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裡洋場煙花地,風雲際會上海灘」,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是中國最繁華的商埠。列強租界遍布其間,各方勢力匯聚於此,成為魚龍混雜之地,被稱為「冒險家的樂園」。
上海灘明面是英法租界的洋人掌權,暗地裡卻是幫派大佬的天下,尤以青幫三巨頭黃金榮、杜月笙、張嘯林勢力最大,門下弟子分布於各行各業,是名副其實的「土皇帝」。
這些白相人(指混社會的流氓地痞)可不好惹,得罪了他們輕則傷筋動骨,重則丟掉性命,平素一向驕橫囂張,就連洋人和當局也要看其臉色。不過偏偏有人不信邪,敢於在老虎頂上拔毛,此君便是王亞樵。
某次,由於王亞樵幫了李鴻章長孫李國傑的大忙,感激之餘李將名下「江安號」輪贈給王亞樵。誰知該船經理是張嘯林的親侄子,又是杜月笙門生,平日裡蠻橫慣了,仗著本家叔伯的勢拒絕交船。
這可惹火了王亞樵,當夜就派人炸了張公館的院牆,以此警告張嘯林:你看著辦。隨後派了數百手持利斧的壯漢上船威逼,無奈之下經理跑到杜公館求庇護,杜月笙也有些心虛,罵道:「儂惹誰不好,單惹這幫不要命的」!只得請黃金榮出面斡旋,答應馬上交船。
達到目的,王亞樵仍不肯罷手,又勒索了杜月笙十萬大洋方才心滿意足。
又一次,杜月笙的門生犯下命案,苦主家屬上告無果。此事被遠在香港的王亞樵得知後,禁不住義憤填膺,當即給杜去信表示關注之意,哪知杜月笙裝糊塗未予理會。於是王亞樵又去一信,措辭極其嚴厲:
你放任門人草菅人命,毫無人道,吾當小試牛刀,以示懲戒!
這分明就是討伐檄文,杜月笙慌了,急忙請人多方周旋,疏通關節,王亞樵這才作罷。
對於這些個叱吒上海灘的頭面人物,別人躲之不及,王亞樵則看清了他們的本質:都是三妻四妾,有家有產,才不會拋頭露面以命相拼。
怒懟上海灘大佬的經歷,跟王亞樵做的其他大事相比,顯得微不足道。
1932年,日軍為了掩蓋侵佔東北的事實,策動了震驚中外的「一二八事件」以轉移視線,對駐防上海的中國軍隊發起攻擊。王亞樵挺身而出,組織三千餘抗日義勇軍配合19路軍作戰。無奈前方浴血後方怯懦,當局畏懼日軍的強大,籤署了屈辱的《淞滬停戰協定》。
停戰後,日方在虹口公園舉行「勝利慶功會」,這讓王亞樵氣憤不已,決定不惜代價破壞日本人的「慶功」會場。然而因高官聚集,日本人防範相當嚴密,只允許日本人和朝鮮人(當時朝鮮已淪為日本殖民地)進入會場。
於是王亞樵找到了流亡在上海的朝鮮抵抗力量安昌浩、金九、尹奉吉等人,確定由義士尹奉吉動手。
當日,尹將兩枚烈性手雷裝入軍用水壺和日式飯盒中,不動聲色潛入虹口會場。在臺上日酋講得興高採烈口沫橫飛,一萬餘日軍和數千日僑高聲歡呼時,尹奉吉奮力將手雷拋出,「轟」的一聲巨響,連臺帶人飛上了天。擔心沒死透,第二顆手雷又扔了上去。
白川義則大將當場喪命,日外相重光葵腿被炸斷致殘。此事經報紙連篇累牘登載後,舉國歡騰民眾無不拍手稱快。就連一向畏戰的當局,也送給王亞樵四萬大洋以資鼓勵。當來人希望王亞樵回書答謝時,王一臉不屑:「光頭擁兵百萬都不抗日,我們老百姓自己抗日,無需答謝」。
王亞樵平時戴副眼鏡,外表顯得文質彬彬,頗有幾分儒雅斯文的氣質,內在卻滿是鐵血丹心的氣概。他對弱者同情,對敵人狠辣,堅信「唯有暴力才能推翻強權」。於是那些投敵賣國的高官顯貴,紛紛成了打擊目標,其作為更像是行俠仗義的綠林好漢。
「廬山刺蔣,北站刺宋」,一件件驚天巨案令民國要員心驚膽戰。發生在1935年的「刺汪案」,影響尤其強烈。
實際上最初目標並非汪兆銘(精衛),而是王的眼中釘蔣(中正)。時值會場混亂,蔣藉故離席,方才逃過一劫。汪兆銘很不幸地成了替罪羊,當場連中三槍,其中一槍正中脊椎,因位置敏感無法取出,以致其九年後毒發,死在東京的手術臺上。
因與當局結怨甚深,1936年王亞樵遇害於廣西梧州,年僅47歲。他的一生波瀾壯闊盪氣迴腸,死於其槍下的無一不是大奸大惡之徒,無不令國人拍手相慶,因此被冠以名號「遠東第一殺手」,這是民眾對他的讚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