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和印第安人有什麼區別?

2021-01-16 地圖帝

印度人在南亞,印第安人在美洲,二者的區別,好比西伯利亞虎和孟加拉虎,亞洲的獼猴與非洲的大猩猩。把印度人與印第安人混為一談,這是哥倫布的傑作。


在世界地圖上,南北美洲是不可忽視的巨大陸地,然而在15世紀之前的人類地圖上,卻沒有它們的身影。



當時人們普遍相信世界上只有亞、歐、非三大洲,其中歐洲和非洲之間隔著地中海,從南歐揚帆起航就能到達北非,而從歐洲抵達亞洲最成熟的路線是過博斯普魯斯海峽,經小亞細亞進入西亞和中東的陸上通道。不過奧斯曼土耳其的崛起阻斷了這條路線,隨著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奧斯曼人對過往的歐洲商人徵收重稅,歐洲人不得不從海上開闢別的通路前往亞洲。


以現在的海洋認知而言,從西歐前往東亞大致有三條路線,第一條是過直布羅陀海峽進入地中海,然後經蘇伊士運河進入印度洋,這是最方便快捷的通道,當然15世紀的歐洲人不可能走這條路,因為蘇伊士運河直到1869年才開通;第二條是沿非洲西海岸南下,繞過南非好望角之後進入印度洋,最後航行至印度或東亞,這是當年葡萄牙人選擇的路線;第三條是從歐洲徑直向西,橫渡大西洋之後抵達西印度群島,然後穿過巴拿馬運河再橫渡太平洋,最後抵達東亞,這條路最遙遠,同時在地理大發現之前,人們也沒有美洲大陸的概念。


15世紀時關於地球究竟是球體還是平面的爭論已經塵埃落定,雖然沒有實踐證據,但大部分人已經接受了地球是圓球的結論。既然如此,那麼從歐洲一路向西就肯定能夠抵達亞洲,這種理論上的說法儘管有很多人表示贊同,但卻沒有人敢冒險出海航行,直到哥倫布的出現。


哥倫布出生於熱那亞的航海世家,從小對航海技術耳濡目染,年輕的時候就成長為一名船長。不過哥倫布顯然不滿足於這些,他嚮往更大的成就和財富,因此不遺餘力地遊說歐洲王室資助他的遠航。


15世紀是一個充滿冒險和激情四射的時代,無數探險家試圖通過海洋為自己樹碑立傳,為此哥倫布千裡迢迢來到航海業最為發達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在長達十幾年的遊說歷程中,哥倫布先後面見了英國、法國、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君主,但無一例外遭到了拒絕。原因一方面是歐洲君主們不願承擔遠航失敗帶來的風險,另一方面也是哥倫布開出的價碼過於離譜。哥倫布要求王室必須授予自己「航海大元帥」的頭銜,同時享有所有戰利品10%的回扣,最後就是新發現的每一塊海外領土都必須由哥倫布的子嗣擔任總督。

圖-哥倫布出發前


遊說的失敗並沒有影響哥倫布對航海事業的執著,終於在1492年西班牙伊莎貝拉女王同意了哥倫布的請求,遠洋探險拉開帷幕。在西班牙王室的資助下,哥倫布率領三艘重型帆船向西出發,這三艘船代表著當時歐洲乃至世界上最頂尖的造船技術。不過很快哥倫布的船員們就開始懷疑向西航行的可行性,畢竟兩個月過去了,水手們日復一日忍受著海洋漂泊的孤獨,同時沿途沒有任何海圖和燈塔進行指引。儘管哥倫布暗中將航海日誌上的裡程縮短以便讓船員不認為自己離家太遠,但接二連三的叛亂還是令航行舉步維艱。


最終哥倫布做出讓步,如果再往下航行三天仍舊看不到陸地的話就返回西班牙,而就在接下來的三天裡奇蹟出現了。水手們忽然發現海面上飄來一根蘆葦,這意味著陸地就在眼前,很快桅杆上的人就發現了遠方陸地的輪廓,於是美洲就此進入歐洲人的世界。為了紀念船隊抵達的巴哈馬群島,哥倫布將其中一座島的名字命名為「聖薩爾瓦多」,也就是「救世主」的意思。

圖-哥倫布帶著金銀財寶回來


哥倫布並不認為自己發現的是美洲,直到死的那一刻他都堅持認為自己抵達的是印度(india),因之這片土地上的土著有了一個與自己毫不相干的名稱印第安人(indians)。

文:閆老師,圖:風長眼量。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籤約帳號【地圖帝】原創內容。

相關焦點

  • 中國人吃香菜,印度人吃香菜,日本人吃香菜,區別一目了然!
    香菜可以說是很神奇的一種蔬菜,愛它的人呢,香菜的味道是一種特別的香味,令人著迷。對於討厭它的人來說呢,香菜就是一種臭屁蟲的味道,難以忍受。要知道,香菜可不是只有中國人才吃哦!印度、日本都會吃香菜,下面要一起看看吧!中國人吃香菜首先就來說一說,中國人吃香菜。我們都知道在中國,香菜其實沒有那麼重要。有時候煮菜放不放香菜都是看心情。並不是說非香菜不可。
  • 印度人屬於什麼人種?為何跟亞洲普遍膚色不同
    印度人有著自己的文明,印度人的祖先,是印第安人與蘇門答臘人的後裔,在幾千年的雜婚風俗下,印度出現了白色人種與棕色人。如果和我們相比,印度人似乎黑了點;但是如果和非洲黑人相比,印度人又白了點,感覺印度人就處在這種不黑不白的中間狀態,看著讓人很不舒服。
  • 從分子人類學看現代人的起源與遷徙7——印第安人與印歐人
    由此可以看出印第安人並不是過去所說的是東亞人北上遷移過去的,而是從中亞部落 P 中分離出來。之所以印第安人和東亞人長得更像,是因為他們都有共同的母系祖先N與M,當時在西伯利亞生活著新亞洲人N,及老亞洲人C3,Q要橫穿西伯利亞抵達美洲,不可避免要與新老亞洲人發生通婚和戰爭,如今美洲大陸的印第安人父系基本全都是Q,但是其母系既有新亞洲人原配N下面的A、B,也有老亞洲人原配M下面的C、D,而A,B、C,D也正是中國人母系的主體類型,可知印第安人與中國人算得上表親戚,因此兩者之間也擁有較為相似的外貌
  • 印第安世界:印第安人農業上的——成就(上)
    到歐洲殖民者到來,除了北極地區的愛斯基摩人仍以狩獵為生,火地島的居民以漁獵為生以外,美洲所有地區的居民都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的生存手段了。儘管有些地區的居民依然要靠狩獵和捕魚作為補充,在長期的農業生產活動中,印第安人培育出了許多農作物,這些作物不僅孕育了印第安人的古代文明,而且對世界農業的發展也具有重大影響。
  • 印第安人是中國人?《山海經》有記載,專家:你看看印第安啥意思
    可是在遠隔重洋的美洲,印第安人一直保持著祖先的傳統,過著最原始自然的生活。印第安人可謂是世界上最神秘的民族之一,他們不但有自己的歷史與文化,而且還具備自己獨特的生存智慧,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一直以來都是世界範圍內獨特的風景線。可更令人感興趣的是,印第安人居然與中國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且這種聯繫聽起來讓人目瞪口呆。印第安人與我國有著許多相同的文化,諸如神話中的龍文化以及羽蛇文化。
  • 印第安人的秘密:他們和西伯利亞人是兄弟嗎?
    根據一百多年前的猜想,印第安人的祖先是從西伯利亞來到楚科奇半島通過白令海峽進入阿拉斯加,並最後來到南美洲。然而由於缺少實際證據,因此這個理論一直停留在猜想階段。2014年,來自不同國家的科學家從南美和墨西哥的一些古墓中採集了DNA樣本。
  • 四大人種因何而分,膚色黝黑的印度人為何大都被歸為白人
    古埃及壁畫中的四大人種,從右到左,分別是中間的埃及人、東方的亞洲人、南方的努比亞人、西方的利比亞人最早的人種分類,來自古埃及的壁畫,它通過四種不同顏色來區別人種,其中埃及人塗以棕色;東方的亞洲人塗以黃白色;南方的努比亞人塗以黑色
  • 臺灣的鳳梨還緬甸的菠蘿有什麼區別?
    臺灣鳳梨和緬甸菠蘿的區別是什麼?很多的人認為鳳梨就是菠蘿。對於這個說法,我們請來了專家為大家具體的分析。菠蘿,如果在臺灣就被叫做是鳳梨,而在新馬就被叫做是黃梨。那這樣說,鳳梨是不是就是我們所說的菠蘿呢?據專家的介紹,鳳梨和菠蘿是有一定的區別的。具體的看看下面的介紹。
  • 北美印第安人的海狸尾巴刀傳奇
    ▲18世紀初,北美大陸大約擁有6500萬頭北美野牛,自從歐洲人踏上美洲大陸後,大量北美野牛被屠殺殆盡成為瀕危物種▲18世紀初,北美原生土著印第安人與歐洲殖民者進行毛皮交易西北和哈德遜灣這兩家英國貿易公司很快便在美國俄勒岡州開業了,他們的目標是儘可能多地收集毛皮,並走海路運回英國加工銷售。直到1840年,這兩家公司所經手的毛皮數量可說令人印象深刻。
  • 人民網記者走進美國最大的印第安人保留地
    華盛頓東北一街750號1010房間是納瓦霍部落常駐美國首都辦公室,也是唯一在華盛頓設有辦事機構的美國印第安人部落。一進辦公室,抬眼便見納瓦霍部落總統本·謝利和副總統萊克斯·李·吉姆的巨幅畫像。「納瓦霍部落有地方主權,其與美國聯邦政府之間的關係與外國政府與美國政府一樣,是政府與政府間關係。
  • 神奇的印度人到底是什麼人種?膚色怎麼和全世界都不一樣?
    我們印象裡印度人皮膚光澤黝黑,比非洲人白,比黃種人黑,有的又和歐洲白人差不多。沒錯,印度有個神奇號稱——「人種博物館」。 印度有100多個民族,還有幾百少數民族。理論上,200個印度人一起用本族語言吵架,他們中任何一個,都聽不懂另外199個人說啥。
  • 印度人究竟是什麼人種
    印度人究竟是什麼人種呢?這可能是一個比較令人困惑的問題,因為我們從電視新聞中看到的印度人有些膚色很白,有些膚色很黑,似乎也有介於兩者之間的棕色人種。事實上這種感覺是完全正確的,因為印度在世界上素來就有人種、語言、宗教博物館之稱。截至2019年印度人口已達13.26億,是世界上僅次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二人口大國。
  • 揭密印第安人秘密武器:箭毒蛙
    箭毒蛙和其他的兩棲動物一樣,它的皮膚裡有許多腺體,能分泌粘液以潤滑皮膚和保護自己,它的分泌物毒性很強,使它成為世界上最毒的生物之一。任何一個生物,假如曾經試著去吃箭毒蛙的話,如果它還活著,就決不會再去吃第二次。
  • 印第安紋圖片是什麼樣的,淚溝凹陷嚴重都到臉頰了是印第安紋嗎?
    今天有求美者術前面診前私聊詢問我,說自身的淚溝紋凹痕嚴重的都到面頰了,跟在網上說的印第安紋很像,那這個究竟是不是印第安紋呢,印第安紋又是怎樣的?今天剛好休息,那就乾脆講一講有關印第安紋的知識。什麼叫印第安紋?
  • 揭密印第安人秘密武器—箭毒蛙
    箭毒蛙和其他的兩棲動物一樣,它的皮膚裡有許多腺體,能分泌粘液以潤滑皮膚和保護自己,它的分泌物毒性很強,使它成為世界上最毒的生物之一。任何一個生物,假如曾經試著去吃箭毒蛙的話,如果它還活著,就決不會再去吃第二次。
  • 「印度人牽象」和「蒙人馭虎」圖,藏地的「門神」形象
    如果從這一點出發,藏族同胞放置於大門上的風馬旗、經幡、門環上繫著的哈達,都有類似門神的作用。因為這些物品所傳達的意義與漢族門神相同:請求神靈鎮宅、驅邪、保平安、享吉祥。也就是說藏族同胞的門神和漢族不同,並無人格化了的神靈。不過,除了上面提到的風馬旗、經幡、哈達等,還有一個現象,和漢族門神極為類似,即在門內走廊兩側出現的「印度人牽象」和「蒙人馭虎」兩個吉祥裝飾畫。
  • 印度人不吃牛肉和豬肉,那麼肯德基裡的牛肉漢堡夾的是什麼肉?
    印度人不吃牛肉和豬肉,那麼肯德基裡的牛肉漢堡夾的是什麼肉?我相信現在對於吃,真正能拒絕的人真的太少了。畢竟從古至今吃對於人來人說是首要的,一起吃個飯也是最有效的社交方式。現在的人,吃已經不僅僅是為了飽腹了,更多了為了滿足自己的口欲,他們要吃得更好,吃出新鮮感,所以就有了現在不斷出品的各種味道的菜餚。
  • 在絕境中的美洲殖民者是如何被說英語的「印第安人」所拯救?
    會說英語的印第安人就在這群饑寒交迫的人瀕臨絕境的時候,(可能是他們所信上帝聆聽到他們的虔誠的呼喚派出一個他們意想不到的人來拯救他們)。一個體格健壯,面色發紅,身披鹿皮,手拿弓箭的人出現在他們面前,這個人就是英國殖民者最怕的印第安人。當個人慢慢走到殖民者面前,用純正的英語說:「歡迎你們英國人」。清教徒們萬萬沒想到這個印第安人會用英語,差點沒把他們嚇得趴下。
  • 古代歐洲人如何?印第安人:又矮又醜、渾身發臭、智力低下
    美洲東海岸的印第安人以玉米為主食他們,廣泛種植著玉米收成還不錯,且還在海邊養殖牡蠣,靠海吃海,一年到頭是不可能缺乏食物並能做到營養均衡,因此印第安人大多高大威猛,且優雅自信,一位歐洲人曾來到北卡羅來納地區和印第安人生活過超過一年,他創作的七十多幅水彩畫裡的印第安人個個形象高大健美,足以說明印第安人不止外形優美還並不落後。
  • 達爾文的奇遇:躲避印第安人,20小時沒水喝,烤犰狳和小山羊吃
    西班牙莊園主立刻安排反擊,用火槍和小炮對印第安人造成了不小的傷亡。最終,印第安人撤退了……但是,印第安人後來多次進攻,最終摧毀了這個莊園。說這個事情,是告訴大家這裡的居民和印第安人之間水火不容,經常發生衝突。對於達爾文來說,這也是相當危險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