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到了,戶外活動的人越來越多,大家出行時多會選擇樹木、草叢較多的陰涼處躲避太陽,但在外遊玩或者進行農耕的戶外活動時,要警惕一種可以致病甚至危及生命的蜱蟲。近日,一名3歲女童只因在草叢中玩耍,右側耳朵就「鑽」進一隻蜱蟲,所幸醫治及時,並未造成嚴重後果。
事件
三歲女娃草叢玩耍遭蜱蟲「入耳」
「醫生,快幫忙看看,孩子總說耳朵不舒服。」端午小長假首日(25日),東區一醫院耳鼻喉科迎來了一對母女,母親沈女士(化名)神情焦急,用手不停地指著3歲女兒的右側耳朵,懷疑有異物「鑽」了進去。經查,這名女童耳道內並非一般異物,而是一隻活生生的蜱蟲。
據沈女士回憶,22日,一家人在一處竹林遊玩,女兒在草叢中來回跑動,當晚到家,孩子便感覺右側耳朵出現不適,由於年齡小,難以用語言完整描述,不過總是手指耳朵,表現出難受的表情。 「我們也用電筒照著看了看,確實有一個黑色物體,起初還以為是耳屎,就沒太在意。」誰料,隨著時間推移,耳朵不適的症狀始終沒有減輕,沈女士便帶女兒趕緊到醫院檢查。
「通過耳鏡查看,確認是蜱蟲無疑。」確診後,醫生第一時間使用專業器具將蜱蟲取出,對女童的右側耳道進行了衝洗、消毒,並叮囑沈女士回家觀察孩子一周時間,確認沒有出現發熱症狀,才可放心。
提醒
蜱蟲「襲人」增多,避免草地長時間坐臥
「以前一兩年遇不上一例,這兩天卻先後接診了兩名蜱蟲鑽進耳朵的患者。」這名醫生告訴記者,蜱蟲進耳,如不及時取出,會出現兩類風險:首先是傳播病毒,患者出現發熱、驚厥、毒血症等病症;其次是蜱蟲「斷根」留在體內,會引發各類併發症。醫生說,慶幸的是,由於外耳道皮膚薄,蜱蟲難以「叮牢」,並未給取蟲帶來太大難度。因此,兩名患者也沒有出現嚴重後果。
如何避免被蜱蟲叮咬?這名醫生提醒,首先,應儘量避免在蜱類主要棲息地如草地、樹林等環境中長時間坐臥。如需進入此類地 區,應注意做好個人防護,提倡穿長袖衣服;不要穿涼鞋;紮緊褲腿或把褲腿塞進襪子或鞋子裡;穿淺色衣服可便於查找有無蜱蟲爬上;針織衣物表面儘量光滑,這樣蜱不易粘附;每天的旅遊活動結束後,旅遊者還要仔細檢查他們的身體和衣物,看是否有蜱蟲叮入或爬上,發現蜱蟲後立即清除。
支招
蜱蟲叮咬切勿「生拉硬拽」
被蜱蟲咬傷後如何緊急處理?醫生建議,蜱蟲常附著在人體的頭皮、腰部、腋窩、腹股溝及腳踝下方等部位,一旦發現有蜱蟲叮咬、鑽入皮膚,可用酒精塗在蜱蟲身上,使蜱蟲頭部放鬆或死亡,再用尖頭鑷子取出,或用菸頭、香頭輕輕燙蜱露在體外的部分,使其頭部自行慢慢退出。
燙蜱時要注意安全,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傷皮膚,或將蜱的頭部留在皮膚內。取出後,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處理,並隨時觀察身體狀況,如出現發熱、叮咬部位發炎破潰及紅斑等症狀,要及時就診。
蜱蟲小資料
蜱(pí)也叫壁蝨,鱉吃,俗稱狗鱉、草別子、牛蝨、草蜱蟲、狗豆子。蟄伏在淺山丘陵的草叢、植物上,或寄宿於牲畜等動物皮毛間。不吸血時,小的才幹癟綠豆般大小,也有極細如米粒的;吸飽血液後,有飽滿的黃豆大小,大的可達指甲蓋大。蜱叮咬的無形體病屬於傳染病,人對此病普遍易感,與危重患者有密切接觸、直接接觸病人血液等體液的醫務人員或其陪護者,如不注意防護,也可能感染。
(來源:揚州發布 編輯/錢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