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裔猶太女子朵拉是「最後一個點燃弗朗茨.卡夫卡心中火苗的女人。」對卡夫卡來說她或許是「上帝的禮物。」他們的交往是卡夫卡第四段也是最後一段嚴肅的戀情。
1948年,朵拉己年近半百。在憶起卡夫卡最後的歲月時,她提起了一段塵封四分之一世紀的往事:
在柏林時,卡夫卡經常到施忒格利茨公園散步…有一天我們遇見了一個小女孩,她抽泣著,看起來很絕望。我們和她說話。卡夫卡問她為何苦惱。原來,她的布偶娃娃不見了。為了解釋布偶「失蹤」的原因,他馬上想出一個能夠解釋得通的故事:"你的布偶娃娃只是去旅行去了,她給我寄了一封信,所以我知道實情。」小女孩半信半疑:「你帶著信嗎?」「被我留在家裡了,但明天一定給你帶來。」
小女孩此時的傷心哭泣不足為奇。作為兒童玩具,布偶在十九世紀後期和二十世紀前期的歐洲經歷了它的黃金時代。通過與布偶的角色遊戲,例如女孩們扮演母親和護理員,可提前為自己未來的的社會角色作準備,布偶在女孩成長過程中的作用也廣為認可,成為當時德國市民家庭中的"標配」。深受童年記憶影響的卡夫卡應該清楚布偶之於小女孩的重要性。他沒有敷衍這個小女孩,而是:
馬上趕回家,著手寫信。他構思得非常嚴肅認真,就像在完成一部真正的著作。只要坐在書桌前,他就總處於一種緊張狀態,哪怕是寫一封明信片或寫信。而他替布偶寫的信,對他來說就是他的工作,像其他作品一樣重要,因為他無論如何都不想讓小女孩失望。謊言必須通過虛偽的真實感轉化為被相信的事實。」
第二天,卡夫卡如約來到公園。因小女孩尚不識字,他大聲朗讀了來信。布偶表示,雖然它很喜歡小女孩,但不想總是呆在家裡,想看看外面的世界。不過,它保證每天都來信。卡夫卡在接下來三周裡不斷的以布偶之名講述其歷險。不久,小女孩己不再為布偶傷心,而只關注它的漫遊故事了。據朵拉回憶:
卡夫卡將長篇小說中的每句話都寫得細緻、精確而又幽默,以至於布偶的情況變得完全可以理解了。它長大了,上學了,認識了別人。不過它一直強調,它愛著她。但另一方面,它又暗示自己的生活還有很多其他可能,義務和興趣。這些都阻止它重新回到小女孩身邊。它請求小女孩面對這一現實,並做好未來不得不訣別的心理準備。
從1923年9月23日到1924年3月17日,卡夫卡生活柏林西南地區,起初是在公園所在的施忒格利茨地區。從12月起,卡夫卡被風寒、高燒等病症所糾纏,病情急劇惡化。次年2月初,他搬至策倫多夫地區。從新居到公園的路途對病重的他來說無異一次德國人口中的「環球旅行。」所以,布偶故事應該發生在病情迅速惡化前的涼秋,即他在施忒格利茨租住時。即便此時路程不遠,但夜夜代布偶寫信,次日再去公園朗讀,對於身患肺結核、腸胃炎等多種頑疾的卡夫卡來說,決非易事。他一米八八,但這時卻只有五十五公斤。當時的情形或許是以下畫面:一個疲憊、病重和消瘦的高個子,在公園裡為與自己本無關的小女孩大聲朗讀著他前夜杜撰的「布偶來信。"仿佛他堅信這布偶旅行。在這涼秋的公園裡,高挑孱弱的卡夫卡或許就像法國哲人帕斯卡爾筆下的蘆葦,雖然脆弱,但能夠思想,為他人編織夢想。
卡夫卡到柏林時,剛及不惑之年,但已因病提前退休。在當代人生命至半的世紀,他的死神已在匆匆趕來的路上。他的樸實願望是在特拉維夫開餐館或咖啡館_朵拉掌廚,他當跑堂。他甚至和朵拉預演了這個場景。只是死神阻止了他這個「春天小丘」計劃。這是卡夫卡在三次訂婚又解約後,第一次與女性單獨生活。一戰過後,德國通貨膨脹瘋狂,卡夫卡僅靠退休金維持兩個人的生計,生活日漸拮据。儘管還要面對反猶傾向、街頭騷亂、房東責難和纏身重病,他還在為「布偶遊歷記」的細節而絞盡腦汁:
因為這個結局必須得正兒八經、有說服力,為小女孩的內心帶來安寧,以取代丟失玩具的不安。他苦苦的思索,並最終決定讓布偶結婚。他首先描述了要娶布偶的青年,然後是他們的訂婚儀式、婚禮準備,並不厭其詳地介紹了新婚房子_「你自己會看到,我們以後不能再見面了。」
在《鄉村醫生》中,主人公被詭異的馬車拉在雪原上,被拋向了未知世界卻無法回家、無處為家;但在這裡,卡夫卡給了布偶明確的歸宿,圓滿了為小女孩筆繪的美好世界。他用想像與文字為小女孩帶來了陽光。在布偶故事發生約半年後,四十一歲的卡夫卡在病痛中離世,致命的肺病和喉疾使他無法再喚出魔力詞語。
這是一個很暖心的故事。卡夫卡用他的愛和智慧,給了小女孩一個美好的想像,讓她順利接受了與心愛布偶的分離,這對於小女孩的整個生命而言,都是一次非常美好的情感體驗。
在我們的一生中,其實也會經歷各種各樣的分離。比如,與愛人分手、親人的去世、朋友的離開等等,這些分離會讓我們手足無措、墮入谷底、悲傷逆流成河。不是每個人都像小女孩那樣遇到來拯救我們的「卡夫卡」。拯救我們的其實是我們自己,人生下來就會面對各種分離,這是常態,人生來就是孤獨的。很多時候,你放不下對方,不一定是因為你多麼愛他,而是你沒有能力處理自己的焦慮情緒,不敢面對分離。
那麼我們要做的是正視它,看著它,不迴避,不逃脫。允許分離時的悲傷和痛苦情緒存在,並且允許它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持續存在。因為悲傷是一種完結的力量,是我們在告別過程中不得不經受的一場心靈洗禮。然後,開展自己的興趣愛好,讓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興趣愛好之中,充實的工作,結交新的朋友,在心裡默默地與過去告別,過好現在的每一刻。敢於面對分離,才能更好的迎接下一次的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