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海時代達伽馬遠航亞洲,靠無知和宗教狂熱支撐

2021-01-16 騰訊網

[摘要]克利夫說,「葡萄牙試圖在東方尋找基督教同伴,試圖尋找那個謎一般的『亞洲基督教大國』。許多歐洲人真心相信關於祭祀王約翰的故事。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段旅程是因為無知才成功的。

瓦斯科·達伽馬

「為什麼宗教戰爭的爆發,會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是奈傑爾·克利夫(Nigel Cliff)的根本問題。為此,他寫了一本關於瓦斯科·達伽馬的書。

聽上去這兩件事情風馬牛不相及。500多年前的葡萄牙航海家,和今日世界的宗教戰爭與恐怖事件,會有什麼關係?

從2001年美國「9·11」事件以來,馬德裡、莫斯科、倫敦、巴黎這些原本象徵著西方世界繁榮發達的大都市,陸續在突發新聞中與宗教狂熱分子製造的血案聯繫起來。人類不同族群之間的傷害,促使奈傑爾·克利夫思考如今遍布世界的宗教矛盾究竟從哪裡開端,又在哪裡轉折。

「我意識到我們是被拉回到了一場古代衝突中,而關於那場衝突,我們集體喪失了記憶。」在2012年出版的《最後的十字軍東徵》序言中,克利夫寫道,「所謂的進步是勝利者自我陶醉的故事;失敗者的記憶卻經久不滅。某些當代伊斯蘭教徒認為,他們的目標不是與西方和平共處,而是要鬥個你死我活,用他們的話說,梁子早在500年前就結下了。」

在以西方視角為主的現代文明史中,從1497年7月8日葡萄牙人出航、史無前例跨越印度洋並抵達印度,到1499年7月10日第一艘帆船回到裡斯本,這整整兩年杳無音訊的遠航探險,把歷史永遠地分為兩半。之前是黑暗漫長的中世紀,之後則是光輝榮耀的現代。之所以「黑暗」,因為伊斯蘭教勢力總的來說壓制著基督教勢力;而之所以「光輝」,則因為歐洲的基督徒第一次繞過中東和北非的穆斯林世界,直接與富裕的東方接觸,從此開始殖民時代的原始資本積累。

「作為一個英國人,我很想搞清楚歐洲究竟做了什麼,雙方過去都做了什麼,那時候大家是如何看待彼此的。這是我寫這本書的重要原因。」

在研究了大量文獻資料之後,克利夫把達伽馬的航海探險與中世紀長達200年的十字軍東徵聯繫在一起。他認為,達伽馬去印度洋的探險與十字軍那8次東徵有某種共同之處。在羅馬天主教教皇準許下,西歐封建領主組織軍隊對地中海東岸的國家發動戰爭,是宗教動機把「侵略」變成了「收復失地」;而15世紀末的偉大遠航所開啟的野蠻殖民時代,也因「找尋失落的基督同伴國家」這樣冠冕堂皇的理由得到正名。

所以,克利夫把這本講述達伽馬發現亞洲航線的書,命名為「最後的十字軍東徵」,因為達伽馬實際上完成了當初十字軍東徵沒有完成的任務——他們終於開啟了基督教國家掌控全世界的新時代。

瓦斯科·達伽馬和他受上帝眷顧的船隊

關於達伽馬的好故事

眾所周知,在達伽馬之前,義大利人克里斯多福·哥倫布已經先行出航了。他肩負著西班牙君主的期望向西遠航,第三次橫跨了大西洋之後抵達美洲——可當時迫切希望找到通向神秘東方之路的歐洲人,根本就沒想過世界上居然還有新大陸。所以從某種程度來說,哥倫布的發現是個「偉大的錯誤」。

兩位探險家的目標一致,都是尋找通往亞洲的航線,但長期以來,哥倫布那個偉大的錯誤卻一直令瓦斯科·達伽馬的成就黯然失色。「不過對我來說最重要的一點是,與哥倫布不同,達伽馬真的如同出發時所想的那樣到達了印度。在哥倫布發現美洲之後幾十年裡,其實大家心中的世界地理概念還都是模糊的,以為必須要穿過美洲才能到達亞洲。」

克利夫選擇書寫這段歷史,首先因為達伽馬是個有趣的人物——投入航海事業之前,他完全是個無名小卒,但他具有某些非凡的首領特質,比如絕對的忠誠、對信仰的虔誠,以及最為可貴的,航海家、探險家必備的勇氣,「特別像海盜」。

這次探險的整個航程極富戲劇性。「像真正的史詩一樣,人們花了兩年時間與大海搏鬥,與家鄉失去聯繫,唯一的依靠就是基督教信仰,有時會連續三個月在視野裡看不到任何陸地的影子;當他們進入印度洋,情況變得更糟,沒人做過這些事情,既沒有地圖,也沒有任何已知信息。他們遇到的異域文化可能出現各種情況,有些人很友善,有些人則兇險。」克利夫說,「人類主動地跑到未曾去過的地方,經受重重考驗,這件事本身就是個很好的故事。」

為了寫作這本書,克利夫跑遍倫敦的博物館、圖書館,還特別去研究過哥倫布當年出海時駕駛的航船。「當然我還讀了大量航海教程,那些書就像是用外語寫的,幾乎每一個船上的小動作都會有個專屬的術語。畢竟我寫書是為了給大眾讀者看,所以必須搞清楚所有的細節,儘可能地避免出現晦澀難懂的詞語。」

他兩次去葡萄牙,每次待上幾個星期,又花了一個半月重走達伽馬當年的徵途:從南非開始沿著非洲東海岸向北旅行,經過莫三比克、坦尚尼亞、肯亞,橫跨印度洋到達印度南部的喀拉拉邦,然後繼續往北直到緬甸東北部的克欽邦。

如果不是親自去過那些地方,他覺得自己很難寫出幾百年前發生在那裡的探險故事。「我想去親眼看看印度洋上的日落。」他說,「而在現場我感到尤為震驚的是,從海面看上去,非洲大陸是多麼的不起眼——就是天邊那麼狹窄的一條深綠色而已,向兩邊無限延展出去,什麼山脈地勢起伏都完全看不出來。」

越是以現代人的狀態身臨其境,就越發敬佩當年航海家之壯勇。沒有地圖,沒有航海圖,航船都靠風帆作為動力,偶然出現的洋流、大風隨時會擾亂航線。那些船又那麼小,只能搭載30~100名船員,甚至與半個多世紀前下西洋的鄭和艦隊比都相形見絀。

敘述性非虛構寫作

克利夫在這本書的創作中使用了一種特殊的寫作方式。他說,傳統的英國歷史寫作,一般只分兩類:嚴肅歷史學術著作或流行歷史小說。而他的風格「介於二者之間」。

「一方面,我當然希望自己的歷史寫作能變得流行,不是只給學者們看,而是讓更多大眾讀者接觸到。但是另一方面,為了寫作而做的那些調查研究是嚴肅的,跟我準備寫一本學術著作的研究方法沒什麼差別。」他說,這種來自美國的文體,準確的叫法是「敘述性非虛構文學」,即基於事實來寫作,但同時需要藉助虛構文學創作中的某些文字技巧。

事實上,在收集完材料、做完調研之後,最難的部分才剛剛開始:如何把歷史事實材料雕琢出引人入勝的故事。這個環節所需要調用的能力與虛構小說創造不相上下。「寫的時候必須非常小心,不要創造事實。這其實非常困難。因為在完成一本書的過程中,作者常常與書裡的人物朝夕相處兩三年之久,他們遇到某類情況會做出怎樣的反應、對某件事會做出怎樣的評論,你知道得一清二楚,卻不能寫出來,因為那都是沒有被史料記載過的。」

這種謹慎的態度貫穿全書。所以讀者不會看到達伽馬在遇險時產生怎樣的心理活動,也不會看到歐洲人與印度人具體的對話內容,一切都嚴格依據被學界證實過歷史真實性的記錄文獻。克利夫認為,一旦開始表達作者個人的感受、想法,那就意味著開始虛構寫作了。所以即便是作出假設,也需要保證自己傳達出來的意思是經得起學術推敲的。

但作者的價值觀還是不可避免地會體現在寫作中。在《最後的十字軍東徵》裡,克利夫就在精心編排的歷史事實當中埋設了自己對葡萄牙人的批評態度:當「偉大航路」被開拓出來之後,達伽馬後面的兩次重訪,對異族施加了極其野蠻而血腥的暴力。這些行為與航海探險的勇氣交織並列,構成了一種歷史的真實。

「15世紀末,軍隊會在佔領敵人的城市時用屠城來示威或慶賀,這有點像是歐洲世界通行的潛規則。那的確是個野蠻的時代,可是達伽馬把這種態度帶去了東方,因此而造成某種黑暗的後果。」克利夫說,「葡萄牙試圖在東方尋找基督教同伴,試圖尋找那個謎一般的『亞洲基督教大國』。許多歐洲人真心相信關於祭祀王約翰的故事,說他的王國擁有歐洲三倍的人口。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段旅程是因為無知才成功的。假如他們事先接觸過哪怕一位來自亞洲的基督徒,可能就不會去那裡。」

《最後的十字軍東徵:瓦斯科·達伽馬的壯麗遠航》

【英】奈傑爾·克利夫 著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甲骨文2017年5月版

對話奈傑爾·克利夫

現實是如此的瘋狂,比虛構更勝一籌

第一財經:為什麼書名要叫「最後的十字軍東徵」?

克利夫:開始我發現了這個很好的角色、很好的故事,然後是這個故事背後更為深遠的意義。達伽馬的旅程將世界分為截然不同的兩個。在英語世界其實他的知名度不如哥倫布,可是他至少是哥倫布發現美洲那個故事的另外一個側面。

在那之前,伊斯蘭勢力要大於基督教勢力,他們控制著葡萄牙、西班牙和北非,還有土耳其,是世界上最為富裕的地區之一。因為他們掌握著從中國、印度運送香料貨物到西方去的命脈。達伽馬開創性地繞過伊斯蘭地區,直接到達亞洲,這樣就省去了中間商環節,進而讓歐洲人意識到控制全球貿易是件舉足輕重的事情。那是歐洲開始增強全球勢力的源頭。

當年的十字軍東徵是羅馬教會集結成批的基督教國家軍隊向耶路撒冷進發,這個過程持續了近200年。可是那之後,東徵並沒有完全停止,時不時還會出現一些號召和響應,其中包括海上船隊,他們到紅海、印度洋,阻斷伊斯蘭地區的貿易命脈。葡萄牙當時是個非常正統的天主教國家,並且與隔壁的西班牙始終處於激烈的競爭關係中,於是兩者爭先恐後以教皇的名義進行海上東徵。所以遠航的宗教背景其實至關重要,可以讓這些國家向教皇證明自己做了對的事情。

第一財經:現在人們普遍把地理大發現的動機理解為單純地尋求財富,宗教在其中到底佔有多重的分量?

克利夫:當那些水手在海上航行的時候,常常會發出這樣的祈禱:是上帝帶來順風助力我們完成使命,上帝鼓起了遠航的風帆,上帝派來了洋流拖垮敵人……如果你讀葡萄牙君主留下的文字,他會把自己認作是上帝的棋子,受到上帝的旨意要把基督教傳播到全世界去。當然,你也可以認為這些都是藉口,實際上他們就是想要錢。

可是,單純認為「他們探險的目的只是為了更有錢」,這個想法本身是屬於現代的。因為在那個時代,你真的很難把一個國家財富的多少與他們的宗教生活分開來討論,就好像你無法將國王、教會與國家分開討論一樣。國富民強,他們會認為是上帝對人們虔誠的獎勵。反之亦然。

第一財經:這段歷史是否有助於我們理解當今世界的宗教矛盾?

克利夫:如果一切矛盾都只是金錢問題,就會省事很多,是不是?人類的宗教矛盾太複雜了。這段歷史故事會提醒我們,當今社會的宗教衝突其實由來已久,雙方糾纏了十幾個世紀。部分原因是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總是在爭奪同一片土地,而且這個問題也不會在短期內得到解決。

我們雖然處於現代社會,更加文明,但是衝突的某些模式與歷史上並無二致。達伽馬之所以開始這段旅程,有個很具體的目標,就是打破伊斯蘭教國家在中國、印度等地的貿易壟斷,這與當今社會的經濟戰爭極為相似。

不過在我心底裡,寫這本書還抱著一個期待,就是我希望了解作為歐洲人,我們曾經的行為是什麼樣的,世界上其他地區的人是怎樣看待我們的。寫書的時候我會與非洲、印度的人們談論這個話題,他們看待歷史的視角與我們習慣的大不一樣。

第一財經:歐洲人開啟地理大發現前後不到20年,相比於十字軍東徵的200年,怎樣看待這兩者之間的對比?

克利夫:準備工作很長,而突破時間很短。這件事最好玩的地方在於,歐洲那麼多有實力的大國想著遠航去非洲想了這麼久,最後居然是小小的葡萄牙幹成了這件事。從近一些的地方開始,一點點地走得更遠,不同的船長、不同的國王,之後所有人都要沿著他們開發的路線前進。一點點地堅持,最後成就了巨大的夢想,這一點非常令人讚嘆。最後到達東非、橫穿印度洋,幾乎就是在兩三年之內的事情,的確很快。

無論他們之後在亞洲做了什麼,你終究還是無法否認他們的勇氣。那麼小的船,我是說真的,在幾十年前中國明朝的船隻也曾經到訪過印度,那可是巨大的體量。有種說法是,如果中國當時決定要把印度洋納入自己控制下,那麼葡萄牙絕對沒有機會。可是中國放棄了,以至於讓歐洲的小船能夠乘虛而入。(文/錢夢妮)

相關焦點

  • 大航海時期,歐洲船隻遠航為何喜歡攜帶朗姆酒
    文/寂寞的紅酒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隨著新航路的開通,歐洲掀起了航海的熱潮,大航海時代來臨。在大航海時代,無數的歐洲航海家駕駛著船隻在一望無際的大海上航行,尋找新的商路和財富,探尋未知的世界。不過航海是一項非常危險的活動,不僅海上氣候多變,風高浪大,而且經常會出現迷失航線以及補給不及時的情況。如果在海上沒有了補給,是非常可怕的,所以出現必須攜帶充足的給養。而由於船上空間有限,所以只能攜帶最重要和急需的物資,其中淡水毫無疑問是排在第一位的。不過在歐洲人的船上,往往會出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他們除了淡水還會攜帶大量的朗姆酒。在有的船上甚至會出現朗姆酒比淡水還多的情況。
  • 「葡語文壇雙子星」代表作中文首譯,航海巨人變成世界異鄉人
    15世紀,位於歐陸盡頭的葡萄牙曾引領「地理大發現」,開啟輝煌的大航海時代。在大航海時代,他們是開拓航線、建立殖民地的英雄。他們的名字受到萬人尊崇,並且被鐫刻在史書中。19世紀70年代,隨著非洲殖民地悉數獨立,昔日海上英雄被驅趕回國,在帝國的廢墟中匆忙擱淺。
  • 歐洲公元十六世紀的歷史大事件—大航海時代
    1、大航海時代大航海時代,又稱地理大發現,指在15世紀-17世紀世界各地,尤其是歐洲發起的廣泛跨洋活動與地理學上的重大突破。這些遠洋活動促進了地球上各大洲之間的溝通,並隨之形成了眾多新的貿易路線。歐洲則在這個時期快速發展並奠定了超過亞洲繁榮的基礎。人們不僅在這個時代中發現了新的大陸,增長了大量的地理知識,也極大促進了歐洲的海外貿易,並成為歐洲資本主義興起的重要環節之一。而新航路對世界各大洲在數百年後的發展也產生的久遠的影響,對除歐洲以外的國家和民族而言,地理大發現帶來的影響也是複雜而矛盾的。
  • 科技研發與人心束縛,西班牙的興衰,源於宗教裁判所
    在同阿拉伯人徵戰的同時,基督教形成了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兩大王國。而西班牙的前身,正是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因此,西班牙的統治者,就是在對抗伊斯蘭的鬥爭中成長起來的,宗族烙印極度濃厚。西班牙與同在伊比利亞半島的葡萄牙,可以用最狂熱的天主教國家來形容。在西班牙的歷史中,不得不提的是伊莎貝拉女王(1479年-1504年在位)。
  • 《大航海時代OnLine》水撲不滅的火焰
    下面讓我們一起進入到《大航海時代OL》中去尋找答案吧。在《大航海時代OL》中,對於希臘之火是這樣描述的:7世紀左右,拜佔庭帝國曾經使用過的引火劑。在石油中摻入硫磺和松香製成。據說它會引起劇烈燃燒,並且它引起的火焰是用水無法撲滅的。相傳這種引火劑的配方最早是從東方傳過去的。
  • 殭屍肉、老鼠和海龜:大航海時代,水手耗盡口糧後吃什麼?
    當今時代海軍的飲食安排非常優良。但就航海史而言,罐頭食品和低溫保鮮技術在近代才出現。在航海時代,水手們不得不把各種食物塞進肚子,這樣才不會在長途跋涉中餓死,或者不幸死於貧血症或壞血症。很難想像沒有比18世紀的水手經歷的更繁重的工作了。
  • 《陰陽師》金魚姬航海日記內容一覽 聆海遠航活動航海日記
    陰陽師金魚姬航海日記內容一覽。陰陽師在1月15日於體服先行開啟的聆海遠航活動中包含了接在sp金魚姬傳記之後的航海日記內容。那麼成為了聆海金魚姬的她在這次航海中經歷了什麼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吧。
  • 西瓜視頻張楠:這是視頻創作人的大航海時代
    【TechWeb】8月22日消息,在西瓜視頻第三屆西瓜PLAY視頻嘉年華上,西瓜視頻總裁張楠在演講中稱,希望西瓜視頻能像8月22日起航的「創作人方舟」一樣,載著創作人駛向更遠的遠方,迎接屬於他們自己的大航海時代。
  • 迎接偉大的航海時代!《黑色沙漠MOBILE》大洋事前預約開放中
    迎接偉大的航海時代!作者:阿魚覺得海星時間:2020-09-21 分享到: 韓國遊戲研發商珍艾碧絲(Pearl Abyss)旗下MMORPG《黑色沙漠MOBILE》即將迎來第三次大規模更新「大洋:航海時代
  • 哥倫布的發現,大航海時代的「世界地圖」,加勒比海航起點
    2020-05-08 17:11:41 來源: 球球的辣媽 舉報   歐洲的大航海時代其實也是波特蘭海圖的時代
  • 輝煌的亞洲文明與絲路文明共同體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特稿之一_新聞...
    我們會看到,第二屆「一帶一路」峰會和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將繼續搭建亞洲各個文明圈之間、不同民族和不同宗教之間的文明交流互鑑及匯聚交融的大平臺,並將展示亞洲各國璀璨輝煌的文明成果,增強亞洲的文化自信。兼容並蓄,取長補短,共同進步,這是當代亞洲的責任和擔當,也必將開創亞洲新的文明的未來。
  • 大航海之路——重拾航海夢
    隨著日本光榮公司開發的遊戲大航海時代ol在中國大陸代理商天希宣布停止運營之後,很多大航海ol的國服玩家瞬間成為了難民,他們為自己的出處感到迷茫,對於國服玩家來說,何去何從是一個擺在眼前而且急需要解決的問題。
  • 印度人和印第安人有什麼區別?
    印度人在南亞,印第安人在美洲,二者的區別,好比西伯利亞虎和孟加拉虎,亞洲的獼猴與非洲的大猩猩。把印度人與印第安人混為一談,這是哥倫布的傑作。
  • 新時代紅色經典歌曲《揚帆遠航》歌詞及創作人員介紹
    新時代紅色經典歌曲
  • 宗教不同而引發戰爭,歷經200年,探究十字軍東徵背後宗教因素
    在擴張的路上,伊斯蘭教一定會與其他的宗教人士發生摩擦和衝突,而最終穆斯林與基督教徒之間的摩擦和衝突發展成為了歷時200餘年的十字軍東徵。十字軍東徵其實並不是單指某一次的戰爭,也不是特定時段的戰爭,而是基督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系列戰爭的總稱。 伊斯蘭教為了奪回自己的聖地耶路撒冷而出兵拜佔庭帝國,而基督教徒為了保衛和收復被伊斯蘭教奪走的地方而浩浩蕩蕩的展開遠徵。
  • 三亞——西沙,遠航你應該準備什麼?
    四月的春風帶來海的呼喚這一次我選擇遵從內心遠洋漂泊「隨著四月的到來,海水逐漸變得溫暖,各路航海人馬已經「蠢蠢欲動」,等著在「司南杯」大帆船賽上一展風帆。三亞到西沙,跟著司南杯一起遠航。航海不是說走就走,遠航前的準備,你做好了嗎?
  • 大航海時代知識大科普:釣起的魚你認識嗎
    釣魚在《大航海時代OL》中也是一項很有用的技能,很多發現物都和魚有關,另外很多魚可以用來製作料理,在長途航海中如果糧食不足,還可以直接轉換成糧食。作為釣魚好手的你在釣起那麼多魚之後,對於這些魚又有多少的認識?今天的航海知識大科普就帶你們進入深海,一同了解那些海魚們的秘密。匙吻鱘是北美洲的一種名貴大型淡水經濟魚類,它顯著特點是吻呈扁平槳狀,特別長。
  • 《海賊王狂熱行動》超燃來襲!四檔路飛激戰巴雷特!
    反派大Boss巴雷特的超強實力讓電影看點十足,火龍薩博的出場也是巨大的驚喜,這次的以路飛為首的海賊團,以黃猿為首的「屠魔令」海軍,以及巴雷特的三方混戰那是達到空前絕後的精彩。這是一部非常熱鬧的、粉絲向的電影,如果你是一位海賊王的忠實粉絲,當標誌性人物標誌性的動作或語言一個個出現時,準會用自己的笑聲同步配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