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外相機視頻截圖。
生活在海拔四千米高度的雪豹,會出現在距離西寧一百多公裡的地方嗎?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北川河源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紅外相機拍攝的一段視頻給出了答案。
2019年8月,北川河源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開始利用紅外相機監測野生動物。今年3月底,工作人員回收紅外相機查看視頻時發現,紅外相機不僅拍攝到了馬鹿、巖羊、淡腹雪雞、赤狐等珍稀動物,1月7日的畫面裡,還出現了一隻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雪豹。
這是西寧市周邊首次發現雪豹蹤跡,填補了北川河源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無雪豹影像資料的空白。雪豹是高原生態系統的旗艦物種,被稱為高海拔生態系統健康與否的「氣壓計」。北川河源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相關人士認為,雪豹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表明大通北川河源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物種豐富、食物鏈完整。
作為中國大陸季風氣候區的尾閭,海拔在2680米至4622米之間的大通北川河源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黃土高原、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內陸荒漠區的交接區,是太平洋暖流滋潤下最西的一片生物多樣性豐富地區,也是河西走廊和青海東部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
近年來,北川河源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荒漠貓、馬鹿、巖羊、淡腹雪雞、高山禿鷲,省級保護動物赤狐、狍等珍稀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呈逐年增長趨勢。
雪豹出現在青海省會西寧唯一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背後,是青海堅定扛起保護生態的歷史使命,切實擔負起保護生態、保護水源、保護「西寧水塔」的重大責任,全力保護綠色家園的不懈努力。
公開報導數據顯示,青海有一半數量的縣域內,有雪豹分布,青海也是雪豹分布面積較大的省份。雪豹是草原生態食物鏈的重要一環,對維持草原生態平衡起到關鍵作用。雪豹的增加,意味著與雪豹有關聯的巖羊數量也相應增加。如果巖羊數量得不到控制,會破壞草原植被。因此,雪豹的存在,對青藏高原的生態系統會起到一種自然的平衡作用。
【延伸閱讀】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雪豹浪大通
當時可能有兩隻雪豹
去年8月,劉維軍和同事前往保護區安裝紅外相機。在海拔4000米左右的山上安裝紅外相機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除了有好的體力,還要有好眼力。
「要看動物走過的蹤跡,還要在有水源的地方安裝。」當時,劉維軍和同事在寶庫鄉巴音村的山上發現一隻被咬死的巖羊,周圍也有水源,還有很多巖羊、馬鹿的糞便,猜想附近可能會有動物去覓食,就在附近安裝了一臺紅外相機,同時將剩餘的13臺分區域放置在了其他地方。
今年3月27日,劉維軍和同事再次上山,回收紅外相機。因山上的積雪還沒有完全融化,他們只能暫時取回兩臺紅外相機。
回到單位,劉維軍迫不及待地查看第一臺相機,發現什麼都沒拍到,他有點失落。當他點開第二臺紅外相機的視頻時,發現視頻中有馬鹿、巖羊、淡腹雪雞、赤狐。更令人驚喜的是,在1月7日17時14分的畫面中出現了雪豹的身影。
「紅外相機只有被觸發了才會啟動,先是拍照,後面才開始攝像。」劉維軍說,和雪豹視頻對應的照片是空白的,照片和視頻的間隔是4秒,他猜想相機後面可能還有一隻雪豹,才會觸發紅外相機,拍下了畫面中的雪豹。
「我們給紅外相機設置的拍攝時間是10秒,所以拍攝到的雪豹活動的畫面只有10秒。」劉維軍說。
西寧周邊首次發現
劉維軍是大通北川河源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資源管護部副主任,他的工作就是資源保護、上山巡護。
去年8月,他和同事在山上安裝紅外相機時,在保護區看到了100多隻巖羊,巖羊的天敵就是雪豹。
2018年,劉維軍在巡山的時候還曾遇到荒漠貓。荒漠貓行蹤隱秘,只用數位相機拍到了一張照片,就不見了蹤影。他們還拍到了不少珍貴的野生動物,如巖羊、馬鹿、棕熊、荒漠貓、狍鹿等。
「巖羊最多見過100多隻的種群,40隻至50隻最為常見。而發現雪豹的活動蹤跡,這是第一次。」劉維軍說,以前總聽牧民說山裡有雪豹,可是從來沒有人拍下來,也從來沒見過活體。
「3月27日,看到視頻中的雪豹時,特別興奮、激動、驚喜。」劉維軍說,經常看到在青海牧區拍到雪豹蹤跡的新聞,這次是在西寧周邊發現雪豹,說明青海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生態系統越來越健康,食物鏈越來越完整。
野生動物背後的生態管護員
此次雪豹出現的地點是大通縣寶庫鄉巴音村,而大通北川河源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50%的面積在寶庫鄉。
今年51歲的賀盈壽把30年的歲月奉獻給了大通的山林。上大學選擇專業時,這個土生土長的農村娃填寫了對他來說很接地氣的林學專業。從林業調查隊到鄉上的林業站站長,他一直陪伴著山林。
2009年,賀盈壽成為寶庫鄉的林業站站長。從此,也開始了荒山荒坡的大改造工程。讓他到現在記憶猶新的是,寶庫鄉納楞溝村。
「工程隊前腳造林,後腳就有牛羊跟著。」沒辦法,賀盈壽挨家挨戶給群眾做思想工作,宣傳政策,從長遠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讓村民轉變觀念。
兩三年以後的納楞溝村,賀盈壽在造林時,村民會主動配合退讓。賀盈壽逐村推進,宣傳生態效益的政策。
「去年,縣上給我們的任務是67公頃,我們實際完成240公頃,我們如今的森林覆蓋率70%。」賀盈壽說,鄉上的96名生態管護員更是盡職盡責。
2017年,寶庫鄉孔家梁村、寺堂村、俄博圖村的700多戶村民生態搬遷到了橋頭鎮,但他們的護林員每天都要開車或者打車上山巡護。
「他們說雖然搬到了橋頭鎮,但祖祖輩輩都是寶庫鄉人,捨不得這裡的綠水青山。即使不是護林員,也要經常來看看。」護林員們感動著賀盈壽,這麼多年,看到青海的天更藍了、水更清了、山更綠了,他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