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在成都的正北面,建治於春秋末期,是「古蜀三都」之一,至今已有近2800年歷史。悠久的歷史,這片土地不養育出了楊升庵、王銘章等許多優秀的歷史人物,也創造出了國寶級的寶光寺、桂湖等歷史文物。同時,這裡的幾乎每個老街道每一條河流,都有他們自己的故事。我曾經陸陸續續介紹了新都的桂湖、寶光寺、學士堰、娃娃堰等傳說故事。今天,在這裡介紹一條新都的老街——聖諭亭巷。
聖諭亭巷是一條南北走向的路,從川陝路開始,向南穿過了東街和桂湖東路,一直南下到新泰西路,也是一條比較長的老街了。當然,和很多老街一樣,現在的聖諭亭巷,街上已經沒有「聖諭亭」了。
在網上,關於「聖諭亭巷」名字的來歷,有一個風趣而又充滿智慧的故事。
傳說,光緒元年,新任新都知縣謝春和,從京城出發,一路上曉行夜宿,飢餐渴飲,直奔新都。剛入新都縣境,忽然轎子一顛,差點把他從轎內摔了下來。他連忙把腳一蹬,轎子立刻落平。他從轎內走出來,眼一瞪正要發怒時,兩個轎夫連忙跪稟道:「老爺,不是小得不小心,而是這些樹枝丫把轎頂子掛掉了,才使轎子顛了一下。」謝知縣抬眼一看,果然密密麻麻的樹枝,像一群大大小小的蟒蛇,纏在樹上,把官道弄得陰森森的,甚為討厭。聯想自己還未接印,就把轎頂子刮掉,很不吉利,不由得怒從心起,馬上命令隨從:「把這些掛翻轎頂的樹丫給我砍了」。
然而,新知縣不知道這些樹丫是新都一名門望族的寶地。原來,這裡是新都一位前輩:東漢時期的兗州刺史王稚子之墓。這座墳距今有一千七百多年了,從漢到清,王家後人一直在培修。他的後代把這座墳看成是王家的龍脈寶地,禁止一切人在那裡放牛牧羊、割草、攀枝。誰要在那裡動一鏟土扯一根草,輕則加倍賠償,重則送官懲處。由於保護得好,墳園四周的柏樹長得非常茂盛,枝丫交叉把官道都遮蓋了。
不知道原因的新知縣讓人把王家的樹丫給砍了,這一來把王稚子的後人惹怒了。王家的族長,立即寫了摺子,備快馬送到省城和京城控告謝知縣。
謝知縣知道惹了地頭蛇,於是心生一計:立刻親自帶領兵丁衙役,來到王稚子墳。把官道旁邊的樹,全部砍倒抬回縣城。並下令徵調工匠、夫役,親自督促在東街官道旁大興土木,晝夜不停地趕修一座聖諭亭。
王家的後人見謝知縣砍了樹枝,不但不賠禮認錯,反而大砍更多的樹木,一個個氣得吐血。於是把謝知縣的所作所為,寫成摺子,再一次告到京城裡去。
不久,一座雕龍畫鳳、金碧輝煌的聖諭亭修好了。同時,修好一道奏摺,大談建聖諭亭的意義,派人飛馬進京呈奏。
終於,王家眼巴巴盼望皇上來主持公道的聖旨下來了。那天,不僅新都的大小官吏、士紳商賈,齊集東街,還有四川提督、巡撫等軍政要員和成都府屬文官武將都紛紛乘馬坐轎趕著前來,王家後代也奉命參與。吉時一到,鼓樂鞭炮齊鳴,捧旨官站在臺上一聲高喊:「聖旨下!」所有到場人等,刷的一聲,通通跪下,只聽捧旨官念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朗朗乾坤,明明日月,山河社稷,固我皇室,新都知縣謝春和首建聖諭亭,供奉我朝歷代先祖皇帝,忠心可嘉。敬奉當今聖諭,尤見一片赤誠,著記大功,賞戴花翎,升三級,賜金百兩。欽此!」
捧旨官宣旨完畢,將聖旨供在亭上,在一片向謝知縣的祝賀聲中,王氏族人一個個只好悻悻地退了下去。
這個故事在新都流傳很廣,而且網上關於「聖諭亭巷」的故事幾乎都是這一個版本。不過,我覺得有幾個地方沒有編好,所以這個故事的虛假性就比較明顯。
首先,王稚子的墓是在青白江彌牟鎮西北部。雖然現在覺得青白江離新都很近,但在清朝時候,要跑那麼遠砍樹運到新都的東街,工程量還是挺大的。
其次,聖諭亭是明清時講聖諭的地方,並不是供奉皇帝牌位的地方。「講聖諭」,是明清時期教化老百姓的一種方式,每月的初一和十五都要由各地的父母官給大家講要孝敬父母、遵紀守法、誠實守信、鄰裡和睦、道德禮儀等。
所以,我覺得那個關於新都「聖諭亭巷」來歷的故事並不可靠。當然,如果覺得有其他補正,歡迎在後面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