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在南亞,印第安人在美洲,二者的區別,好比西伯利亞虎和孟加拉虎,亞洲的獼猴與非洲的大猩猩。把印度人與印第安人混為一談,這是哥倫布的傑作。
在世界地圖上,南北美洲是不可忽視的巨大陸地,然而在15世紀之前的人類地圖上,卻沒有它們的身影。
當時人們普遍相信世界上只有亞、歐、非三大洲,其中歐洲和非洲之間隔著地中海,從南歐揚帆起航就能到達北非,而從歐洲抵達亞洲最成熟的路線是過博斯普魯斯海峽,經小亞細亞進入西亞和中東的陸上通道。不過奧斯曼土耳其的崛起阻斷了這條路線,隨著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奧斯曼人對過往的歐洲商人徵收重稅,歐洲人不得不從海上開闢別的通路前往亞洲。
以現在的海洋認知而言,從西歐前往東亞大致有三條路線,第一條是過直布羅陀海峽進入地中海,然後經蘇伊士運河進入印度洋,這是最方便快捷的通道,當然15世紀的歐洲人不可能走這條路,因為蘇伊士運河直到1869年才開通;第二條是沿非洲西海岸南下,繞過南非好望角之後進入印度洋,最後航行至印度或東亞,這是當年葡萄牙人選擇的路線;第三條是從歐洲徑直向西,橫渡大西洋之後抵達西印度群島,然後穿過巴拿馬運河再橫渡太平洋,最後抵達東亞,這條路最遙遠,同時在地理大發現之前,人們也沒有美洲大陸的概念。
15世紀時關於地球究竟是球體還是平面的爭論已經塵埃落定,雖然沒有實踐證據,但大部分人已經接受了地球是圓球的結論。既然如此,那麼從歐洲一路向西就肯定能夠抵達亞洲,這種理論上的說法儘管有很多人表示贊同,但卻沒有人敢冒險出海航行,直到哥倫布的出現。
哥倫布出生於熱那亞的航海世家,從小對航海技術耳濡目染,年輕的時候就成長為一名船長。不過哥倫布顯然不滿足於這些,他嚮往更大的成就和財富,因此不遺餘力地遊說歐洲王室資助他的遠航。
15世紀是一個充滿冒險和激情四射的時代,無數探險家試圖通過海洋為自己樹碑立傳,為此哥倫布千裡迢迢來到航海業最為發達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在長達十幾年的遊說歷程中,哥倫布先後面見了英國、法國、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君主,但無一例外遭到了拒絕。原因一方面是歐洲君主們不願承擔遠航失敗帶來的風險,另一方面也是哥倫布開出的價碼過於離譜。哥倫布要求王室必須授予自己「航海大元帥」的頭銜,同時享有所有戰利品10%的回扣,最後就是新發現的每一塊海外領土都必須由哥倫布的子嗣擔任總督。
圖-哥倫布出發前
遊說的失敗並沒有影響哥倫布對航海事業的執著,終於在1492年西班牙伊莎貝拉女王同意了哥倫布的請求,遠洋探險拉開帷幕。在西班牙王室的資助下,哥倫布率領三艘重型帆船向西出發,這三艘船代表著當時歐洲乃至世界上最頂尖的造船技術。不過很快哥倫布的船員們就開始懷疑向西航行的可行性,畢竟兩個月過去了,水手們日復一日忍受著海洋漂泊的孤獨,同時沿途沒有任何海圖和燈塔進行指引。儘管哥倫布暗中將航海日誌上的裡程縮短以便讓船員不認為自己離家太遠,但接二連三的叛亂還是令航行舉步維艱。
最終哥倫布做出讓步,如果再往下航行三天仍舊看不到陸地的話就返回西班牙,而就在接下來的三天裡奇蹟出現了。水手們忽然發現海面上飄來一根蘆葦,這意味著陸地就在眼前,很快桅杆上的人就發現了遠方陸地的輪廓,於是美洲就此進入歐洲人的世界。為了紀念船隊抵達的巴哈馬群島,哥倫布將其中一座島的名字命名為「聖薩爾瓦多」,也就是「救世主」的意思。
圖-哥倫布帶著金銀財寶回來
哥倫布並不認為自己發現的是美洲,直到死的那一刻他都堅持認為自己抵達的是印度(india),因之這片土地上的土著有了一個與自己毫不相干的名稱印第安人(indians)。
文:閆老師,圖:風長眼量。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籤約帳號【地圖帝】原創內容。