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烏鶇不愛叫,可能是母鳥,掌握3個變化特點,輕鬆分辨所養的烏鶇...

2020-11-24 騰訊網

冬天是一個寒冷的季節,天寒地凍,並非所有人都喜歡。但對於飼養烏鶇的朋友們而言,這又是一個耳朵開始享受的季節。到了冬季,也就意味著到了烏鶇的鳴叫期。從冬天一直持續到來年春夏季,我們的耳邊總能縈繞著烏鶇那優美動聽的鳴叫聲。不論是當年的雛鳥,還是養了多年的老鳥,此時每天的大部分時間,烏鶇都應該一展歌喉,在放聲歌唱。

當然,以上有一個基本的前提條件,那就是養的必須是一隻公鳥。因為烏鶇母鳥不會叫、不願意叫。關於烏鶇公母的辨別方法,鶇龜先生曾在上個月底的入冬前,寫過一篇文章,名字叫《都冬天了烏鶇還不愛叫?它或許是只母鳥,換羽後烏鶇公母分辨方法》。文中對換羽後烏鶇公母辨別方法做了詳細介紹,全方位對比了公母烏鶇頭部(頭型、眼睛、嘴)、羽毛(飛羽、尾羽、腹部和背部羽毛)、腿腳、體型和鳴叫等各方面的不同點。文章發出後至今,仍陸續有不少朋友留言或私信,問及烏鶇公母分辨問題。其實鶇龜先生倒是建議有此困惑的朋友們,能浪費點時間,認真看下那篇文章。雖然內容有點長(鶇龜先生文章的通病),不符合現在流行的「快餐文化」,但仔細通讀全文,相信還是多少能有些收穫的,基本可以做到分辨烏鶇公母不求人。

現在已經到了12月下旬。入冬以後,烏鶇無論是在外表還是鳴叫等方面,與前期相比,也都發生了一些變化。準確把握這些變化特點,也有助於我們區分烏鶇公母。今天鶇龜先生就來談談,如何根據從入冬後烏鶇的變化特徵,來判斷所養的是不是只公鳥,供感興趣的朋友們參考。

一、外表最大的變化是嘴巴和眼圈

從體型大小上來說,烏鶇雛鳥在出殼後的2個月大時,基本就長成型了,體型不再發生大的變化。但在換羽前,烏鶇雛鳥是一身黑白相間的花羽毛(指腹部);到了深秋和初冬,就會褪掉舊羽毛,重新換上一身純黑色的羽毛,成了一隻名副其實的黑鳥。此時的烏鶇,單純從體型和羽毛上來看,和成年鳥已經基本無異了。

根據以上烏鶇羽毛的變化特點,可以總結出辨別烏鶇公鳥的方法:冬季換羽後,公烏鶇的羽毛應該是全身純黑色,否則可考慮為母鳥。與換羽前相比,公鳥最大的變化是腹部和背部的羽毛,由黑白相間(或棕白、黑灰相間)的花色羽毛,換為純黑色。如果發現所養的烏鶇,腹部和背部羽毛,換羽後顏色不黑,為偏紅色或棕色或褐色,總之只要腹部和背部羽毛不是純黑色,那就要考慮可能是只母鳥(外表僅是輔助,最終還需要結合其他特徵綜合判斷)。

入冬後,烏鶇在外表上最大的變化是嘴巴和眼圈的顏色,分別簡述如下:

(1)鳥嘴顏色的變化

在雛鳥期,沒有換羽前,烏鶇鳥嘴越黑越可能為公鳥,最好是黑的發亮;此時雌鳥的嘴是深灰色(褐色),表現為公鳥比雌鳥嘴黑。但到了換羽完成後的冬季,隨著公鳥體內雄性激素分泌的增多,鳥嘴開始發生明顯變化,顏色逐漸變淺,黑色逐漸褪去,黃顏色逐漸出現,直至到了第二年春季,嘴顏色變為橙黃色。

從當年冬季到來年春季,公鳥嘴顏色有這樣一個基本的變化過程:純黑色淺黑色黑黃相間黃顏色橙黃色。現在的季節,公鳥嘴的顏色應該是處於「淺黑色」、「黑黃相間」和「黃顏色」這三個階段(視頭窩、二窩鳥而有所不同,越早鳥嘴的顏色越鮮豔)。此時的雌鳥烏鶇,鳥嘴顏色雖然也在變淺,但不如公鳥那麼明顯。這階段,從視覺上看,雌鳥嘴要比公鳥黑,也就是與前期相反,此時鳥嘴越黑越可能為母鳥。

從上述鳥嘴顏色的變化特徵,可以總結出一個判斷烏鶇公鳥的方法:入冬後,烏鶇公鳥嘴的顏色是由黑色逐漸變淺的,黑色慢慢消退,黃色及橙色比重逐漸增加,直至全部變為橙黃色。如果到了冬季以後,鳥嘴顏色一直偏黑,看不到明顯變化,那就要考慮是否為母鳥。

(2)眼圈顏色的變化

除了鳥嘴,眼圈也是一個變化明顯的地方。未換羽的雛鳥,公鳥和雌鳥的眼圈很難分辨,都差不多。但是到了冬季,區別就十分明顯了。公鳥眼圈的直觀變化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眼圈在逐漸增厚、變寬,越來越明顯;二是顏色逐漸變鮮豔,由淺黃色慢慢變為橙黃色。而此時母鳥的眼圈,仍然很薄,不明顯,顏色也不鮮豔,仍為淺黃色。

從以上眼圈的變化特點,可以總結出烏鶇公鳥的判斷方法:到了冬季,公鳥的眼圈在增大、增厚,顏色也越發明顯,變得鮮豔。如果發現所養的烏鶇,眼圈和換羽前相比,一直沒什麼大的變化,就要考慮有母鳥的可能。

二、頭部(含脖子)和腳底板皮膚顏色的變化

嘴巴和眼圈的變化,非常好觀察,一看便知。其實到了冬季以後,特別是到了來年春季,烏鶇身上還有兩處變化也非常明顯,雖然大多數朋友並不會注意,但掌握了這些變化特徵以後,也能快速判斷烏鶇公母,這就是頭部(含脖子)和腳底板皮膚顏色的變化。

隨著體內雄性激素的增多,入冬以後,烏鶇公鳥不僅嘴巴和眼圈顏色發生變化,因為羽毛覆蓋,我們平時不注意的皮膚,也在悄然發生變化。正常情況下,烏鶇皮膚的顏色是青色的(青灰色);但當烏鶇上性時(冬季至來年春季),扒開頭部及脖子的羽毛,我們會發現皮膚顏色是黃色或橙色的。抓住烏鶇,讓其腹部朝上,觀察它的腳底板,顏色也是黃色或橙色。而此時對應的雌鳥,無論頭部還是腳底板,膚色仍是青灰色。

根據以上這種膚色變化的差異,也可以判斷烏鶇公母,即頭部(含脖子)和腳底板皮膚顏色黃或橙色者為公,青灰色者為母。注意這種顏色的變化,同樣也是逐漸進行的,以春季最為典型,公鳥多為橙黃色。

三、冬季最重要的變化是鳴唱

相對於外表和膚色等方面的變化,入冬以後,公烏鶇最大的變化,還是表現在鳴叫和學口上。從鳴叫上來看,進入冬季的一個明顯變化是愛叫了。我們從每天早六點到晚六點算,12個小時當中,除了基本的飲食時間,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時間都是在鳴叫的(指在鳥籠中,放出來自由活動不愛叫)。當然,目前是12月份,基本還都是以小叫或中叫為主,並不會大叫。但不管是小叫、中叫還是大叫,它們只是音調高低和花腔多少的問題,並不影響鳴叫頻率,愛唱是公烏鶇冬季最大的變化之一。

另一個明顯的變化就是學口,入冬以後,公烏鶇愛學口了。基本頭天聽到的鳥叫聲音,第二天差不多就能唱出來,難學點的聲音,基本在三天以後也多少能分辨出來點。

以上這種冬季鳴叫的變化特點,鶇龜先生認為是判斷烏鶇公母「第二準確」的一個方法(生鳥不適用)。因為外表確實有迷惑性,一隻擁有十足公鳥相的烏鶇,最後可能會以產蛋的方式,告訴你它其實是只母鳥。外表可以騙人,但烏鶇的聲音不會騙人,愛叫、會唱的才是公鳥。不過這裡要更正一個說法,烏鶇母鳥並非不會鳴叫,它是會叫的。但是和公鳥相比,烏鶇母鳥不愛叫,幾乎就是個啞巴一樣,偶爾「甲甲」叫兩聲。同時,在學口花叫方面,也和公鳥沒法比,母鳥叫聲多單調,花腔不行。

也就是說,如果所養的烏鶇,不管它頭型、眼睛、鼻子、嘴巴、腿腳、羽毛、體型等方方面面,多麼像一隻公鳥,也別管多少「高手」告訴你它就是「包公」或「鐵公」,只要它一不願意叫,二不愛學口和花叫,那十有八九就是只母鳥,這是女漢子烏鶇。相反,不管這隻鳥外表多麼像母鳥,也不管多少人說它是母鳥,只要它愛唱、愛學口,到了冬季以後會花唱,那它其實是一隻公鳥,只是長得有點娘而已,但終歸是純爺們。

有朋友也許會有疑問,你說的這麼有信心,為何說這是第二準確的判斷方法呢?嗯,這是因為第一準確的判斷方法,沒人能撼動。那是判斷烏鶇公母的終極方法,即看是否會產蛋。是公是母,下個蛋就知道了。所以不管別人怎麼說,養到第二年或第三年,如果下蛋了,那就是100%母鳥,反之為公。朋友們,你們說這個方法是不是極為準確?

當然,以上辨別方法,都是建立在正常飼養、不忍飢挨餓、不缺營養的基礎上的。因為烏鶇的鳴叫,本質上是一種繁殖求偶行為,吃飽喝足了才有這個「雅興」。缺乏營養(比如只餵劣質雞飼料),烏鶇也是不願意鳴叫的。關於冬季烏鶇的養護方法,請參考鶇龜先生之前發表的文章,《烏鶇冬天在籠子裡怕冷嗎?籠養怎樣過冬?詳解冬季百舌鳥飼養方法》,這裡不再贅述。

四、結語

進入冬季以後,烏鶇在外表和鳴叫方面,與前期相比都有所變化。把握這些變化特點,有助於我們判斷所養的烏鶇到底是公鳥還是母鳥。一般來說,進入冬季以後,如果發現腹部和背部羽毛不是純黑色、嘴巴顏色偏黑、眼圈不明顯、頭部和腳底板膚色不為黃顏色,就要考慮是否為母鳥。當然,更準確的判斷方法還是聽鳴叫。進入冬季以後,也就進入了烏鶇一年當中的鳴叫期,公鳥白天大部分時間都應該是在鳴叫的,且也開始了花唱,聲音多變。如果發現一直不叫,就如啞巴一樣,或者偶爾單調的叫兩聲,不管外表如何,那就可以認為是母鳥。

【特別說明】:鶇龜先生,溯本正源,堅持分享簡單快樂的烏鶇、烏龜和原生魚實操飼養方法與心得體會,歡迎關注。歡迎以轉發的形式分享,但請勿搬運抄襲,謝謝理解。

相關焦點

  • ...烏鶇不愛叫,可能是母鳥,掌握3個變化特點,輕鬆分辨所養的烏鶇公母
    因為烏鶇母鳥不會叫、不願意叫。關於烏鶇公母的辨別方法,鶇龜先生曾在上個月底的入冬前,寫過一篇文章,名字叫《都冬天了烏鶇還不愛叫?它或許是只母鳥,換羽後烏鶇公母分辨方法》。文中對換羽後烏鶇公母辨別方法做了詳細介紹,全方位對比了公母烏鶇頭部(頭型、眼睛、嘴)、羽毛(飛羽、尾羽、腹部和背部羽毛)、腿腳、體型和鳴叫等各方面的不同點。文章發出後至今,仍陸續有不少朋友留言或私信,問及烏鶇公母分辨問題。
  • 冬季了烏鶇還不愛叫?那可能是母鳥,把握3個變化特點輕鬆辯公母
    但是到了冬季,區別就十分明顯了。公鳥眼圈的直觀變化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眼圈在逐漸增厚、變寬,越來越明顯;二是顏色逐漸變鮮豔,由淺黃色慢慢變為橙黃色。而此時母鳥的眼圈,仍然很薄,不明顯,顏色也不鮮豔,仍為淺黃色。從以上眼圈的變化特點,可以總結出烏鶇公鳥的判斷方法:到了冬季,公鳥的眼圈在增大、增厚,顏色也越發明顯,變得鮮豔。
  • 那隻黑色的鳥叫烏鶇
    住在奧園的朋友一定都看過這種黑色的鳥,或許你心裡還叫過它烏鴉來著,其實它叫烏鶇。「鶇」的本意就是一種叫得好聽的鳥。音訓有叮叮咚咚的意思。一隻烏鶇大約鴿子那麼大,看是看起來更緊湊一些。黑色顯瘦吧。烏鶇會叫出好多種聲音。我在初學觀鳥的時候(也就是去年了,我現在依然是新手),在奧園常常為一種不熟悉的鳥叫駐足,看來看去,哦,又是烏鶇。
  • 草叢中撿到一隻鳥 原來它叫「烏鶇」
    原標題:草叢中撿到一隻鳥 原來它叫「烏鶇」   慈谿新聞網訊「路上撿到一鳥,好像不太會飛。這是什麼鳥啊,我要怎麼辦?」17日上午,記者接到市民瀟先生的求助,他說對著一隻撿到的小鳥發了愁。
  • 瑞典國鳥烏鶇來南京安家
    兩隻黑毛黃嘴的成鳥則叼著蟲子,歇在不遠處的大梧桐樹上。一般是烏鶇媽媽看護、孵化鳥寶寶,烏鶇爸爸則負責出去覓食。前幾天「寶寶」有了動靜,小傢伙用力地掙脫蛋殼的束縛出生了,剛出生的小烏鶇上下光溜溜的,沒有一點羽毛,閉著兩隻小眼睛,只知道張著嘴巴唧唧地叫,有了孩子,烏鶇夫婦倆的生活負擔大大加重了,開始頻繁地在花園地裡用長長尖嘴挖蚯蚓,叼樹果,從早到晚這段時間不停地餵食,次數達50多次。小烏鶇一個個張著黃黃的小嘴等待爸媽餵食,飽餐一頓之後,小傢伙們又睡著了。
  • 烏鶇為什麼要壓口?白舌鳥不壓口可以嗎?
    烏鶇(白舌鳥)小黑烏鶇是一種黑色的小鳥,體長似八哥。烏鶇在世界範圍內廣泛分布,是瑞典的國鳥。在我國,從新疆到海南都有分布。是其貌不揚的歌鳥。歌聲悠揚洪亮,是著名的大嗓門。烏鶇除了歌唱的不錯,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學舌,能夠學習模仿自然界中的各種聲音,如各種鳥叫蟲鳴,可謂惟妙惟肖。特別是清早的樹林裡,遠聽可能百鳥在鳴叫,走近了可能就會發現,整個樹林裡只有樹梢上的一隻黑鳥。這就是烏鶇的本領,因此也叫白舌鳥。家養的烏鶇,讓其學習聲音的過程,就叫壓口。
  • 「烏鶇築巢鐵樹盆栽」故事迎來大結局:烏鶇五寶寶今展翅高飛
    本報追蹤關注的烏鶇夫妻佔據朱家盆景鐵樹做窩產蛋孵雛的故事,今天終於迎來了欣喜的大結局:經過17個日日夜夜的精心餵養,五個健康的小寶寶,伸伸懶腰,撲撲翅膀,亮亮嗓音,倏忽間,在一片嘈雜鳴叫聲中,響起兩下格外響亮的鳥叫聲,朱家人斷定「爸爸媽媽來了」。
  • 歷時45分鐘,見證新生命誕生的神奇過程,烏鶇孵化雛鳥破殼成鳥記
    西方人對烏鶇也非常喜歡,稱它為高雅的樂者。烏鶇也是瑞典的國鳥。烏鶇的繁殖期為每年春夏季,南京地區為3-7月。此窩烏鶇為本年度第二次繁殖,前一窩在三月份。公烏鶇:老婆,已經五顆啦,不能再生啦!咱們還有房貸、車貸沒還,將來孩子出生,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都是大花費啊,差不多就可以了。母烏鶇:好的,聽你的,咱就五個吧,不生了。
  • 烏鶇繁殖過程:第一枚鳥蛋破殼而出的全過程記錄,百舌鳥雛鳥出殼
    2020年5月10日,一對烏鶇夫婦在陽臺花盆開始做窩。四天後,鳥窩終於做成了,一個碗狀的鳥「家」出現。雌鳥烏鶇開始了產蛋過程。烏鶇每年3-7月開始繁殖,每對烏鶇每年繁殖一到兩窩,每窩產蛋4-6枚(也有觀測到產蛋7枚的,但不多見),產蛋速度為每天一枚。
  • 烏鶇繁殖過程:從修建鳥窩到產蛋全記錄,百舌鳥營建鳥巢和產鳥蛋
    烏鶇,因雄鳥善於鳴唱和學舌,又稱百舌鳥,是一種其貌不揚的黑鳥。雄鳥擁有一身黑色羽毛,橙黃的喙(鳥嘴)和眼圈。烏鶇每年的繁殖期為春夏季,長江中下遊地區一般為3-6月。基本過程為修建鳥窩-產蛋-孵蛋-孵化-育雛-出飛。下面的圖片,詳細記錄了烏鶇修建鳥窩到產蛋的過程。
  • 被烏鶇鳥屎攻擊了怎麼辦?烏鶇襲擊人的原因真相、方式和防範對策
    性格兇猛好鬥,是它的基本特點,幾乎會攻擊所有的動物。管你是獅子、獵豹、豪豬、眼鏡蛇,還是鱷魚、斑馬、野牛和羚羊,它統統不認慫,一個字就是「幹」,哪怕為此丟掉性命也在所不惜。它的一生,「不是在幹架,就是在去幹架的路上」。有人說蜜獾會記仇,其實不對,它奉行的是有仇現場報,決不讓仇隔夜。
  • 闢謠:烏鶇並非暴躁的平頭哥,烏鶇攻擊人的原因與防範處理方法
    性格兇猛好鬥,是它的基本特點,幾乎會攻擊所有的動物。管你是獅子、獵豹、豪豬、眼鏡蛇,還是鱷魚、斑馬、野牛和羚羊,它統統不認慫,一個字就是「幹」,哪怕為此丟掉性命也在所不惜。它的一生,「不是在幹架,就是在去幹架的路上」。有人說蜜獾會記仇,其實不對,它奉行的是有仇現場報,決不讓仇隔夜。
  • 寵物知識之烏鶇的習性特徵及管理
    寵物知識之烏鶇的習性特徵及管理文/愛萌寵之大偉烏鶇:另名:百舌、反舌、中國黑鶇、白舌、黑鶇、黑山雀。一、形態特徵烏鶇烏鶇的繁殖期為每年的4~、7月。烏鶇① 野生成鳥野性大,難馴熟,常因過度撞籠而死亡,因此最好從幼鳥養起。成鳥需先在板籠中馴養一周,然後再入亮籠。② 夏季,每天為其水浴一次;冬季要保證室溫,每周水浴一次,清洗鳥全身羽毛及足趾。
  • 這兩隻烏鶇為啥和小學生過不去
    每天學生上學放學,這兩隻鳥就會出來搞「惡作劇」———俯衝下來,在學生身上留下一堆鳥屎後揚長而去。嚇得學生每次路過此處,便會抱頭以百米速度衝過這個「危險地段」。  新登鎮中心小學二年級的傅同學,最多一天被兩隻鳥襲擊了3次,一天被迫換了3套衣服。天天接送孫女上下學的李大媽描述:「這兩隻鳥每天都嘰嘰喳喳地叫,我孫女走幾步,鳥也在樹枝上跳幾步,我孫女站住不動,鳥也停住不動。
  • 籠養烏鶇一定會斷翅斷尾嗎?百舌鳥怎樣才能養出烏黑鋥亮的羽毛?養出烏鶇全翅全尾和羽毛油亮的方法介紹
    烏鶇之所以羽毛容易殘破,其原因在於經常撞籠。而撞籠的原因,多數人都認為是因為烏鶇愛反生,是養不熟的「白眼狼」。其實並非如此,撞籠主要是因為其膽小、機警、神經質的性格所致。這種性格是它與生俱來的天性,是從大自然中帶來的。
  • 烏鶇為什麼怕人養不熟?可能是你方法不對頭
    貌不驚人的烏鶇,其實是唱歌天才烏鶇,其實整個鶇科的鳥,都一個德行,那就是極度膽小神經質,有時候膽小到令人髮指的地步,比如你拿任何一個它沒見過的東西,都會在籠子裡亂飛亂撞半天。這種性格的鳥,要想獲得它們的信任,確實困難些。但也不是說就真的不能養熟,更不是很多人說的那樣,烏鶇是養不熟的白眼狼。其實,烏鶇雖然膽小,但也是可以養熟的。我是去年開始第一次養鳥,養的就是烏鶇,什麼經驗都沒有,小白一個,不斷摸索下來,我的烏鶇小黑,雖然養的也不是特別熟,但也基本算可以了。
  • 烏鶇今年還來我家「作客」嗎?
    去年春天一對烏鶇鳥意外喜歡的上我家放在陽臺外的蘭草花盆,並在裡面安營紮寨,生兒育女,我家住在8樓,可能是鳥認為把窩做在高高的陽臺上比做在樹上安全吧,開始烏鶇先用草和爛泥巴做窩,窩做好就開始下蛋了,烏鶇膽子太小,見人就飛離鳥巢,為了不再驚嚇它,我用了塊紙板把陽臺玻璃遮了起來,很快鳥巢裡有了6枚小蛋,大約孵了一個星期左右,小鳥就先後出殼了,從出殼到飛走僅需半個月左右。
  • 百舌鳥的故事——烏鶇小記
    ,市民們多數看到的是八哥或另一種知名度更低的鳥——烏鶇。如果你去問一個路人認不認識烏鶇,他甚至會認為你說的是一種麵食;等你一指行道樹上站著的那位,他又恍然大悟起來——烏鶇可能是市民最熟悉的陌生鳥。它們長相平平,無需複雜的語言描述,一句「全身黑色嘴黃色」足矣。黑色系的鳥類常常被人們誤解,比如經常能看到網上有人諮詢烏鶇是否吉利之類的問題。即使在觀鳥圈,烏鶇也不太受「待見」,可能因為它們並不「美麗」,還很常見。
  • 烏鶇,重口味到喜歡在垃圾堆吃蛞蝓和垃圾,卻是難得的「模仿」鳥
    烏鶇,常被人稱為百舌、反舌、黑鶇和烏鴣,雄性烏鶇鳥渾身羽毛為烏黑色,雌性烏鶇鳥和烏鶇幼鳥的羽毛為灰色,因此它們的性別非常容易區分。烏鶇主要棲息於海拔在4500米以下100米以上的森林中,而且它們在亞洲、歐洲、非洲都有分布。
  • 畫眉鳥當中的「白王黑將」,說的是烏鶇嗎?
    白畫眉鳥有的鳥友說,黑將其實就是烏鶇鳥,其實仔細觀察,你會發現烏鶇的外貌和畫眉鳥極為像是,體型、眼睛附近的眉毛形狀可是烏鶇和畫眉鳥卻是不是同一種鳥,難道是古人把烏鶇錯認成為了黑色的畫眉鳥?這也有可能,因為畫眉鳥當中,除了最普遍的棕褐色畫眉鳥,還有長出白毛的花白畫眉鳥,生了黑點的畫眉鳥,以及完全變黑和變白的畫眉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