小的它長像並不出眾,還有更多比它好看蠢萌的寵物,但女孩偏偏就是中意它,就跟賣家買了下來。賣家似乎知道這隻布偶貓的血統不是太純,也沒有太過叫價,就這樣,女孩的第一個寵物夥伴跟她回了家。
  • 《丘奇先生》|我用救贖換依靠
    近年來,一句「世間萬物,唯愛與美食不可辜負」早已在人們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各種用藉以美食來撫慰人們心靈,探討人生的意義,抑或是二者兼具。影片《丘奇先生》就將愛與美食的故事融合到一起,在各色饕餮美食的襯託下,向我們講述了一段橫跨美國家三代人的,有關救贖與依靠的平凡故事。
  • 旅讀| 文學界的梵谷,黃金巷22號走出的鬼才作家
    到布拉格旅行的普通青年會直奔老城廣場而文藝青年則會在街頭巷尾尋找卡夫卡的蹤跡文藝青年們,準備好走進卡夫卡的世界,在布拉格尋訪一代鬼才作家的一生了麼?似乎這樣就能掙脫狹窄逼仄的黃金巷22號,掙脫父親的嚴厲和獨裁,擁有一點點自己的小世界。
  • 可憐的布偶貓玩火把毛玩沒了,上萬仙女貓折價幾千,主人很傷心
    其實養布偶貓和開翡翠很像,如果爆毛對八類似冰種翡翠,那麼加上無花色基本就算是帝王綠啦~而如果貓咪因為飼養的問題出現了皮膚病或者有損傷,那麼貓咪的價格是會有很大的變化的!同時這幾年,高價的布偶貓其實沒改變,只是多了一些低價的重點色布偶貓罷了。。。
  • 國外開瀕死體驗網站
    但是,那些有過瀕死經歷的人可以毫無疑問地告訴你他們經歷了什麼。  國外有一個叫作NDERF的網站,專門收集人們的瀕死經歷。NDERF是瀕死體驗研究基金會(Near Death Experience Research Foundation)的縮寫。  NDERF網站聲稱自己是世界上最大的瀕死體驗網站,擁有超過4000份、用23種語言描述的瀕死體驗記錄。
  • 作家名人和他們的貓咪,躺在我的心窩吧,美麗的貓
    很多作家,都喜歡養貓。圖為蒙田(1566-1592),法國人文主義思想家、作家。主要文學成就是《蒙田隨筆全集》。他的哲學隨筆,因其豐富的思想內涵而聞名於世,被譽為「思想的寶庫」。馬克·吐溫(1835-1910),美國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說《百萬英鎊》、《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湯姆·索亞歷險記》等。圖中,他的這隻貓看上去出生沒多久。
  • 《我的大叔》,一部救贖與被救贖的故事
    《我的大叔》,一部救贖與被救贖的故事如果給今年的韓劇排名,那麼,我的大叔,絕對會是前三之中。從名字看,可能又讓人覺得這是一部狗血的大叔愛上我的韓劇,但只有真正看過這部韓劇的人才明白,我的大叔,是一部救贖與被救贖的故事。
  • 死後方生:為什麼很多作家生前默默無聞,死後才名聲大噪?
    今天我們更多地來聊聊那些生前默默無聞,死後名聲大噪的作家。卡夫卡,我只是個保險員很多人把王小波比作中國的卡夫卡,足見其在世界的影響力。卡夫卡的作品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的整個青春,甚至整個人生。卡夫卡也許有的人沒聽過卡夫卡,但他可能會聽說過荒誕卻極富哲理的《變形計》《審批》《城堡》,這便是卡夫卡的代表作。
  • 臺中住宿逢甲商圈,山上的卡夫卡
    導語:臺中住宿逢甲商圈,山上的卡夫卡大家好,我是本文旅行小編,每天為大家帶來最新旅遊資訊,希望大家能夠喜歡,如果大家喜歡的話,請多多支持小編哦。這次來臺中旅行,選擇住的是位於逢甲夜市的山上的卡夫卡。既然是愛地球所以房間很多裝飾都是以紙去擺設的,小地方也有不同的小巧思,原來這些身邊常見的材料拿來當作家居布置是這麼有趣的。浴室的天花板有兩隻紙做的小天使,愛地球的浴室空間雖然不大,卻是採乾濕分離,這樣洗完澡就不會弄得整間浴室都溼答答的了!山上的卡夫卡個人衛浴設備包含沐浴露、洗髮精、刮鬍刀、牙刷、洗面乳等等,則是都採用很高級的上山採藥系列產品。
  • 金子涵的「布偶貓」長相太驚豔!可鹽可甜,女孩也會忍不住淪陷
    她於1999年出生,是美國華裔小姐,年齡不過二十來歲,擁有著一米七的傲人身材,既會唱歌,又會跳舞,可謂是文藝雙馨了。一雙靈動可愛的大眼、小巧秀氣的鼻子讓人過目不忘,更有狂熱的粉絲稱其為「布偶貓」長相。不得不說,金子涵的「布偶貓」長相的確很驚豔,可鹽可甜,女孩也會忍不住淪陷。那麼,什麼是「布偶貓」長相呢?
  • 以色列作家阿摩斯•奧茲去世,代表作《何去何從》、《我的米海爾...
    【環球網報導 記者 趙建東】路透社剛剛消息,以色列作家阿摩斯·奧茲(Amos Oz)的女兒法尼婭·奧茲周五表示,父親因癌症去世,享年79歲。「對那些愛他的人,謝謝你們。」她在推特上寫道。奧茲的主要作品有《何去何從》、《我的米海爾》、《鄉村生活圖景》等,曾獲法國「費米娜獎」,德國「歌德文化獎」,「以色列國家文學獎」、卡夫卡獎、「阿斯圖裡亞斯親王獎」以及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等。奧茲22歲時開始出版自己的作品,到目前為止,他已經出版了18部作品,並撰寫了450多篇文章,其作品被翻譯成為30多種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