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賀蘭山是銀川的守護神一點也不為過。它不但是我國河流外流區與內流區的分水嶺,也是季風氣候和非季風氣候的分界線.山勢的阻擋,既削弱了西北高寒氣流的東襲,阻止了潮溼的東南季風西進,又遏制了騰格里沙漠的東移,對銀川平原能發展成為「塞上江南」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因為它的屹立,讓銀川這座小城多了一份溫暖,多了一片綠色。
賀蘭山的故事
第一章 自我介紹
賀蘭山脈海拔2000~3000米,主峰敖包疙瘩位於銀川西北,海拔3556米,是寧夏與內蒙古的最高峰。賀蘭山脈為近南北走向,綿延200多公裡,寬約30公裡,是中國西北地區的重要地理界線。山體東側巍峨壯觀,峰巒重疊,崖谷險峻。向東俯瞰黃河河套和鄂爾多斯高原。山體西側地勢和緩,沒入阿拉善高原。賀蘭山山間有數個東西向山谷,著名者有賀蘭口、蘇峪口、三關口、拜寺口,自古以來就是東西交通要道。山前地帶西夏名勝古蹟豐富多彩,有西夏陵園、滾鐘口、拜寺口雙塔等名勝古蹟和獨特的沙湖風景區。
第二章 賀蘭山裡的「居民們」
賀蘭山的林草資源為許多動物提供了食物來源,成就了一座牧山,也成就了山兩側的「中國駱駝之鄉」和「中國巖羊之鄉」。分布在賀蘭山西邊的阿拉善雙峰駱駝,在長期演化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生理機能和抗逆性,阿拉善駱駝的駝毛有著極高的經濟價值,曾被當年穿越阿拉善沙漠的馬可·波羅稱讚為世界上最好的駝毛。而賀蘭山裡,那些在山間成長的羊群有著自己的名字:巖羊。
巖羊
1983年,寧夏成立總面積為193535.68公頃的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持續落實生態修復和封山禁牧措施,使賀蘭山自然保護區的植被覆蓋率達到65%以上,巖羊數量從當初的不足1800隻,發展到目前的種群水平,其活動範圍也從海拔2100米以上的山崖棲息地,擴大到低山900米處的河谷一帶,成為賀蘭山一線旅遊的一大看點。
巖羊
巖羊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賀蘭山是它們可愛的家,來賀蘭山遊玩的人們時不時的能看到它們敏捷的身影。當然運氣不好的話,也能看到它們留下的蹤跡—它們的糞便。
巖羊糞便
阿拉善駱駝特有的雙峰駝使其非常高大,成年雄性阿拉善駱駝體重可達600-750千克。體高達到3.5米,駝峰高達也達到2.5左右。身體強壯,體力充沛,常用於貨物運輸、邊防巡邏等,被譽為沙漠之舟。
駱駝
除了巖羊,駱駝這樣的大傢伙,在賀蘭山中還有神秘的小動物。你看到這張圖中的小蜥蜴了嗎?
蜥蜴
賀蘭山上的蜥蜴以土黃色為主,和山體簡直融為一體,不仔細看,根本發現不了。賀蘭山是一座石頭山,植被很少,環境乾燥,這些頑強的小生命靠吃蟲子活了下來,而它們天然的保護色更是幫助它們躲避了很多天敵。
蜥蜴
除了小動物們,賀蘭山作為守護銀川的名山,沿著賀蘭山也建立了很多的風景區,遊客和工作人員自然也是少不了的。每到天氣晴朗的周末,賀蘭山總是充滿了歡聲笑語。開車去賀蘭山的路上,你就會看到身穿緊身衣,頭戴墨鏡的騎行者們風馳電掣的身影,到了賀蘭山下,更是一副熙熙攘攘的熱鬧場面,有家庭遊玩的,有跟團來旅遊的,大家排著隊,有序的走進賀蘭山的懷抱裡,開啟了擁抱大自然的美好一天。
小賣部的老爺爺
賀蘭山景區中有被開發出來的部分,鋪滿了水泥路,爬山也只需要爬臺階,但同時也有沒有被開發的「野生景區」,很多尋求刺激的驢友專門挑這種沒人走的險路來挑戰,別有趣味。
驢友們
第三章 賀蘭山的「寶藏們」
在賀蘭山的深處,藏著古人的畫冊—巖畫。在賀蘭山東麓發現了數以萬計的古代巖畫,它記錄了遠古人類在3000年前至10000年前放牧、狩獵、祭祀、爭戰、娛舞、交媾等生活場景,以及羊、牛、馬、駝、虎、豹等多種動物圖案和抽象符號,揭示了原始氏族部落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的文化內涵,是研究中國人類文化史、宗教史、原始藝術史的文化寶庫。
巖畫
巖畫是賀蘭山巖畫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研學旅遊示範基地(2016年國家首批20家之一),是中國遊牧民族的藝術畫廊 。 賀蘭山在古代是匈奴、鮮卑、突厥、回鶻、吐蕃、党項等北方少數民族駐牧遊獵、生息繁衍的地方。
巖畫
在南北長200多公裡的賀蘭山腹地,就有20多處遺存巖畫。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賀蘭口巖畫。2018中國西北旅遊營銷大會暨旅遊裝備展上,入圍「神奇西北100景」榜單。2018中國黃河旅遊大會上,賀蘭山巖畫被評為「中國黃河50景」。
巖畫
除了巖畫,賀蘭山還盛產一種石頭,名叫賀蘭石。賀蘭石,又稱吉祥石、碧紫石,為寧夏五寶之首。賀蘭石名滿天下,被譽為寧夏的「藍寶」。賀蘭石產於寧夏賀蘭山2600米左右懸崖上,是大自然經過數億年的磨練而形成的「精靈」。賀蘭石形成於十三億年前,因地殼變動、泥沙沉積而形成,屬於水成巖;質地均勻細密,清雅瑩潤,綠紫兩色,天然交錯,剛柔相宜,叩之有聲。
賀蘭石雕刻的精美工業品
原創文章,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