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洋乎美德!宰制萬物,役使群眾,豈人力哉。緣人情而制禮,依人性而作儀,其所由來尚矣。
中國向來崇尚禮儀,我們每一個人從小就會被親人以禮儀之名「約束」,但中國傳統的禮儀之說真的只是人情世故嗎?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探索看似束縛人性的禮儀背後的奧秘。
人道經緯萬端,規矩無所不貫,誘進以仁義,束縛以刑罰,故德厚者位尊,祿重者寵榮。
物理學上說一切都是在不斷地無規律的運動中的,這種無規律性導致一切的能量都在內部消耗,人類社會之所以能夠有今天的場面,正是因為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規則。無論古今中外,都有一些維繫社會穩定的規則,正是在穩定中人類社會才得以不斷向前發展。中國古人講究的「禮」,與之相同,是古人在不斷地總結和思考中探索出來的最能維持穩定的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
禮由人起。人生有欲。欲不得則不能無忿,忿而無度量則爭,爭則亂,故制禮儀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所求,使欲不窮於物,物不屈於欲,二者相恃而長,是禮之所以起也。
這是史記中對於禮的論述,立足於人性的角度對禮儀的起源進行了論述,可謂是十分精闢了。「禮因人心,非從天下」,禮儀的產生是為了人的內心有更好的訴求。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 無天地,惡生?無先祖惡出?二者偏亡,則無安人。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本也。
對天地,對先祖的禮儀是中國禮儀中重要的一環。禮儀之所以能夠維護社會秩序是因為其立足點是要人們懂得感恩和敬畏,一個沒有感恩與敬畏之情的群體無法找到前進的方向的。
中國的禮儀以及一些歷史的東西看似古板陳舊,但都是歷代聖賢們對於天地,人,社會的思考,再結合歷史所得出的結論,其真正內核的東西是經得住時間的考驗的,人類的社會好像一直在一個無休止惡循環中,許許多多的人和事仿佛和埋沒在歷史煙雲中人物一樣。時代發展中變化的只是外在的一些東西,人作為一種「有思想的稻草」其本質的人性在紛繁的外在層層裹挾中沒有發生多大的變化。韓信的人物放到今天還是難得善終,和時代無關,他的功績和他的性格是根本並不是因為他遇上了劉邦和呂后;我們穿越到古代大多數依然是不知名的一份子,並不能聞達於諸侯。些許的看透一些之後,或許能夠對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有更豁達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