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鶇我家陽臺外的"客人"今年你還來嗎?
去年春天一對烏鶇鳥意外喜歡的上我家放在陽臺外的蘭草花盆,並在裡面安營紮寨,生兒育女,我家住在8樓,可能是鳥認為把窩做在高高的陽臺上比做在樹上安全吧,開始烏鶇先用草和爛泥巴做窩,窩做好就開始下蛋了,烏鶇膽子太小,見人就飛離鳥巢,為了不再驚嚇它,我用了塊紙板把陽臺玻璃遮了起來,很快鳥巢裡有了6枚小蛋,大約孵了一個星期左右,小鳥就先後出殼了,從出殼到飛走僅需半個月左右。
每天鳥媽鳥爸抓來蚯蚓餵小鳥,經
觀察發現鳥比人聰明,愛乾淨,小鳥出殼才幾天見媽來時才撅高屁股拉屎,讓鳥媽處理,有時大鳥直接吃掉,有時含走,小鳥們從不把屎拉在窩裡,這是天性,而人一歲多至二歲有的都不會拉大小便!
記得那時5月6月氣溫已經很高了,小鳥們擠在小窩裡被曬的又熱又渴又餓,鳥媽也不知蹤影,小鳥們紛紛大嘴朝天使勁亂叫要吃的,小鳥們食量很大,就是所謂嗷嗷待哺吧,為了幫小鳥先解解渴,我找了個小眼藥水瓶子打些水給小鳥們潤潤嗓子,餵了好幾回,可有一次競受到回巢的大鳥的攻擊,所用的武器就是噴稀薄的鳥糞,可能以為我要傷害它們的寶寶。
烏鶇鳥鳴叫非常好聽,小區裡的鳥早上4點半左右就開始嗚叫了,其中叫聲最好聽的就是烏鶇了,歌聲圓潤悅耳,千迴百轉令人心曠神怡。
烏鶇鳥今年你還會來做客嗎?好想你哦!
據資料介紹,烏鶇(學名:Turdus merula):是鳥綱、鶇科的鳥類。體重55-126克,體長210-296毫米;雄性的烏鶇除了黃色的眼圏和喙外,全身都是黑色。雌性和初生的烏鶇沒有黃色的眼圏,但有一身褐色的羽毛和喙。虹膜褐色,鳥喙橙黃色或黃色,腳黑色。
棲息於次生林、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針葉林等各種不同類型的森林中。海拔高度從數百米到4500米左右均可遇見,是雜食性鳥類,食物包括昆蟲、蚯蚓、種子和漿果。分布於歐洲、非洲、和亞洲。烏鶇還是瑞典的國鳥。
烏鶇形態特徵
烏鶇雄鳥全身大致黑色、黑褐色或烏褐色,有的沾鏽色或灰色。上體包括兩翅和尾羽是黑色。下體黑褐,色稍淡,頦綴以棕色羽緣,喉亦微染棕色而微具黑褐色縱紋。嘴黃,眼珠呈桔黃色,羽毛不易脫落,腳近黑色。嘴及眼周橙黃色。雌鳥較雄鳥色淡,喉、胸有暗色縱紋。虹膜褐色,鳥喙橙黃色或黃色,腳黑色。
烏鶇每年的4-7月開始繁殖,巢大都營於喬木的枝梢上或樹木主幹分支處、距地面約3米,棕櫚葉柄間等處築碗狀巢,以枝條、枯草、松針等混泥築成深杯狀。每窩產卵4-6枚,淡藍灰色或近白色,綴以赭褐色斑點,由雌鳥孵化。孵化期14-15天。雌雄共同育雛常結小群在地面上奔馳,亦常至草地及河邊等處找食。棲落樹枝前常發出急促的「唧唧""唧唧」短叫聲,烏鶇的歌聲嚎亮動聽,並善仿其他鳥鳴。膽小,眼尖,對外界反應靈敏,夜間受到驚嚇時會飛離原棲地。主要以昆蟲為食。所吃食物有鱗翅目幼蟲、尺蠖蛾科幼蟲、蝽科幼蟲、蝗蟲、金龜子、甲蟲、步行蟲等雙翅目、鞘翅目、直翅目昆蟲和幼蟲。 也吃香樟樹籽榕果等果實,以及雜草種子等植物。
鳥專吃害蟲,為小區帶來鳥語花香,讓人賞心悅目,是人類的好朋友,要好好保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